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设备、冷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124551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油系统,包括压缩机、电机、冷凝器、管路组件、主换热器及至少一个辅助换热组件;所述辅助换热组件包括辅换热器、辅油管及辅液管,所述辅油管与所述辅液管均穿设所述辅换热器,且所述辅油管的两端均与所述连接管的两端连通;所述辅液管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连通,所述辅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连通,使所述主换热器与至少一个所述辅换热器并联设置。保证冷油系统具有足够的换热效果,还能改善主换热器压损增大的现象,降低了堵塞等不良状况带来的风险,提高了冷油系统的容错性;提升极限工况下的冷却能力,保证压缩机在较大工况范围内的运行的可靠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及冷油系统的控制方法。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ld oi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n oil cooling system, including compressor, motor, condenser, pipeline components, main heat exchanger and at least one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components; the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includes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auxiliary pipe and auxiliary liquid pipe, the auxiliary pipe and the auxiliary pipe are wearing set the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and the ends of the auxiliary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ng pipe; the secondary end of the liquid pip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motor, the other end of the auxiliary liquid pip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condenser, the main heat exchanger and at least one the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is arranged in parallel. To ensure the oil cooling system has the effect of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loss increases enough, the heat exchanger can improve the phenomenon, reduces the risk of clogging brings adverse conditions, improve the fault tolerance of cold oil system; enhance the cooling capacity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operation in the large operating range of the compressor. The invention also provides an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and a control method of the cold oil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设备、冷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设备、冷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在离心压缩机润滑油冷却系统中,一般都会通过油冷却器(板式换热器)将油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板式换热器的作用就是实现制冷剂与润滑油的热交换,从而带走润滑油的热量,降低油温。一般情况下,离心机的油冷却系统采用一个板式换热器进行换热,系统在大部分工况下,并且板式换热器正常工作时,都能够较好地对油温进行控制。金属波纹板是板式换热器的核心部件,它们通过焊接的方式堆叠在一起,制冷剂与润滑油分别在它们构成的波纹流道中对流,实现换热。但是,由于板式换热器中流道间隙很小,如果从油泵过来的润滑油中存在较大的颗粒杂质,会造成部分流道的堵塞。一方面,堵塞会使换热效果降低,当换热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润滑油就不能够冷却下来,将会导致离心机在运行时因供油温度过高而保护停机。另一方面,流道的堵塞会增大板式换热器的压降,当压降增大到一定程度,供油压力降低到安全值以下,将会导致离心机因供油压力过低而保护停机。而且,离心机在最大负荷等一些极限工况下运行时,压缩机中一些需要油润滑的零件均处于高载荷工作环境中,零件温度普遍比较高,因此油温也较高,需要更多的冷却。综上,由于单个板式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有限,对润滑油的冷却效果不佳,也会导致因供油温度过高而保护停机。当板式换热器处于上升堵塞或极限工况状态时,单个板式换热器存在冷却效果差或者供油压力过低的问题,导致离心压缩机停机,影响离心压缩机工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单个板式换热器因堵塞或极限工况导致的冷却效果差、供油压力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换热器堵塞或极限工况下保证换热效果及供油压力的冷油系统,同时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冷油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提供一种含有上述冷油系统的空调设备。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冷油系统,包括压缩机、电机、冷凝器、管路组件、主换热器及至少一个辅助换热组件;所述管路组件包括主油管、主液管及连接管,所述主油管与所述主液管均穿设所述主换热器,且所述连接管的两端与所述主油管连通,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连接管上;所述主液管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连通,所述主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辅助换热组件包括辅换热器、辅油管及辅液管,所述辅油管与所述辅液管均穿设所述辅换热器,且所述辅油管的两端均与所述连接管的两端连通;所述辅液管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连通,所述辅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连通,使所述主换热器与至少一个所述辅换热器并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辅换热器之间的所述辅油管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油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压缩机的进油端,并与所述第一阀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润滑油的实际供油温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油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压缩机的进油端,并与所述第一阀门电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润滑油的实际供油压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辅换热器之间的所述辅液管上,且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一阀门联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油系统还包括油泵,所述油泵设置于所述连接管上,并位于所述压缩机的出油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分流管,所述分流管设置于所述连接管的端部,并位于所述压缩机的出油端,所述分流管分别与所述主油管及所述辅油管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换热组件的数量为一个,所述辅换热器与所述主换热器并联设置,所述辅油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管的两端连通,通过所述辅液管分别与所述电机及所述冷凝器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换热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辅换热器并联设置,并与所述主换热器并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辅助换热组件的所述辅油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管的两端连通,所述辅液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机及所述冷凝器连通。