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偏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1212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30 05: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无机偏振片,其依次具有对于使用带宽的光为透明的基板、第1电介质层、多个线状金属层、多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和多个线状光吸收层,所述多个线状金属层以比所述光的波长更短的间隔分隔排列在所述第1电介质层上,所述多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中的各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配置在所述多个线状金属层的各个线状金属层上,所述多个线状光吸收层中的各个线状光吸收层配置在所述多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的所述各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上,在所述线状金属层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所存在的所述无机偏振片的端部,具有覆盖所述线状金属层、所述线状第2电介质层和所述线状光吸收层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拒水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机偏振片。
技术介绍
仅使在特定方向偏振或极化的光通过的偏振片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等中。作为上述偏振片,广泛使用在聚乙烯醇(PVA)膜中吸附有碘化合物并使其延伸取向而呈现可见光的吸收二色性的偏光膜。上述偏光膜为了确保机械强度、耐热性、耐湿性,由三醋酸纤维素(TAC)等透明膜从两面夹持,并在其上实施防伤、防污物附着等的硬化处理。入射到上述偏光膜的光中未通过的偏光成分的光,在偏光膜内被吸收,并作为热释放到上述偏光膜外。因此,在照射强光时,会有因发热而使上述偏光膜的温度上升、偏光特性变差这样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有机材料自身的耐热性,难以从本质上进行改善。这里,作为即使在要求高耐热性的场所也能够使用的偏振片,正在研究完全仅由无机材料构成的线栅偏振片。上述线栅偏振片具有在基板表面形成由带有光的波长以下周期的微细的金属线形成的线栅的结构(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线栅偏振片中,如果栅极(グリッド)端部附着液状污物,则上述液状污物会因栅极结构的凹凸而引起的毛细现象而扩散至线栅的凹部内,会使线栅偏振片的光学特性下降。这里,提出了以下这样的偏振镜(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偏振镜在端部具有隔着边界的第1表面,包括标准区域和肋(リブ)修正区域。上述标准区域包括具有标准特性的肋。上述标准区域使入射光产生偏光。上述肋修正区域在上述标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端部之间,沿着基板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来设置。上述肋修正区域包含修正肋,其被修正为具有与标准特性不同的特性,从而使得上述肋修正区域的毛细作用实质地小于上述标准区域的毛细作用。在这样的偏振镜中,通过设置修正肋与肋的毛细作用的大小不同,来防止液状污物向肋的侵入。但是,在该提案的技术中,因为需要制作肋和修正肋,制造工序变得烦杂,除此之外,由于修正肋也有毛细作用,因而存在不能完全防止液状污物介由修正肋向肋的侵入这样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082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182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各问题并实现以下目的为课题。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无机偏振片,制造工序并不烦杂,且能够抑制因附着在端部的液状污物所引起的光学特性的下降。解决课题的方法作为上述解决课题的方法,如下所述。即,<1>一种无机偏振片,其依次具有相对于使用带宽的光为透明的基板、第1电介质层、多个线状金属层、多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和多个线状光吸收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线状金属层以比上述光的波长更短的间隔分隔排列在上述第1电介质层上,上述多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的各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配置在上述多个线状金属层的各个线状金属层上,上述多个线状光吸收层的各个线状光吸收层配置在上述多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的上述各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上,在上述线状金属层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所存在的上述无机偏振片的端部,具有覆盖上述线状金属层、上述线状第2电介质层和上述线状光吸收层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拒水层。<2>如上述<1>所记载的无机偏振片,在多个线状金属层间所面对的、线状金属层的侧面上和第1电介质层的表面上,具有第3电介质层。<3>如上述<1>至<2>任一项所记载的无机偏振片,线状金属层的材质为Al、Ag、Cu、Mo、Cr、Ti、Ni、W、Fe、Si、Ge、Te以及由这些中的2种以上形成的合金中的任一种。<4>如上述<1>至<3>任一项所记载的无机偏振片,第1电介质层和线状第2电介质层的材质为SiO2和Al2O3中的任一种。<5>如上述<1>至<4>任一项所记载的无机偏振片,线状光吸收层的材质为Ta、Al、Ag、Cu、Mo、Cr、Ti、W、Ni、Fe、Sn、Si以及这些中的2种以上的合金中的任一种。<6>如上述<1>至<5>任一项所记载的无机偏振片,拒水层的水接触角为90°以上。<7>如上述<1>至<6>任一项所记载的无机偏振片,拒水层的材质为有机聚硅氮烷。<8>如上述<1>至<7>任一项所记载的无机偏振片,基板的材质是玻璃、水晶和蓝宝石中的任一种。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无机偏振片,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各问题,能够实现上述目的,制造工序并不烦杂,且能够抑制因附着在端部的液状污物所引起的光学特性的下降。附图说明[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一例的概略侧面图。[图2]图2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另一例的概略侧面图。