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85927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15: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涉及海洋生物采集工具技术领域。该浮游生物拖网包括内网圈、外网圈、网衣、网底管、网底管架和承重吊索,内网圈嵌入外网圈内,网衣的上端通过拉链套在内网圈上,闭合拉链能够实现网衣的拆装、更换,网衣的下端连接网底管,网底管设置有网底管架,外网圈的圈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通过承重吊索依次连接绞车钢缆、外网圈和网底管架,网底管上还设置有阀门,便于取样。通过网圈连接器能够将任意两个浮游生物拖网组合起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浮游生物拖网拆装耗时,网圈、网底管以及网衣固定不便,且使用灵活性低等问题。

Plankton trawl and combined plankton trawl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lankton trawl and a combined plankton trawl,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arine biological collecting tools. The inner circle, including plankton trawl nets, outer ring, bottom tube, pipe rack and bottom bearing inner ring is embedded into the net sling, the circle, the net is set in the inner circle through the zipper, zipper closure can realize the replacement of net disassembly, net net connection, the lower bottom tube bottom tube set bottom ring wall outer ring pipe rack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first through holes are connected through bearing outer ring and sling winch, the bottom pipe rack, bottom tube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valve for easy sampling. Through the network connector can be any two plankton trawl combination solves the plankton trawl net, net disassembly time, circle tube and net fixed inconvenience, and low flexi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
本技术涉及海洋生物采集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
技术介绍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Plankton)是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海洋生物。这类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绝大多数个体很小,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其构造。根据营养方式不同,可划分为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和浮游动物(Zooplankton)。浮游生物种类多、数量大,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成员,其研究对海洋科学基础理论、海洋环境调查和渔业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浮游生物采样使用不同规格的网具进行,实际调查研究中往往同时采集几种不同类型的样品。专利CN102805055A三联浮游生物垂直拖网,提供了一种可同时在同一位置进行3种规格浮游生物资源调查的垂直拖网,缩短海上采样作业时间,提高样品对比性。其采用将三个网圈连接到一个较大的不锈钢网架上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将两个网圈固定到一个网架上的方式,多个网圈通过一个较大的网架连接在一起,网架上通过承重钢索与绞车钢缆连接,网衣通过抱箍或绳索固定到网圈外侧,网衣底部连接网底管,网底管和配重的重锤通过承重钢索与网架连接。虽然该垂直拖网结构简单,容易操作,但是实际作业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较大的网架需要开设多个连接点进行装配连接,故而装配时工序较多,同时消耗较多的时间。2、网衣直接套装于网圈外部,需要利用卡箍将其锁紧,但在拧紧卡箍的同时,卡箍收缩的部位易导致网衣大面积挤压。3、网底管处没有设置支撑架,容易导致取样时网底管发生倾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浮游生物拖网拆装耗时,网圈、网底管以及网衣固定不便,且使用灵活性低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浮游生物拖网,包括内网圈、外网圈、网衣、网底管、网底管架和承重吊索;所述内网圈嵌套于所述外网圈内,所述网衣套于所述内网圈上,且所述网衣远离所述内网圈的端口连接所述网底管;所述网底管设置于所述网底管架上,且所述网底管的底端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取样;所述外网圈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能够连接所述承重吊索;所述网衣连接所述内网圈的位置设置有拉链,通过所述拉链能够实现所述网衣的拆装、更换;所述承重吊索包括上部吊索和下部吊索,所述上部吊索用于连接绞车钢缆,所述下部吊索连接所述网底管架。进一步,所述外网圈的横断面呈L形,与所述内网圈嵌合;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外网圈的圈壁上,所述第一通孔的数目为四个,且其中三个所述第一通孔均匀分布于所述外网圈的端口,剩余一个所述第一通孔与三个所述第一通孔中的任意一个沿所述外网圈的圆心对称分布。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使得内网圈从外网圈的上部套入,并保证内网圈不能从外网圈的下部脱出;其中,三个均布的第一通孔用于连接三根承重吊索和流量计,而两个均布的第一通孔用于多网组合时连接两根承重吊索。