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复方中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8860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16:43
一种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复方中药,采用加减透脓散,包括生黄芪、生甘草、炮山甲、皂角刺、归尾。其中生黄芪60g、生甘草20g、炮山甲10g、皂角刺10g、归尾6g,重用生黄芪可以突出其透托排毒之功用,移深就浅,防止毒邪内陷;生甘草清热解毒,提升生黄芪的透托之力;炮山甲、皂角刺、归尾活血破瘀,透毒外出,从而达到促使肿块液化,邪毒移深就浅,循乳导管溃口或小切口外出的目的。其意义在于对本病这种非细菌非肿瘤且基本局限在乳导管及其管周的病灶提供了一种自内向外有序引流的动力,这是建立本微创治疗方法的内在因素,充分体现了中医外科内托法在当代外科临床的治疗优势。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ing non lactation mastitis

A kind of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non lactation mastitis, using modified tounong powder, including Astragalus, licorice root, pangolin scales, Gleditsia sinensis, to tail. The Astragalus 60g, licorice 20g, pangolin scales 10g, 10g, 6G to the tail of Gleditsia sinensis, reuse of astragalus root can highlight its support through detoxification function, moving deep is shallow, prevent the toxin depression; licorice detoxification, enhance the penetration force of supporting astragalus; pangolin scales, Gleditsia sinensis, to the end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by removing blood stasis, through poison out, so as to make bump liquefaction, Xiedu shift deep is shallow, through the milk ducts or small incision to break out.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focus of this disease the non bacterial non tumor and limited in the milk ducts and pipes week provides an orderly from inner to outer drainage power, which is the intrinsic factor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methods, fully embodies the advantages of TCM surgical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contemporary Neto surg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复方中药
本专利技术涉及乳腺炎治疗领域,具体涉及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领域。
技术介绍
非哺乳期乳腺炎指发病在非哺乳期且非妊娠期的乳房炎症,近年来发病人群明显增多,尤其以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为主。1925年Ewing首先提出管周性乳腺炎,后被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病变部位主要在乳晕下聚乳管,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乳头内陷、乳腺外伤、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功能障碍及炎症等有关。发病机制目前多认为是由于乳腺大导管退行性改变或乳头先天凹陷使分泌物排泄障碍而蓄积在导管内、或脂质外溢,引起导管周围组织炎症。1972年Kessler首次提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概念,病变部位主要在乳腺终末导管和腺末房,发病机制尚未统一认识。申请者追溯本观察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178例的病史,均处于产后3年内,其中59例发病前有明显外伤史,占比约33%,其余患者或有服用避孕药物史等,故发病机制更倾向于产后乳汁残留的局部超敏反应、口服避孕药等体内激素失衡以及外伤等因素有关。依据不同病因,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亦有明显的区别。然而,两者在临床上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基本上为非细菌性非特异性炎症,其主要症状均为:乳房肿块、疼痛、“脓肿”、窦道、溃疡。目前本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尚未有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西医以手术切除和病灶内钝性搔扒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机械式局部创伤的方法是不能有效应对本病这种非细菌性非肿瘤性疾病的,除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还严重影响乳房的外观,且仍不能避免复发的痼疾,由此导致的心理、生理损害是相当严重甚至是不可逆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上述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提供一种基于中医内托法和西医病理解剖学理论的临床微创治疗方法;避免了盲目无序手术的弊端,从而达到保全患乳功能和外形,减少复发以维护患者心、生理健康的目的。技术方案:一种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复方中药,采用加减透脓散,包括生黄芪、生甘草、炮山甲、皂角刺、归尾。其中生黄芪60g、生甘草20g、炮山甲10g、皂角刺10g、归尾6g。还包括局部辨证属阴证时选用附子、肉桂、细辛、炮姜,外敷药丁桂散。还包括局部辨证属阳证初期时选用瓜蒌牛蒡汤,外敷药青敷膏。