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管式内窥镜光学成像显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100822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22: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硬管式内窥镜光学成像显示系统,包括沿光线传播方向且依次胶合为一体的物镜系统、中继镜系统和目镜系统,所述中继镜系统位于物镜系统和目镜系统之间;其创新点在于:所述物镜系统为反远距结构,且物镜系统包括沿光线传播方向依次相胶合的第一保护窗、平凹镜、棱镜组合、第一平凸透镜、第一双胶合透镜、第一弯月透镜、第二平凸透镜、第二弯月透镜和第三弯月透镜,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高清晰分辨率和畸变小于1.1% 的光学成像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硬管式内窥镜光学成像显示系统
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硬管式内窥镜光学成像显示系统。
技术介绍
硬管式腹腔镜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至今已形成不同档次的诸多品牌产品。现有的硬管式腹腔镜由末端的成像物镜、中段的转像系统和近端的目镜组成,其中成像物镜对腹腔镜的成像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腹腔镜要求大视场和细径化,而医疗诊断和手术又要求内窥镜的成像高清晰和低畸变,这就给内窥镜的物镜成像系统和转像系统提出高要求。例如针对现行的1920*1080的高清显示电子器件,要求内窥镜的光学系统能相应地达到在全视场范围内的高清晰成像;更精密的病灶诊断和手术则要求光学系统的畸变低。现有的内窥镜光学系统有的是由平凹负透镜、转向棱镜、后续胶合透镜组成,它是利用第一负透镜增大物镜的后工作距离,在棒镜之前形成一个中间相面,利用正负透镜的组合搭配实现系统的畸变矫正,但相对畸变值依然在10%附近;要实现高清成像就必须提高窥镜的拉赫不变量nuy,即提高光学通路的直径,然而传统转向棱镜设计限制了孔径的大小,不利于高清的实现。综上现有的内窥镜光学系统,都不能很好地矫正大视场光学畸变和同时保证全视场内的光学高清成像。鉴于此,急需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硬管式内窥镜光学成像显示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硬管式内窥镜光学成像显示系统,包括沿光线传播方向且依次胶合为一体的物镜系统(1)、中继镜系统(2)和目镜系统(3),所述中继镜系统(2)位于物镜系统(1)和目镜系统(3)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系统(1)为反远距结构,且物镜系统(1)包括沿光线传播方向依次相胶合的第一保护窗(11)、平凹镜(12)、棱镜组合(13)、第一平凸透镜(14)、第一双胶合透镜(15)、第一弯月透镜(16)、第二平凸透镜(17)、第二弯月透镜(18)和第三弯月透镜(19),所述棱镜组合(13)的折射率为1.8~2.1;所述中继镜系统(2)包括n组的中继镜组,每组中继镜组均为双远心结构,所述中继镜组包括前镜组、中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硬管式内窥镜光学成像显示系统,包括沿光线传播方向且依次胶合为一体的物镜系统(1)、中继镜系统(2)和目镜系统(3),所述中继镜系统(2)位于物镜系统(1)和目镜系统(3)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系统(1)为反远距结构,且物镜系统(1)包括沿光线传播方向依次相胶合的第一保护窗(11)、平凹镜(12)、棱镜组合(13)、第一平凸透镜(14)、第一双胶合透镜(15)、第一弯月透镜(16)、第二平凸透镜(17)、第二弯月透镜(18)和第三弯月透镜(19),所述棱镜组合(13)的折射率为1.8~2.1;所述中继镜系统(2)包括n组的中继镜组,每组中继镜组均为双远心结构,所述中继镜组包括前镜组、中镜组和后镜组,所述前镜组和后镜组均为三胶合棒状镜,中镜组为凸透镜(24),且凸透镜(24)的中心处设有孔径光阑,所述前镜组和后镜组沿着凸透镜(24)的孔径光阑呈对称布置,其中,n为奇数;所述目镜系统(3)为物方远心结构,且目镜系统(3)包括沿光线传播方向相胶合的第四弯月透镜(31)、第二双胶合透镜(32)、第五弯月透镜(33)、第六弯月透镜(34)、凸透镜(35)和第二保护窗(36);所述物镜系统(1)的第三弯月透镜(19)位于中继镜系统(2)的前镜组的一侧,凹镜(23)位于目镜系统(3)的第四弯月透镜(31)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管式内窥镜光学成像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系统(1)的棱镜组合(13)包括第一棱镜、第二棱镜和第三棱镜,所述第一棱镜与第二棱镜之间设有间隙,且间隙宽度为3um~5um;所述第二棱镜与第三棱镜相胶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管式内窥镜光学成像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系统(1)的平凹镜(12)与棱镜组合(13)之间设有第一孔径光阑,且平凹镜(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锦波康建平徐海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鹰利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