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林下食用菌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221317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9 0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林下食用菌培养装置,包括培育大棚和培育载体,培育大棚包括支架水管和弧形灌溉管,两根支架水管分别与水泵连接,弧形灌溉管设置在两根相互平行的支架水管之间,并分别与两根支架水管连通,其中弧形灌溉管有两根以上,且下侧侧壁上连通有雾状喷头;培育载体由箱体和拨板组成,拨板由连接片和翘板构成;培育大棚设置在培育载体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培育大棚保证了整个培育环境的湿度,使培育菌体生长发育更良好,同时通过培育载体可以在同一片林下土壤的多次培育菌种,减少整个场地的占地面积,同时也减缓同一片林下土壤多次培育后土壤效力丧失,培育出的菌体产量越来越少的问题。

Culture device for edible fungus under fores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orest mushroom cultivation device, including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greenhouse cultivation greenhouse comprises a support carrier, water pipe and arc irrigation pipe, two supporting pipe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a water pump, an irrigation pip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bracket pipe of two parallel, and are respectively communicated with two supporting pipes, wherein the arc-shaped irrigation pipe there are two or more, and the lower side wall is connected with a spray nozzle; cultivate the carrier body and a dial plate, a dial plate by a connecting piece and a rocker; fostering greenhouse cultivation carrier set in the abov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by cultivating greenhouses ensure the breeding environment humidity, the cultivation of i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ore goo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carrier can be in the same forest soil under repeated cultivation of bacteria, reduce the site covers an area of, at the same time. When the soil under the same forest was cultivated many times, the soil efficiency was lost, and the production of bacteria was getting less and l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林下食用菌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食用菌培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林下食用菌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使用林下土壤在培育食用菌时,往往会因为土壤的效力流失过快,而造成食用菌的产量越来越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林下食用菌培养装置,解决在林下培育食用菌时,无法在同一片林下土壤上连续培育菌种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培育环境中湿度无法保证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林下食用菌培养装置,包括培育大棚和培育载体,培育大棚包括支架水管和弧形灌溉管,支架水管有两根,且相互平行设置,两根支架水管分别与水泵连接,弧形灌溉管设置在两根相互平行的支架水管之间,并分别与两根支架水管连通,其中弧形灌溉管有两根以上,且下侧侧壁上连通有雾状喷头;培育载体由箱体和拨板组成,箱体的顶端开口,拨板由连接片和翘板构成,其中连接片的一端连接在箱体的边缘,另一端与翘板连接;培育大棚设置在培育载体上方。在本技术方案中,在培育载体内填充放满带有菌种的培育土壤,然后在所要种植的地上挖好一个与培育载体大小、高度相同的坑,在然后将培育载体置入坑中,最后将培育大棚盖在培育载体上,进行菌种培育,在本技术方案里,通过使用培育载体可以节约林下培育场地的使用,当使用的培育料失去效力时,只需要通过拨板将培育载体翘起,并从坑中取出,然后将培育载体内的土壤倒掉,重新换上具有效力的土壤,这样可以在同一片林下土壤上连续培育菌种,最后放回至坑中,再次进行培育,同时通过位于支架水管上的雾状喷头可以保证整个培育过程的湿度。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拨板有两组,且沿同一方向相对设置。在本技术方案中,两组拨板可以更方便的让种植人员取出。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翘板搭靠在与其相邻近的支架水管上。在本技术方案中,翘板搭靠在支架水管,这样可以固定支架水管,使其更稳固的固定在地面上,同时种植人员只需要通过支架水管上的翘板就可以将整个培育载体提起,进一步方便的让种植人员取出。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箱体的底面和侧壁均为镂空状的网格板。在本技术方案中,镂空状的网格板较少了培育载体的重量,使菌种通过镂空处吸收林下土壤中的养分,同时也保证了土壤内部的透气性。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支架水管上与弧形灌溉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卡子,弧形灌溉管的上侧侧壁顶端设置也设置有卡子;相邻的两根弧形灌溉管之间设有铁丝罩网,铁丝罩网上的开口扣接在卡子上,并通过卡子与培育大棚固定连接;位于两根支架水管两端处的弧形灌溉管与支架水管构成左侧开口面和右侧开口面,左侧开口面和右侧开口面上均安装有活动盖板。在本技术方案中,铁丝罩网和活动盖板都可以防止夜间有鼠害来对培育的菌种造成破坏,而铁丝罩网通过卡子与培育大棚固定连接,当白天需要通风时,只需要将铁丝罩网从卡子上取下就可以实现通风环境,同时铁丝罩网也保证了培育菌种时在夜间所需要的通风需要。