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物及其构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14714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15: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物及其构筑方法。包括基础部分(1),特别是多块墙板(2)与基础部分(1)的预埋件(3)连接而构成墙体,多根楼层梁(4)由连接件(5)与多块墙板(2)构成的墙体连接并共同构成一个三维的受力结构,且多根楼层梁(4)还构成层间的楼层梁框架,楼板(6)与上述的楼层梁框架连接构成楼面板,墙板(2)之间有至少一个间隔区间,至少一块墙板(2)有局部切割的区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实现设计与工厂生产对接,建材的通用性相当高,可快速构筑已设计好的建筑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及其构筑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物,具体是涉及一种便于建筑地点现场安装的装配式建筑物。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建筑物的主体一般是从基础逐层以砖或/和水泥构件构成多层建筑,由于现场需现浇筑水泥,导致建筑工期漫长,现场作业管理工作量巨大,且易导致现场容易产生大量的建筑废料和对现场造成垃圾污染。现有的装配式建筑,一种是简易的薄板材料构成的平房式建筑,如建筑工地常见的简易工棚,其优点是搭建或拆卸均很方便,但只能作为临时建筑。另有一种装配式建筑是以高强度的钢材构成的钢梁先期通过焊接搭建成三维的立体框架,该立体框架包括各部位的立柱和水平状的圈梁及内部的各种横纵梁,然后以预制板材或砖块构筑垂直状墙面和水平状的层间的楼面,此类装配式建筑较传统的建筑方法在效率方面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大量的现场工地的主体的构筑工作,建筑的效率仍然不高,更关键的是不能实现建筑物的主体结构的构件的工厂化生产,构件不能做到工厂标准化,构筑的方法相对复杂且主体的钢框架在工地易被腐蚀而降低了建筑物的强度,概括之仍然仍存各种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公开一种建筑物的各主体构件可工厂化生产、全标准化,且建筑物构成一种更为有效的三维受力体系,提高强度和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专利技术目的是公开一种构筑装配式建筑的方法,该构筑方法极为简便,构筑效率极高。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包括基础部分,关键是多块墙板与基础部分的预埋件连接而构成墙体,多根楼层梁由连接件与多块墙板构成的墙体连接并共同构成一个三维的受力结构,且多根楼层梁还构成层间的楼层梁框架,楼板与上述的楼层梁框架连接构成楼面板,墙板之间有至少一个间隔区间,至少一块墙板有局部切割的区域。所述的墙板包括带有网格状的钢筋的基体,基体设有至少二根钢龙骨,钢龙骨上有多个大通孔和多个小通孔,钢龙骨平行设置或平行与交叉设置共存。所述的预埋件的断面结构为U型,其U型槽与墙板配合;横向螺栓将基础部分与U型的预埋件连接;或预埋件为预埋在基础部分内的多个垂向螺栓。所述的楼层梁为工字型,楼层梁的两端平面的端部均有向内弯折的第一弯折部,上述的平面部分有至少一排小通孔,工字型的楼层梁的两平面部分之间的垂直支撑面有多个大通孔。所述的钢龙骨的断面形状为L型或T型,与墙板面平行的平面的端部有向墙板弯折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的墙板的基体为高温烧结的变密度的微晶玻璃材料,在低密度面切割出横纵槽并设置横纵钢筋后,在槽内置入凝固后为高强度材料的浆料。所述的墙板的基体为水泥材料,网格状钢筋和钢龙骨与墙板一次成型制备,钢筋为一层或二层设置。所述的连接件有一基础板,基础板的一边缘延伸出弯折的连接板,基础板和连接板上有至少二个连接通孔;或所述的连接板通过销轴连接有二块可绕销轴转动的连接摆板,连接摆板有连接通孔;或所述的连接件有一基础板,基础板的对称的两边缘延伸出二块弯折的连接板,连接板的上边缘有凹部。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物的构筑方法的步骤如下:a.浇筑基础部分,并埋入制备好的预埋件;b.将墙板用连接件与楼层梁连接构成所需的内外墙体;c.将步骤b得到的内外墙体与预埋件连接,内外墙体之间用连接件连接,各楼层梁相互之间连接成一个楼层梁框架;d.将楼板与上述步骤c的内外墙体的上端部的楼层梁框架和墙板连接构成一层楼面或屋顶面,得所述的装配式建筑。以上述的步骤c中得到的楼层梁框架为第二层的基础部分,重复上述的步骤b~d得建筑的第二层,反复重复步骤b~d得多层建筑。上述的各楼层梁构成的楼层梁框架上,用楼层梁构建一个具有至少一个斜向面的支撑架,用连接件将楼板与支撑架连接构成一个具有至少一个斜面的屋顶。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建筑物的主体构架的建材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甚至按照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实现计算机上完全给出各建材的结构、尺寸与编号,一次性实现建筑物主体构架的建材的生产安排,也就是实现设计与工厂生产实现对接,在具有上述的优点的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建筑物结构相对简单,建材的通用性相当高,在现场安装构筑建筑物的工艺方法相当简便,可以快速构筑已设计好的建筑物。本专利技术的主体架构实现了各材料均承受相应的各方向的力,成为一种三维的全受力的结构,对建筑的寿命、稳定性和建材的轻型化均有大幅的提高。