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三瓶昭彦专利>正文

第2和第4预制混凝土部件及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接合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11091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30 04:21
能够尽可能消除后浇筑的现场混凝土以实现完全预制化,同时,不预先使钢筋从PCa部件的侧面突出,并且,采用比较简便的结构就能够容易地进行PCa部件的接合。一种具备接合构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其中,所述接合构件具备:管状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预制混凝土部件;和钢筋,其被能够移动地装入于所述管状部件,所述钢筋构成为在接合时能够从所述预制混凝土部件的侧面拉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备接合构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和使用该预制混凝土部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接合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接合构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和使用了该预制混凝土部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接合方法。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作为建筑物的省力化施工法,使用了预制混凝土(以下,存在标记为“PCa”的情况)部件。这样的PCa部件在工厂里制造,因此,与在建筑现场装入钢筋并浇筑混凝土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够不受雨等天气影响地进行养护等,因此质量稳定,并且具有建筑现场的模板工或钢筋工较少即可从而能够节省劳动力、以及建筑方法简单且能够缩短工期等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柱或梁、(抗震)壁、楼板或者阳台等。并且,在将这样的PCa部件彼此相互接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例如采用图22或图23所示那样的接合结构。其中,上述的图22所示的例子是这样的结构:在上述那样的PCa部件2100和2200的侧面,分别预先突出地形成有构成所述PCa部件自身的钢筋900P。并且,在上述的图22中,示出了将上述钢筋900P在水平方向上设置成双钢筋配置的例子,并且示出了在上述PCa部件2100和2200的侧面的接合部分处设有楔的例子。因此,在进行上述图22所示结构的PCa部件的接合的情况下,使上述PCa部件2100和2200相互接近,在接合部分处,使上述的各个PCa部件的钢筋互相重合、或者使接合筋抵靠在一起后进行喇叭形坡口焊接来实现连接,进而,在上述接合部分现场浇筑而浇筑混凝土从而实现一体化,确保了结构上的安全性。另外,上述的图23所示的例子例如是这样的结构:在进行上下层的PCa壁的接合的情况下,如图23的(A)那样在PCa部件2300的侧面突出地形成有钢筋900P,在与该PCa部件2300接合的PCa部件2400的侧面侧,如图23的(B)所示,埋入有钢筋接头2410。因此,在进行上述图23所示结构的PCa部件的接合的情况下,成为了如下的结构:如图23的(C)所示,在接合部分设置20mm左右的间隙后,将在上述PCa部件2300上突出的钢筋900P插入到被埋入于上述PCa部件2400中的钢筋接头2410内,利用灰浆注入口2413将砂浆等灰浆注入上述钢筋接头2410内和上述接合部分的间隙中,从灰浆排出口2415确认填充,然后将插入的钢筋900P固定。可是,在采用了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方法中,关于使用了上述PCa部件的壁体等的接合,由于需要通过上述图23的方法来接合上下层的PCa壁,对于同层的PCa壁或PCa柱与PCa壁的接合,为了进行上述钢筋相互的连接作业,需要在确保了一定以上的间隔来进行上述那样的钢筋连接后在建筑现场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因此,具有难以实现完全预制化这样的课题,还存在现场的作业上的负担增大而导致成本升高这样的课题。另外,在预先在上述那样的PCa部件的侧面突出地形成有钢筋的情况下,也存在如下可能:使上述的突出的钢筋形成为在末端相互封闭这样的形状,或者弯折90度而形成上述的突出的钢筋,从而结构变得复杂,PCa部件在工厂的制造变得复杂,成为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如上述那样预先在PCa部件的侧面突出地形成有钢筋的情况下,由于还存在这些突出的钢筋如上述那样在末端具有复杂结构的情况等,因此,具有上述突出的钢筋在运输过程中变形而弯折的问题,由于钢筋突出,因此还存在危险性,还存在需要保管的场所等问题。因此,作为不像这样预先使钢筋从PCa部件的侧面突出的结构,例如公开了日本特开2015-200146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个预制混凝土部件中内设特殊套筒,在该特殊套筒中内置有嵌筋(连接用的钢筋)和嵌筋(连接用的钢筋)的推出机构,利用推出机构将嵌筋朝向对方侧预制混凝土部件的套筒推出而插入。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014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可是,对于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其技术课题与本专利技术不同,课题在于,在使梁部件接合的情况下,使钢筋在进行接合的部件之间穿过而未伴随有上述梁部件的横向移动,因此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适用于以柱、梁为中心的轴组结构,而不适用于壁或地板等壁式(抗震壁)结构。因此,壁或地板等壁式(抗震壁)结构采用不预先使钢筋从PCa部件的侧面突出的结构,并不会容易地进行PCa部件的接合。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还采用了如下这样的复杂结构:在预制混凝土部件中不但内置嵌筋,还内置有螺旋弹簧等的嵌筋的推出机构。因此,在将这些部件设置于上述预制混凝土部件内部的情况下,需要将上述螺旋弹簧等压缩后设置于特殊套筒内的嵌筋后部,此外还需要设置卡定止动件等,从而在制造工序上花的工夫过大。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预先设置了上述推出机构,结果是,被推出的嵌筋的长度预先被推出机构确定,因此存在无法对应于待接合的预制混凝土部件进行长度的调整这一问题。另外,一旦卸下上述卡定止动件,则无法使如上述那样被推出的嵌筋复原,因此还存在如下问题:即使需要对应于建设现场的情况重新进行作业,也无法重新进行作业。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或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如下的具备接合构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和使用了该预制混凝土部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接合方法:尽可能消除后浇筑的现场混凝土,实现完全预制化,同时以建筑物的壁或地板等壁式(抗震壁)结构为中心,不预先使钢筋从PCa部件的侧面突出,并且使用比较简便的结构就能够容易地进行PCa部件的接合。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具备接合构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构件具备:管状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预制混凝土部件;和钢筋,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装入于所述管状部件内,所述钢筋构成为,在接合时能够从所述预制混凝土部件的侧面拉出任意长度。