一种可移动极片式电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3684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9 16: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动极片式电芯,包括电芯本体、第一正极端子、第一负极端子、第二正极端子、第二负极端子、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含两对电极引出端子,这两对电子引出端子相对设置。电池电芯安装在终端中时,其中一对电极引出端子靠近终端底部中央的充电端口,与该对电极引出端子相对的另一对电极引出端子则靠近终端顶部的主板,终端的充电端口以及主板均可靠近电池电芯的电极就近连接,无需采用FPC进行连接,并且将两对引出端子均设置为滑动式结构,可以应对位置不同结构的所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和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

Movable pole type electric co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ovable pole type electric core, which comprises an electric core body, a first positive pole terminal, a first negative pole terminal, a second positive pole terminal, a second negative pole terminal, an anode collector and a negative electrode collecting fluid.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two pairs of electrode lead out terminals, wherein the two pairs of electronic lead out terminals are oppositely arranged. Batteries installed in the terminal, including a pair of electrode terminals near the bottom of the central terminal charging port, and the electrode leads to another pair of electrode terminals relative to the terminal terminal is near the top of the motherboard, the motherboard and the terminal electrode charging port can be close to the battery core near the connection, without using FPC to connect, and two pairs of terminals are set for a sliding structure, can deal with the position of different structure require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stable performance and long service life advantag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极片式电芯
本技术涉及电芯
,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极片式电芯。
技术介绍
目前快速充电已成为对终端的普遍需求,而快速充电要求充电通路阻抗尽可能小,电池电芯电极最好尽可能靠近充电端口,放电时,为了降低线路损耗又要求电池电芯电极靠近终端主板。目前广泛采用的终端快速充电语言为三段式设计,即终端底部中央为充电端口,中间为包含电池电芯的电池,顶部为终端主板。综合现有的电池电芯的一对电极引出端子的结构、以及现有的终端快速充电语言的三段式设计,可知,目前无法实现电芯电极既靠近充电端口又靠近终端主板的双重要求。必须有一个方向(充电端口方向或终端主板方向)需要采用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柔性电路板)将电子引出后进行连接。采用FPC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会增加充电通路阻抗或者增加线路损耗,最终影响快速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移动极片式电芯。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电芯本体、第一正极端子、第一负极端子、第二正极端子、第二负极端子、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所述正极集流体和所述负极集流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的两端,所述正极集流体上滑动设置有所述第一正极端子和所述第二正极端子,所述负极集流体上滑动设置有所述第二负极端子和所述第二负极端子。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电芯本体的两端均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正极集流体和所述负极集流体均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两端的所述滑动槽内。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一正极端子和所述第二正极端子均通过连接件设置有正极探针,所述正极探针滑动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上。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一负极端子和所述第二负极端子均通过连接件设置有负极探针,所述负极探针滑动设置于所述负极集流体上。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正极探针和所述负极探针均为球体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包含两对电极引出端子,这两对电子引出端子相对设置。电池电芯安装在终端中时,其中一对电极引出端子靠近终端底部中央的充电端口,与该对电极引出端子相对的另一对电极引出端子则靠近终端顶部的主板,终端的充电端口以及主板均可靠近电池电芯的电极(即正端子、负端子)就近连接,无需采用FPC进行连接,并且将两对引出端子均设置为滑动式结构,可以应对位置不同结构的所需;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和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可移动极片式电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电芯本体1、第一正极端子2、第一负极端子4、第二正极端子3、第二负极端子5、正极集流体10和负极集流体9,正极集流体10和负极集流体9分别设置于电芯本体1的两端,正极集流体10上滑动设置有第一正极端子2和第二正极端子3,负极集流体9上滑动设置有第二负极端子4和第二负极端子5,电芯本体1的两端均设置有滑动槽8,正极集流体10和负极集流体9均分别设置于电芯本体1两端的滑动槽8内,第一正极端子2和第二正极端子3均通过连接件6设置有正极探针7,正极探针7滑动设置于正极集流体10上,第一负极端子4和第二负极端子5均通过连接件6设置有负极探针11,负极探针11滑动设置于负极集流体9上,正极探针7和负极探针11均为球体结构。综上所述,本技术包含两对电极引出端子,这两对电子引出端子相对设置。电池电芯安装在终端中时,其中一对电极引出端子靠近终端底部中央的充电端口,与该对电极引出端子相对的另一对电极引出端子则靠近终端顶部的主板,终端的充电端口以及主板均可靠近电池电芯的电极(即正端子、负端子)就近连接,无需采用FPC进行连接,并且将两对引出端子均设置为滑动式结构,可以应对位置不同结构的所需;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和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技术的实质和精神,可以有多种变形方案实现本技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技术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于本技术的权利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移动极片式电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移动极片式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本体、第一正极端子、第一负极端子、第二正极端子、第二负极端子、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所述正极集流体和所述负极集流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的两端,所述正极集流体上滑动设置有所述第一正极端子和所述第二正极端子,所述负极集流体上滑动设置有所述第二负极端子和所述第二负极端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极片式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本体、第一正极端子、第一负极端子、第二正极端子、第二负极端子、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所述正极集流体和所述负极集流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的两端,所述正极集流体上滑动设置有所述第一正极端子和所述第二正极端子,所述负极集流体上滑动设置有所述第二负极端子和所述第二负极端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极片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本体的两端均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正极集流体和所述负极集流体均分别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文俊徐文秀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东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