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9847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2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面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面光源装置(100)具有基板(120)、以一定间隔配置在基板(120)上的多个发光装置(130)、以及与基板(120)大致平行地配置在多个发光装置(130)上方的光漫射板(160)。发光装置(130)包括发光元件(140)和光束控制部件(150)。在从沿着发光装置(130)的光轴(LA)的方向到自发光装置(130)射出最高光度的光的方向为止的角度范围内,来自发光装置(130)的光的光度随着相对于光轴(LA)的角度的变大而逐渐增大。在以光轴(LA)的方向为0°时,来自发光装置(130)的最高光度的光的出射角超过78.7°。面光源装置(100)满足H/P≦0.2和I1/2/I0>6这两个数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10041255.7、申请日为2015年1月27日、专利技术名称为“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面光源装置及具有所述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装置等透射型图像显示装置中,有时使用直下型的面光源装置作为背光源。近年来,逐渐使用具有多个发光元件作为光源的直下型面光源装置。这样的面光源装置中,在发光元件上方配置有用于对来自发光元件的射出光的配光进行控制的光束控制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A和图1B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面光源装置(面发光单元)10的结构的图(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8(a)和图8(b))。图1A是面光源装置10的立体图,图1B是面光源装置10的剖面图。如这些图所示,面光源装置10具有:壳体20、配置于壳体内的基板(安装板)30、以及以一定间隔配置在基板30上的多个发光装置(发光单元)40。发光装置40具有发光元件42、以及配置于发光元件42上方的光束控制部件(透镜部)44。光束控制部件44的入射面和射出面形成为能够使来自发光元件42的出射光扩展。这里,假设光漫射板50配置于壳体20的开口部。光漫射板50的上表面作为发光面而发挥功能。图2是表示发光装置40的配光特性的曲线图(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6)。如该曲线图所示,在相对于发光装置40的光轴为较大角度的范围内,从光束控制部件44射出较多的光,与此相对,在相对于发光装置40的光轴为较小角度的范围内,基本上不从光束控制部件44射出光。因此,在仅将一个发光装置40配置在基板30上的情况下,发光面中的、发光装置40的正上方区域的辉度低。然而,在将多个发光装置40配置在基板30上的情况下,如图1B所示,在某个发光装置40的正上方区域中,到达来自其他发光装置40的射出光。其结果,面光源装置10中发光面的辉度不均变小。如图1B所示,设发光装置40的中心距(间距)为P(mm),设基板30的上表面与光漫射板50的下表面的间隔(高度)为H(mm)。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8(b)(本申请的图1B),则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面光源装置10中,H/P约为0.77。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5214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如图2所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面光源装置10中,为了消除发光面的辉度不均,将发光装置40的峰出射角(peakemissionangle)调整为,相对于发光元件42的光轴大一定程度的角度(约63°)。这里“峰出射角”是指光度最高的光的出射角。另一方面,近年来,要求面光源装置中的发光元件数的进一步的减少以及面光源装置的进一步的薄型化(即,使上述H/P的值变小)。然而,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面光源装置10那样,仅通过调整发光装置40的峰出射角,不能充分地实现发光元件数的减少和面光源装置的薄型化。例如,在图1B所示的H/P约为0.77的面光源装置10中采用了具有图2所示的配光特性的发光装置40的情况下,发光面的辉度不均也许较小。然而,根据专利技术人的计算,在H/P为0.2以下的面光源装置中采用了该发光装置40的情况下,从某发光装置40以峰出射角射出的光到达光漫射板50的下表面中的、该发光装置40与相邻的发光装置40之间的区域,以从0°到峰出射角为止的角度范围从该发光装置40射出的光(从发光装置40射出的光的大部分)无法到达远处。因此,发光面中的、发光装置40附近区域相对明亮,从而产生了辉度不均(参照图13)。这起因于,发光装置40的、从0°到峰出射角的配光特性未被最优化。这样,以往的直下型的面光源装置中,若使H/P为0.2以下则发光面的辉度不均较大。即,以往的直下型的面光源装置中,不能使H/P为0.2以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为以发光元件为光源的直下型的面光源装置,并且H/P为0.2以下,且辉度不均较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该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面光源装置具有:基板;多个发光装置,其各自包括发光元件和控制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射光的配光的光束控制部件,并以一定间隔配置在所述基板上;以及光漫射板,其与所述基板大致平行地配置在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上方,使来自所述发光装置的光漫射的同时使其透射,在从沿着所述发光装置的光轴的方向到所述发光装置射出最高光度的光的方向为止的角度范围内,来自所述发光装置的光的光度随着相对于所述光轴的角度变大而逐渐增大,在以所述光轴的方向为0°时,来自所述发光装置的最高光度的光的出射角超过78.7°,而且满足以下的式(1)和式(3),上述式中,P为相互邻接的所述发光装置的中心距,H为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光漫射板的下表面的间隔,I0为从所述发光装置向所述光轴方向射出的光的光度,I1/2为从所述发光装置向所述光漫射板的下表面中的、距所述光轴与所述光漫射板的下表面的交点为P/2距离的点射出的光的光度。