还涉及一种冷油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冷油系统,包括如下步骤:根据压缩机的实际供油温度控制辅助换热组件是否参与换热工作;若所述压缩机的实际供油温度高于所述压缩机的预设供油温度,所述辅助换热组件中的辅换热器参与换热,所述压缩机将润滑油通过主油管及辅油管分别输送到主换热器及所述辅换热器中,换热后回流至所述压缩机中,冷凝器将制冷剂通过主液管及辅液管分别输送到所述主换热器及所述辅换热器中,换热器流入电机中;若所述压缩机的实际供油温度低于所述压缩机的预设供油温度,所述主换热器换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压缩机的实际供油温度高于所述预设供油温度,且所述压缩机的实际供油压力低于所述压缩机的预设供油压力,所述辅换热器参与换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的实际供油温度高于所述预设供油温度,所述压缩机的实际供油压力小于等于所述压缩机的预设供油压力,所述辅换热器参与换热。还涉及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如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的冷油系统。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空调设备、冷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主换热器与至少一个辅助换热组件并联设置,即主换热器与至少一个辅换热器并联设置,这样,润滑油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为:润滑油从压缩机中经主油管进入主换热器,从主换热器换热后送出回到压缩机中;润滑油从压缩机中经连接管及辅油管进入辅换热器,从辅换热器换热后进入连接管回到压缩机中;制冷剂在从冷凝器中经主液管进入主换热器,在主换热器中换热后从主液管流出并对电机进行冷却;制冷剂从冷凝器中流出还经辅液管进入辅换热器,从辅换热器换热后进入电机中;当主换热器的部分流到堵塞时,制冷剂与润滑油还可通过至少一个辅换热器进行换热,有效的解决目前单个板式换热器因堵塞或极限工况导致的冷却效果差、供油压力低的问题;保证冷油系统具有足够的换热效果,还能改善主换热器压损增大的现象,降低了堵塞等不良状况带来的风险,提高了冷油系统的容错性;同时,冷油系统采用主换热器与至少一个辅换热器并联设置,还可以保证极限工况下供油温度能够冷却下来,提升极限工况下的冷却能力,保证压缩机在较大工况范围内的运行的可靠性,进而保证空调系统可靠运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冷油系统的结构方案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冷油系统的结构方案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冷油系统的结构方案图;其中:100-冷油系统;110-压缩机;120-电机;130-冷凝器;140-主换热器;150-管路组件;151-主油管;152-主液管;153-连接管;154-分流管;160-辅助换热组件;161-辅换热器;162-辅油管;163-辅液管;164-第一阀门;165-第二阀门;170-温度传感器;180-压力传感器;190-油泵。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空调设备、冷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参见图1至图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冷油系统100的结构方案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冷油系统100的结构方案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空调设备、冷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10)、电机(120)、冷凝器(130)、管路组件(150)、主换热器(140)及至少一个辅助换热组件(160);所述管路组件(150)包括主油管(151)、主液管(152)及连接管(153),所述主油管(151)与所述主液管(152)均穿设所述主换热器(140),且所述连接管(153)的两端与所述主油管(151)连通,所述压缩机(110)设置于所述连接管(153)上;所述主液管(152)的一端与所述电机(120)连通,所述主液管(151)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130)连通;所述辅助换热组件(160)包括辅换热器(161)、辅油管(162)及辅液管(163),所述辅油管(162)与所述辅液管(163)均穿设所述辅换热器(161),且所述辅油管(162)的两端均与所述连接管(153)的两端连通;所述辅液管(163)的一端与所述电机(120)连通,所述辅液管(163)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130)连通,使所述主换热器(140)与至少一个所述辅换热器(161)并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10)、电机(120)、冷凝器(130)、管路组件(150)、主换热器(140)及至少一个辅助换热组件(160);所述管路组件(150)包括主油管(151)、主液管(152)及连接管(153),所述主油管(151)与所述主液管(152)均穿设所述主换热器(140),且所述连接管(153)的两端与所述主油管(151)连通,所述压缩机(110)设置于所述连接管(153)上;所述主液管(152)的一端与所述电机(120)连通,所述主液管(151)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130)连通;所述辅助换热组件(160)包括辅换热器(161)、辅油管(162)及辅液管(163),所述辅油管(162)与所述辅液管(163)均穿设所述辅换热器(161),且所述辅油管(162)的两端均与所述连接管(153)的两端连通;所述辅液管(163)的一端与所述电机(120)连通,所述辅液管(163)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130)连通,使所述主换热器(140)与至少一个所述辅换热器(161)并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换热组件(160)还包括第一阀门(164),所述第一阀门(164)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10)与所述辅换热器(161)之间的所述辅油管(16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油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70),所述温度传感器(170)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10)的进油端,并与所述第一阀门(164)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170)能够检测所述润滑油的实际供油温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油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180),所述压力传感器(180)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10)的进油端,并与所述第一阀门(164)电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180)能够检测所述润滑油的实际供油压力。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换热组件(160)还包括第二阀门(165),所述第二阀门(165)设置于所述冷凝器(130)与所述辅换热器(161)之间的所述辅液管(163)上,且所述第二阀门(165)与所述第一阀门(164)联动。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油系统还包括油泵(190),所述油泵(190)设置于所述连接管(153)上,并位于所述压缩机(110)的出油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150)还包括分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鑫望钟瑞兴蒋楠蒋彩云陈玉辉刘增岳周义雷连冬陈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