还包括局部辨证属火热证时选用五味消毒饮。外敷药如意金黄散(简称金黄散)还包括病灶液化后,适时循病变乳导管方向作小切口引流术。还包括病灶引流结束,疮面肉芽生长时,按中医外科常规方法处理收口。有益效果:1、重用生黄芪可以突出其透托排毒之功用,移深就浅,防止毒邪内陷;生甘草清热解毒,提升生黄芪的透托之力;炮山甲、皂角刺、归尾活血破瘀,透毒外出,从而达到促使肿块液化,邪毒移深就浅,循乳导管溃口或小切口外出的目的。其意义在于对本病这种非细菌非肿瘤且基本局限在乳导管及其管周的病灶提供了一种自内向外有序引流的动力,这是建立本微创治疗方法的内在因素,充分体现了中医外科内托法在当代外科临床的治疗优势,2、临床实践表明,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而言,本病的排出液都不具备脓的属性和特点。其时作引流的目的只是打开邪毒外出的通道而非西医的切开排脓,因为乳腺管道的解剖从开口到末梢依次分为:乳导管开口—聚乳窦—聚乳管—大导管-中导管—小导管—腺末房,其分布不是直线型而是如同树枝状的分布,其自分泌物(毒)大都被局限在管道结构之中,而非化脓性乳房炎那样波及渗透至乳房的各个层次,因此其出口不在于所谓的“阔大”而在应对于管道的开口,这种开口的价值仅在于使邪毒具有出路,其排出的动力提供者,已如上所述,应是内服中药的透托之力,申请者将其称为“逼毒外出”。上述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在于避免了传统切开排脓法对于乳房各结构尤其是乳导管的大规模破坏,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肉体痛苦,更剔除了由过度破坏所导致的乳导管新的机械性堵塞这一复发或再发的病理解剖学基础,这是中医外治法基于人体正常解剖学的疗效优势。3、本病因众多,自身免疫性因素是其重要机制,关系到与女性病生理密切相关的垂体、甲状腺、卵巢等激素的紊乱。相对应的中医病机是心肝、肝脾、肝肾、脾肾失和或亏虚以致冲任失调。中医认为冲任之气是女性生理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上行为乳,下行为经,这是本病病机之“本”,是对于全身整体的辨证;患乳病灶的阴阳属性是本病病机之“标”,是对于局部的辨证。中医外科的学术特点就是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的相结合,体现出中医基于系统科学认识论的学术优势,因此在诊治本病时,是着眼于患者的全身而治疗病灶的局部;整局结合,标本兼顾的治疗方法,较之于那种“就乳论乳”的局部机械论具有“治病必求其本”的辩证法优势,其物化成果就是优异的临床疗效。附图说明图1治疗脓疡期乳腺炎过程中乳房的效果图图2溃疡期期乳腺炎过程中乳房的效果图具体实施方式原理在于:现代医学依据病理将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划分为两类不同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症,两者临床均缠绵难愈,且极易于复发,临床治疗棘手。乳腺炎在中医属疮疡-乳痈范畴;依据病机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先天乳头凹陷不能排泄分泌物,是为窍闭,属肝郁;足阳明胃经行经乳房,乳房结块,是为胃结痰瘀,因此将此初发病机归为肝郁胃结痰瘀,予疏肝化痰行瘀和胃法,消散肿块效果显著。如此法不能奏效,则不宜过度追求,当顺应病情,在上法基础上佐入温阳之品,促使阴转化为阳,以冀成“脓”之变。进而肿块红肿热痛明显,出现脐凹状软陷,是热盛肉腐化“脓”之象,当以清热逼毒外出为法,并在软陷脐凹处作小切口置相应引流条引流,使邪有出路即可。在创面淡黄色分泌物减少时即可逐步退出引流条,此届恢复期,可在前方基础上增损加减,着力于鼓舞气血,修复创面。整个病程贯穿消托补三法而以托法为枢机,在加减透脓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总以扶正达邪,逼毒外出,鼓舞自身内在抗病能力为主要指导思想,在肿疡期促其消散,脓疡期促其成“脓”,溃疡期促其排“脓”,恢复期促其修复,因此疗效显著。已如上文所述,在本病,通常人们所谓的“脓”并不都是感染性炎症所致的脓,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炎症的黏稠黄、白色自分泌液及其所免疫的乳房皮下组织、腺体等所形成的液化形态,中医从其表象描述的思维方式出发,将这一类液化物质统称之为“脓”,本申请者更将其视为“毒”。有人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机理多由于乳头内陷,导管开口不畅,管内分泌物积聚,而使之阻塞,进而乳管扩张,引起导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而发病;而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病人发病多在产后,有哺乳期患侧乳房排乳不畅史,故考虑残乳淤积于终末导管内为发病基础。两种疾病虽病变部位不同,但均有导管受阻不通的病理基础存在,病理解剖学提示:浆细胞性乳腺炎起病于输乳管、大导管;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起病于腺末房、小导管并可影响及下游的中、大导管,纵然其肿块分布在远离乳晕的各象限,但其基本病变符合沿各级导管—乳头走向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具有一定的“循经约束”之规律,与化脓菌所致的化脓性炎症的弥漫无序不同,所以本申请不主张采用跨导管和象限的横、大切口以及无选择性的搔扒法,因为这种方法会过度地破坏胶原、新生微血管、肉芽等修复性的非坏死组织,极不利于创面的愈合;同理,本申请更反对盲目无指征地作区段甚至半乳房的整块切除;其理由乃在于这不仅鲜有医学原理可据,更是毁损了女性的第二性征,造成了患者难以修复的心理残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复方中药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复方中药,采用加减透脓散,其来源是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外科正宗》所载之透脓散,减川芎加生甘草,重用生黄芪、生甘草,命名为加减透脓散;其特征在于,包括生黄芪、生甘草、炮山甲、皂角刺、归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复方中药,采用加减透脓散,其来源是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外科正宗》所载之透脓散,减川芎加生甘草,重用生黄芪、生甘草,命名为加减透脓散;其特征在于,包括生黄芪、生甘草、炮山甲、皂角刺、归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复方中药,其特征在于皂角刺10g,归尾10g,炙甘草6g。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复方中药,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自皓侯浩邓丹丹陈婕张莉潘立群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