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具有本专利技术的面光源装置、以及受到来自所述面光源装置的光照射的被照射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能量消耗较少,且薄型的面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附图说明图1A、图1B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面光源装置(面发光单元)的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发光装置(发光单元)的配光特性的曲线图;图3A、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图;图4A、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剖面图;图5是放大了图4B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6A~图6E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式(1)、式(2)、式(3)和式(4)的、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8A、图8B是表示4种发光装置的配光特性的曲线图;图9是表示关于4种面光源装置的H/P及L/P的值的曲线图;图10A是表示关于4种面光源装置的I1/2/I0的值的曲线图;图10B是表示关于4种面光源装置的I1/4/I0的值的曲线图;图11A、图11B是表示在4种面光源装置中仅点亮一个发光装置的情况下的发光面的辉度分布的曲线图;图12A是表示不具有光束控制部件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的辉度分布的图;图12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H/P≦0.2、L/P>1、I1/2/I0>6、I1/4/I0≦2.4)的发光面的辉度分布的图;图12C~图12E是表示比较例的面光源装置(H/P≦0.2、L/P≦1、I1/2/I0≦6、I1/4/I0≦2.4)的发光面的辉度分布的图;图13是表示比较例的面光源装置(H/P≦0.2、L/P≦1、I1/2/I0>6、I1/4/I0≦2.4)中的光路的剖面图;图14A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和比较例的面光源装置中使用的发光装置(I1/2/I0≦6、I1/4/I0≦2.4)的配光特性的曲线图;图14B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和比较例的面光源装置(H/P≦0.2、L/P>1、I1/2/I0≦6、I1/4/I0≦2.4)中分别仅点亮一个发光装置的情况下的发光面的辉度分布的曲线图;图15是表示比较例的面光源装置(H/P≦0.2、L/P>1、I1/2/I0≦6、I1/4/I0≦2.4)的发光面的辉度分布的图;图16A、图16B是表示在具有I1/4/I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面光源装置,具有:基板;多个发光装置,其各自包括发光元件和控制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射光的配光的光束控制部件,并以一定间隔配置在所述基板上;以及光漫射板,其与所述基板大致平行地配置在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上方,使来自所述发光装置的光漫射的同时使其透射,在从沿着所述发光装置的光轴的方向到所述发光装置射出最高光度的光的方向为止的角度范围内,来自所述发光装置的光的光度随着相对于所述光轴的角度变大而逐渐增大,在以所述光轴的方向为0°时,来自所述发光装置的最高光度的光的出射角超过78.7°,而且,满足以下的式(1)和式(3),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1.28 JP 2014-013149;2014.06.23 JP 2014-128061.一种面光源装置,具有:基板;多个发光装置,其各自包括发光元件和控制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射光的配光的光束控制部件,并以一定间隔配置在所述基板上;以及光漫射板,其与所述基板大致平行地配置在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上方,使来自所述发光装置的光漫射的同时使其透射,在从沿着所述发光装置的光轴的方向到所述发光装置射出最高光度的光的方向为止的角度范围内,来自所述发光装置的光的光度随着相对于所述光轴的角度变大而逐渐增大,在以所述光轴的方向为0°时,来自所述发光装置的最高光度的光的出射角超过78.7°,而且,满足以下的式(1)和式(3),上述式中,P为相互邻接的所述发光装置的中心距,H为所述基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光漫射板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隔,I0为从所述发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鸟洋山口昌男
申请(专利权)人: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