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高架桥墩柱施工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02665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5 1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式高架桥墩柱施工平台,包括纵向叠加并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平台单元,平台单元包括外侧框架和内侧框架,外侧框架由外侧底板环向骨架、外侧顶板环向骨架及多个外侧立柱构成,内侧框架由内侧底板环向骨架、内侧顶板环向骨架及多个内侧立柱构成;外侧框架与内侧框架之间设有从平台单元底面通向平台单元顶面的人行爬梯,人行爬梯包括爬梯骨架以及安装在爬梯骨架上的多级踏板,平台单元的上侧开口,叠置拼装后的多个平台单元之间通过人行爬梯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预制的多个平台单元拼装得到,代替了传统脚手架搭设工艺,有效的保障了施工安全,同时节约人工搭拆成本,且可多次周转使用。

Assembly type construction platform for viaduct pier column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refabricated viaduct pier column construction platform, including multiple platforms and vertical stacking units are connected together, the platform unit includes lateral and medial frames, the lateral frame from the outer ring to the bottom frame, lateral roof ring to form a plurality of outer frame and inner frame column, from the inside to the bottom ring the inner ring to the roof frame, and a plurality of inner frame column; from the bottom to the platform unit unit for the top surface of the platform ladd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outer frame and inner frame for ladder comprises a ladder frame and installed in the multi-level pedal on the frame of climbing ladder, platform unit upper end, overlap between a platform unit assembled connected by a line of people climb the ladder. The utility model is assembled by a plurality of prefabricated platform units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scaffolding erection process, thereby effectively ensuring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simultaneously saving the cost of manual construction and disassembly and can be used repeated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高架桥墩柱施工平台
本使用新型涉及工程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高架桥墩柱施工平台。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出行以车代步,交通流量大副增加,交通拥堵已越来越制约城市的发展。由于高架桥能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有着缓解城市道路交通阻塞、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功能,使得其在各大城市蓬勃发展,而墩柱是高架桥的一个重要结构,其施工工艺对工程质量及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墩柱施工最常用的做法是采用搭设外脚手架作为施工平台,因搭设脚手架整体性要求高、钢管用量大,且每墩需一搭一拆,施工效率低,严重制约着墩柱的施工进度。并且由于施工人员在脚手架上作业时需要携带施工操作设备,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化程度高、搭拆方便且有益于提高施工安全性的装配式高架桥墩柱施工平台。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高架桥墩柱施工平台,包括纵向叠加并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平台单元,平台单元包括外侧框架和内侧框架,外侧框架由外侧底板环向骨架、外侧顶板环向骨架及多个外侧立柱构成,内侧框架由内侧底板环向骨架、内侧顶板环向骨架及多个内侧立柱构成,内侧立柱与外侧立柱高度相同,内侧底板环向骨架与外侧底板环向骨架位于平台单元的底面内,内侧顶板环向骨架与外侧顶板环向骨架位于平台单元的顶面内,从平台单元的上下两侧看,内侧框架与外侧框架按“回”字形分布;外侧框架与内侧框架之间设有从平台单元底面通向平台单元顶面的人行爬梯,人行爬梯包括爬梯骨架以及安装在爬梯骨架上的多级踏板,平台单元的上侧开口,叠置拼装后的多个平台单元之间通过人行爬梯连通。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外侧框架以及内侧框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螺栓连接部,且上下两侧的螺栓连接部两两对应,上下相邻的两个平台单元通过螺栓以及垫片配合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外侧底板环向骨架以及外侧顶板环向骨架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外侧框架的外侧面安装防护网,在防护网上设有用于施工人员进出的开口。作为优选技术方案,防护网上的开口处安装有门。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平台单元采用标准化节段加工。