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铁丝罩网上还铺盖有防风遮荫网。在本技术方案中,防风遮荫网避免了较为恶劣的天气对培育菌的损害。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弧形灌溉管上还设置有输水管,输水管上设置有截止阀,且输水管的末端位于箱体内。在本技术方案中,输水管可以插入到箱体内的土壤中,这样进一步提高培育环境所要求的潮湿度,避免喷雾式的喷洒造成菌种吸收水份不足的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是如下之一:1、本技术通过培育大棚保证了整个培育环境的湿度,使培育菌体生长发育更良好,同时通过培育载体可以在同一片林下土壤的多次培育菌种,减少整个场地的占地面积,同时也减缓同一片林下土壤多次培育后土壤效力丧失,培育出的菌体产量越来越少的问题。2、两组拨板可以更方便的让种植人员取出,从而方便更换。3、翘板搭靠在支架水管,这样更进一步方便让种植人员取出。4、镂空状的网格板较少了培育载体的重量,同时也保证了土壤内部的透气性。5、铁丝罩网可以防止夜间有鼠害来对培育的菌种造成破坏,并保证了培育菌种时在夜间所需要的通风需要。6、防风遮荫网避免了较为恶劣的天气对培育菌的损害。7、输水管可以插入到箱体内的土壤中,这样进一步提高培育环境所要求的潮湿度,避免喷雾式的喷洒造成菌种吸收水份不足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培育载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带有铁丝罩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翘板搭靠在支架水管上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翘板没有搭靠在支架水管上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带有铁丝罩网的结构示意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2、4和5所示:一种林下食用菌培养装置,包括培育大棚1、培育载体2和水泵3,培育大棚1包括支架水管11和弧形灌溉管12,支架水管11有两根,且相互平行设置,两根支架水管11分别与水泵3连接,弧形灌溉管12设置在两根相互平行的支架水管11之间,并分别与两根支架水管11连通,其中弧形灌溉管12有两根以上,且下侧侧壁上连通有雾状喷头4;培育载体2由箱体5和拨板6组成,箱体5的顶端开口,拨板6由连接片61和翘板62构成,其中连接片61的一端连接在箱体5的边缘,另一端与翘板62连接;培育大棚1设置在培育载体2上方,在本实施例中,在培育载体2内填充放满带有菌种的培育土壤,然后在所要种植的地上挖好一个与培育载体2大小、高度相同的坑,在然后将培育载体2置入坑中,最后将培育大棚1盖在培育载体上,进行菌种培育,本实施例通过培育大棚1保证了整个培育环境的湿度,使培育菌体生长发育更良好,同时通过培育载体2可以在同一片林下土壤的多次培育菌种,减少整个场地的占地面积,同时也减缓同一片林下土壤多次培育后土壤效力丧失,培育出的菌体产量越来越少的问题。实施例2如图4和5所示:对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进一步优化了拨板,拨板6有两组,且沿同一方向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两组拨板6可以更方便的让种植人员取出。实施例3如图4所示:对比于实施例2,本实施例进一步优化了翘板62,翘板62搭靠在与其相邻近的支架水管11上,在本实施例中,翘板62搭靠在支架水管11,这样可以固定支架水管11,使其更稳固的固定在地面上,同时种植人员只需要通过支架水管11上的翘板62就可以将整个培育载体2提起,进一步方便的让种植人员取出。实施例4如图3所示:对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进一步优化了箱体5,箱体5的底面和侧壁均为镂空状的网格板,在本实施例中,镂空状的网格板较少了培育载体2的重量,使菌种通过镂空处吸收林下土壤中的养分,同时也保证了土壤内部的透气性。实施例5如图6所示:对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进一步增设了活动盖板8,支架水管11上与弧形灌溉管12的连接处与所述弧形灌溉管12的上侧侧壁顶端均设置有卡子71;相邻的两根弧形灌溉管12之间设有铁丝罩网72,铁丝罩网72上的开口扣接在卡子71上,并通过卡子71与培育大棚1固定连接;位于两根支架水管11两端处的弧形灌溉管12与支架水管11构成左侧开口面和右侧开口面,左侧开口面和右侧开口面上均安装有活动盖板8,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林下食用菌培养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林下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育大棚(1)、培育载体(2)和水泵(3),所述培育大棚(1)包括支架水管(11)和弧形灌溉管(12),所述支架水管(11)有两根,且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两根支架水管(11)分别与所述水泵(3)连接,所述弧形灌溉管(12)设置在两根相互平行的支架水管(11)之间,并分别与两根支架水管(11)连通,其中弧形灌溉管(12)有两根以上,且下侧侧壁上连通有雾状喷头(4);所述培育载体(2)由箱体(5)和拨板组成,所述箱体(5)的顶端开口,所述拨板由连接片(61)和翘板(62)构成,其中连接片(61)的一端连接在箱体(5)的边缘,另一端与翘板(62)连接;所述培育大棚(1)设置在培育载体(2)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林下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育大棚(1)、培育载体(2)和水泵(3),所述培育大棚(1)包括支架水管(11)和弧形灌溉管(12),所述支架水管(11)有两根,且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两根支架水管(11)分别与所述水泵(3)连接,所述弧形灌溉管(12)设置在两根相互平行的支架水管(11)之间,并分别与两根支架水管(11)连通,其中弧形灌溉管(12)有两根以上,且下侧侧壁上连通有雾状喷头(4);所述培育载体(2)由箱体(5)和拨板组成,所述箱体(5)的顶端开口,所述拨板由连接片(61)和翘板(62)构成,其中连接片(61)的一端连接在箱体(5)的边缘,另一端与翘板(62)连接;所述培育大棚(1)设置在培育载体(2)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下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拨板有两组,且沿同一方向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林下食用菌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翘板(62)搭靠在与其相邻近的支架水管(11)上。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陆兵
申请(专利权)人:达州市达川区俊丽种植专业合作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