说明书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建筑物的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层的主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楼层梁与楼一层梁之间的连接位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楼层梁与墙板之间的连接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的结构上铺设第一层楼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二层楼层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楼层梁与屋面连接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中的第二层楼层梁上铺设屋面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墙板或楼板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墙板或楼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9的墙板或楼板的另一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墙板、楼板和楼层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楼层梁与屋面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楼层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给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是为了更全面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结合附图1~15,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包括基础部分1,基础部分1与现有传统建筑的基础部分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一般为水泥浇注的基础,有一平整的上表面,关键是多块墙板2与基础部分1的预埋件3连接而构成墙体,多根楼层梁4由连接件5与多块墙板2构成的墙体连接并共同构成一个三维的受力结构(后面还会更详细地描述该受力结构),且多根楼层梁4还构成层间的楼层梁框架,楼板6与上述的楼层梁框架连接构成楼面板,墙板2之间有至少一个间隔区间,也就是说有至少二块相邻的墙板2之间有一个间隔区间作为该层外墙体的门的安装位置,至少块墙板2有局部切割的区域,该区域作为安装窗扇的位置,上述的楼板6的结构与墙板2的结构基本相同(后面会有更详细具体的结构描述),实质上前述的技术方案已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物,即屋顶为平面状的一层的建筑物,在前述的楼层梁框架上继续设置墙板2和继续设置第二层楼层梁框架则构成建筑物的第二层,继续重复上述的工作则构筑出多层的建筑物。下面参见说明书附图,更详细地给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上述的墙板2包括带有网格状的钢筋7的基体8,基体8设有至少二根钢龙骨9,钢龙骨9上有多个大通孔10和多个小通孔11,钢筋7位于基体8的内部以增加整个墙板2在二维结构上强度和抗弯曲的能力,钢龙骨9的长度方向与墙板2的高度方向相同,钢龙骨9的一边与基体8固定连接,如钢龙骨9的一边缘深入基体8的内部与基体8固定连接,或基体8内的水平方向设置的钢筋7穿过钢龙骨9的通孔后一并与基体8固定连接,则可使钢龙骨9受到作用力分散于墙板2的更大范围;钢龙骨9的大通孔10一方面作为建筑物内未来布设管线,一方面可进一步增加钢龙骨9的抗弯曲能力,多个小通孔11的作用是便于与建筑物主体中的其它构件的连接。前述的基础部分1中的预埋件3的断面结构为U型,其U型槽与墙板2配合,U型的预埋件3与基础部分1固定连接后,墙板2可插于预埋件3的U型槽内,通过螺栓横向将基础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及其构筑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包括基础部分(1),其特征在于多块墙板(2)与基础部分(1)的预埋件(3)连接而构成墙体,多根楼层梁(4)由连接件(5)与多块墙板(2)构成的墙体连接并共同构成一个三维的受力结构,且多根楼层梁(4)还构成层间的楼层梁框架,楼板(6)与上述的楼层梁框架连接构成楼面板,墙板(2)之间有至少一个间隔区间,至少一块墙板(2)有局部切割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物,包括基础部分(1),其特征在于多块墙板(2)与基础部分(1)的预埋件(3)连接而构成墙体,多根楼层梁(4)由连接件(5)与多块墙板(2)构成的墙体连接并共同构成一个三维的受力结构,且多根楼层梁(4)还构成层间的楼层梁框架,楼板(6)与上述的楼层梁框架连接构成楼面板,墙板(2)之间有至少一个间隔区间,至少一块墙板(2)有局部切割的区域。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板(2)包括带有网格状的钢筋(7)的基体(8),基体(8)设有至少二根钢龙骨(9),钢龙骨(9)上有多个大通孔(10)和多个小通孔(11),钢龙骨(9)平行设置或平行与交叉设置共存。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埋件(3)的断面结构为U型,其U型槽与墙板(2)配合;横向螺栓将基础部分(1)与U型的预埋件(3)连接;或预埋件(3)为预埋在基础部分(1)内的多个垂向螺栓。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楼层梁(4)为工字型,楼层梁(4)的两端平面的端部均有向内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2),上述的平面部分有至少一排小通孔(11),工字型的楼层梁(4)的两平面部分之间的垂直支撑面有多个大通孔(10)。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龙骨(9)的断面形状为L型或T型,与墙板面平行的平面的端部有向墙板(2)弯折的第二弯折部(13)。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板(2)的基体(8)为高温烧结的变密度的微晶玻璃材料,在低密度面切割出横纵槽并设置横纵钢筋(7)后,在槽内置入凝固后为高强度材料的浆料。7.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晓明熊存强蒋维陈家仪程荣郝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北玻硅巢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