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平台单元的高度为2m。本技术的装配式高架桥墩柱施工平台,通过预制的多个平台单元拼装得到,随墩柱高度采用起重设备整体逐节拼装接高,代替了传统脚手架搭设工艺,有效的保障了施工安全,同时节约人工搭拆成本,且可多次周转使用,经济效益显著。为满足不同墩柱高度施工要求及安拆方便,平台单元采用标准化节段加工,根据工人站立可操作的最大高度,平台单元的高度为2m。根据具体墩柱施工高度,逐节接长施工平台即可完成墩柱各工序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安拆迅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平台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施工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的优选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装配式高架桥墩柱施工平台包括纵向叠加在一起的多个平台单元,多个平台单元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平台单元包括外侧框架1和内侧框架2,其中外侧框架1由至少四个外侧立柱11、一个外侧底板环向骨架12和一个外侧顶板环向骨架13构成,内侧框架2由至少一个内侧立柱21、一个内侧底板环向骨架22和一个内侧顶板环向骨架23构成,内侧立柱21与外侧立柱11平行且高度相同,内侧底板环向骨架22与外侧底板环向骨架12位于平台单元1的底面内,内侧顶板环向骨架23与外侧顶板环向骨架13位于平台单元1的顶面内,内侧框架2位于外侧框架1内侧且两者的中心重合,从平台单元的上下两侧看,内侧框架与外侧框架按“回”字形分布。内侧框架2围成的内部空间用于预留的墩柱6施工空间,外侧框架1的内部及内侧框架2的外部组成施工人员的通行通道,内侧底板环向骨架22与外侧底板环向骨架12之间安装有平台底板4,外侧框架1与内侧框架2之间设有从平台单元底面通向平台单元顶面的人行爬梯,所述人行爬梯包括爬梯骨架31以及安装在爬梯骨架31上的多级踏板32,所述爬梯骨架31的下端固定在外侧底板环向骨架12和内侧底板环状骨架22上,爬梯骨架31的上端固定在外侧顶板环向骨架13和内侧顶板环状骨架23上。平台单元1的上侧开口,使得叠置拼装后的多个平台单元之间通过人行爬梯连通。施工平台空间操作大。人行爬梯与平台单元采用一体化设置,爬梯骨架31通过角钢焊接固定在内侧框架和外侧框架上,踏板32选用防滑钢板制成。外侧框架以及内侧框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螺栓连接部5,且上下两侧的螺栓连接部5两两对应,使得上下相邻的两个平台单元可以通过螺栓以及垫片配合固定连接,拆卸方便。由于在使用时多个平台单元需要纵向叠置安装,因此需要平台单元具有一定的支撑强度,因此,至少在外侧底板环向骨架12以及外侧顶板环向骨架13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14。由于内侧框架2的整体体积相对较小,其本身在收到外部压力后相对外部框架不易发生变形,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决定是否在内侧底板环向骨架以及内侧顶板环向骨架之间设置加强筋。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在外侧框架的外侧面安装防护网进行防护,防止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向外坠落,同时在防护网上留有用于施工人员进出的开口,作为优选,在开口处安装门。而由于内侧框架为预留的墩柱施工空间,为了方便施工,在内侧框架的侧边不设置防护网。本技术的装配式高架桥墩柱施工平台,通过预制的多个平台单元拼装得到,随墩柱高度采用起重设备整体逐节拼装接高,代替了传统脚手架搭设工艺,有效的保障了施工安全,同时节约人工搭拆成本,且可多次周转使用,经济效益显著。为满足不同墩柱高度施工要求及安拆方便,平台单元采用标准化节段加工,根据工人站立可操作的最大高度,平台单元的高度为2m。根据具体墩柱施工高度,逐节接长施工平台即可完成墩柱各工序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安拆迅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装配式高架桥墩柱施工平台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配式高架桥墩柱施工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纵向叠加并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平台单元,平台单元包括外侧框架(1)和内侧框架(2),外侧框架(1)由外侧底板环向骨架(12)、外侧顶板环向骨架(13)及多个外侧立柱(11)构成,内侧框架(2)由内侧底板环向骨架(22)、内侧顶板环向骨架(23)及多个内侧立柱(21)构成,内侧立柱(21)与外侧立柱(11)高度相同,内侧底板环向骨架(22)与外侧底板环向骨架(12)位于平台单元的底面内,内侧顶板环向骨架(23)与外侧顶板环向骨架(13)位于平台单元的顶面内,从平台单元的上下两侧看,内侧框架(2)与外侧框架(1)按“回”字形分布;外侧框架(1)与内侧框架(2)之间设有从平台单元底面通向平台单元顶面的人行爬梯,人行爬梯包括爬梯骨架(31)以及安装在爬梯骨架上的多级踏板(32),平台单元的上侧开口,叠置拼装后的多个平台单元之间通过人行爬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高架桥墩柱施工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纵向叠加并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平台单元,平台单元包括外侧框架(1)和内侧框架(2),外侧框架(1)由外侧底板环向骨架(12)、外侧顶板环向骨架(13)及多个外侧立柱(11)构成,内侧框架(2)由内侧底板环向骨架(22)、内侧顶板环向骨架(23)及多个内侧立柱(21)构成,内侧立柱(21)与外侧立柱(11)高度相同,内侧底板环向骨架(22)与外侧底板环向骨架(12)位于平台单元的底面内,内侧顶板环向骨架(23)与外侧顶板环向骨架(13)位于平台单元的顶面内,从平台单元的上下两侧看,内侧框架(2)与外侧框架(1)按“回”字形分布;外侧框架(1)与内侧框架(2)之间设有从平台单元底面通向平台单元顶面的人行爬梯,人行爬梯包括爬梯骨架(31)以及安装在爬梯骨架上的多级踏板(32),平台单元的上侧开口,叠置拼装后的多个平台单元之间通过人行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阙家奇张建军王其炎杨勇晏代泓张超峰陶然位吴健张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