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其是具备引导通道的预制混凝土部件(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所述引导通道用于将所述钢筋从所述具备接合构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所述管状部件(第1管状部件)拉出,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与所述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的侧面侧接合,所述引导通道由管状部件(第2管状部件)形成,所述第2管状部件的一个开口部在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的和所述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接合的侧面侧,与设置于所述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中的第1管状部件的开口部对置地设置,所述第2管状部件的另一个开口部形成于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正面侧,从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所述另一个开口部向所述一个开口部的方向插入钢筋拉出构件,从而能够将装入于所述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所述第1管状部件中的所述钢筋拉出。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接合方法,其是所述具备接合构件的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和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接合的接合方法,将所述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的侧面和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的侧面抵接,从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的另一个开口部插入所述钢筋拉出构件,将所述钢筋的一部分拉出至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的引导通道内,并将所述钢筋分别固定于所述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和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由此进行接合。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备接合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10/201680004575.html" title="第2和第4预制混凝土部件及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接合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第2和第4预制混凝土部件及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接合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备接合构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构件具备:管状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预制混凝土部件;和钢筋,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装入于所述管状部件内,所述钢筋构成为,在接合时能够从所述预制混凝土部件的侧面拉出任意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具备接合构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构件具备:管状部件,其设置于所述预制混凝土部件;和钢筋,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装入于所述管状部件内,所述钢筋构成为,在接合时能够从所述预制混凝土部件的侧面拉出任意长度。2.一种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其是具备引导通道的预制混凝土部件(以下,称作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所述引导通道用于从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接合构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以下,称作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所述管状部件(以下,称作第1管状部件。)中拉出所述钢筋,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与所述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的侧面侧接合,所述引导通道由管状部件(以下,称作第2管状部件。)形成,所述第2管状部件的一个开口部在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的和所述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接合的侧面侧,与设置于所述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中的第1管状部件的开口部对置地设置,所述第2管状部件的另一个开口部形成于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正面侧,从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所述另一个开口部向所述一个开口部的方向插入钢筋拉出构件,从而能够将装入于所述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所述第1管状部件中的所述钢筋拉出。3.一种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接合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接合构件的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和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接合的接合方法,将所述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的侧面和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的侧面抵接,从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的另一个开口部插入所述钢筋拉出构件,将所述钢筋的一部分拉出至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的引导通道内,并将所述钢筋分别固定于所述第1预制混凝土部件和所述第2预制混凝土部件,由此进行接合。4.一种具备接合构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构件具备:钢筋接头,其设置于所述预制混凝土部件;和钢筋,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装入于所述钢筋接头内,所述钢筋构成为,在接合时能够从所述预制混凝土部件的侧面拉出任意长度。5.一种第4预制混凝土部件,其是具备引导通道的预制混凝土部件(以下,称作第4预制混凝土部件。),所述引导通道用于从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备接合构件的预制混凝土部件(以下,称作第3预制混凝土部件。)的所述钢筋接头(以下,称作第1钢筋接头。)中拉出所述钢筋,所述钢筋在一端侧形成有卡定件,所述第4预制混凝土部件与所述第3预制混凝土部件的侧面侧接合,所述引导通道由钢筋接头(以下,称作第2钢筋接头。)形成,所述第2钢筋接头的一端侧在所述第4预制混凝土部件的和所述第3预制混凝土部件接合的侧面侧,与设置于所述第3预制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瓶昭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瓶昭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