[图3]图3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另一例的概略侧面图。[图4]图4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另一例的概略侧面图。[图5]图5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一例的概略俯视图。[图6]图6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另一例的概略俯视图。[图7]图7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另一例的概略俯视图。[图8]图8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另一例的概略俯视图。[图9]图9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0A]图10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略图(之一)。[图10B]图10B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略图(之二)。[图10C]图10C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略图(之三)。[图10D]图10D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略图(之四)。[图10E]图10E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略图(之五)。[图10F]图10F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略图(之六)。[图10G]图10G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略图(之七)。[图10H]图10H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略图(之八)。[图10I]图10I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略图(之九)。[图11]图11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流程图。[图12A]图12A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概略图(之一)。[图12B]图12B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概略图(之二)。[图13]图13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流程图。[图14A]图14A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概略图(之一)。[图14B]图14B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概略图(之二)。[图14C]图14C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概略图(之三)。[图14D]图14D是本专利技术无机偏振片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概略图(之四)。[图15A]图15A是因毛细现象所产生的液面上升高度的模拟结果。[图15B]图15B是因毛细现象所产生的液面上升高度的模拟结果。[图16A]图16A是显示超拒水性的样子的照片。[图16B]图16B是显示超拒水性的样子的照片。[图17]图17是观察因毛细现象所导致的皮脂污物的状态的结果。[图18]图18是显示累计照射时间与接触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19]图19是显示累计照射时间、接触角和毛细现象之间关系的照片。具体实施方式(无机偏振片)本专利技术的无机偏振片至少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无机偏振片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机偏振片,为依次具有相对于使用带宽的光为透明的基板、第1电介质层、多个线状金属层、多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和多个线状光吸收层的无机偏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线状金属层以比所述光的波长更短的间隔分隔排列在所述第1电介质层上,所述多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的各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配置在所述多个线状金属层的各个线状金属层上,所述多个线状光吸收层的各个线状光吸收层配置在所述多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的所述各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上,在所述线状金属层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所存在的所述无机偏振片的端部,具有覆盖所述线状金属层、所述线状第2电介质层和所述线状光吸收层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拒水层。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1.08 JP 2015-0025361.一种无机偏振片,为依次具有相对于使用带宽的光为透明的基板、第1电介质层、多个线状金属层、多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和多个线状光吸收层的无机偏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线状金属层以比所述光的波长更短的间隔分隔排列在所述第1电介质层上,所述多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的各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配置在所述多个线状金属层的各个线状金属层上,所述多个线状光吸收层的各个线状光吸收层配置在所述多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的所述各个线状第2电介质层上,在所述线状金属层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所存在的所述无机偏振片的端部,具有覆盖所述线状金属层、所述线状第2电介质层和所述线状光吸收层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拒水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偏振片,在多个线状金属层间所面对的、线状金属层的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和田雅弘木村隆广
申请(专利权)人:迪睿合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