进一步,还包括U形环;所述U形环连接于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对所述内网圈进行限位固定,并连接所述承重吊索。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U形环不仅能够对内网圈进行限位固定,而且能够连接外网圈与上下两段承重吊索。进一步,所述网底管为漏斗状,且所述网底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一对滤水口。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滤水口用于取样时滤掉网底管内的多余的水分,而漏斗状的网底管便于目标生物通过进行取样。进一步,所述网底管架为圆柱状框架,且在底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个立杆;所述立杆的顶端连接所述网底管。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不仅网底管架对网底管进行支撑,使网底管保持竖直方向,方便样品的冲洗和收集;而且圆柱状框架的网底管架可对网底管起到防护作用,防止水下作业时网底管与船体等的碰撞变形;另外,在海水流速较大时还可在网底管架上加装配重块,改善网口在水下发生过度倾斜的现象。进一步,所述网底管架的顶部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所述下部吊索的拉环,且多个所述拉环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设置在所述外网圈上的多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同。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利用多个拉环连接承重吊索,实现网底管架与外网圈的连接,并使网底管架保持竖直方向。进一步,所述网底管架还包括卡箍;所述卡箍能够将所述网底管锁紧于所述网底管架上。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卡箍对接头之间的紧箍作用,将网底管固定于网底管架中的立杆上,保证了网底管的稳固性和竖直性,且便于网底管快速拆卸、安装和更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包括上述的浮游生物拖网,还包括网圈连接器;所述网圈连接器能够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外网圈,从而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浮游生物拖网。进一步,所述网圈连接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凹槽,且沿所述凹槽的高度方向在网圈连接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通孔设置有第二通孔。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第二通孔穿过连接件,固定网圈连接器与外网圈。进一步,所述承重吊索的绳头安装鸡心环。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鸡心环是起重机械吊具的一种,带有绳槽,供绳索末端环绕扎结,以防绳缆过度弯曲和磨损,并能够连接其他构件的心型金属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浮游生物拖网主要包括内网圈、外网圈、网衣、网底管、网底管架和承重吊索;内网圈从外网圈的上部嵌入,且不会从外网圈的下部脱出,网衣的上端安装在内网圈上,其下端通过抱箍连接于网底管,沿网衣上端开口的周向方向设置有环状的拉链,且拉链的周长大于网衣上端开口的周长,当拉链闭合时,能够将内网圈用网衣包裹起来;当浮游生物随水流从网口进入,经网衣截留,然后落入网底管,网底管设置有网底管架,为保证网底管处于竖直状态;外网圈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用于连接承重吊索。承重吊索为固定长度的绳索套件,上部吊索较短,一端连接外网圈,另一端通过万向转环连接绞车钢缆;下部吊索连接外网圈和网底管架,其长度略短于网衣的长度,并确保承重吊索受力而网衣不受力,承重吊索的长度均可进行调节,以保证网口与网底管处于水平状态。网底管架上可加装配重块,以保证在海流较大的情况下作业时,网衣处于相对竖直状态。网底管上设置有阀门,便于取样。该浮游生物拖网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改善了利用卡箍锁紧网衣与网圈时对网衣造成的挤压,从而导致损坏网衣,以及网衣固定后与网圈不能完全配合,且拆装不便等问题;同时当收集网衣至甲板采集样品时,网底管架能够支撑起网底管,使得网底管处于竖直状态,便于样品的冲洗和快速收集。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包括上述的浮游生物拖网,还包括网圈连接器;通过网圈连接器将任意相邻的两个外网圈连接起来,从而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浮游生物拖网,使得装配更为方便,能够更加灵活组合、使用不同种类、大小的拖网,也无需外部网架限制,同时无需设置多个连接点为连接不同的网圈,节省了工作时间,且提高了外网圈的结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浮游生物拖网,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网圈、外网圈、网衣、网底管、网底管架和承重吊索;所述内网圈嵌套于所述外网圈内,所述网衣套于所述内网圈上,且所述网衣远离所述内网圈的端口连接所述网底管;所述网底管设置于所述网底管架上,且所述网底管的底端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取样;所述外网圈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能够连接所述承重吊索;所述网衣连接所述内网圈的位置设置有拉链,通过所述拉链能够实现所述网衣的拆装、更换;所述承重吊索包括上部吊索和下部吊索,所述上部吊索用于连接绞车钢缆,所述下部吊索连接所述网底管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游生物拖网,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网圈、外网圈、网衣、网底管、网底管架和承重吊索;所述内网圈嵌套于所述外网圈内,所述网衣套于所述内网圈上,且所述网衣远离所述内网圈的端口连接所述网底管;所述网底管设置于所述网底管架上,且所述网底管的底端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取样;所述外网圈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能够连接所述承重吊索;所述网衣连接所述内网圈的位置设置有拉链,通过所述拉链能够实现所述网衣的拆装、更换;所述承重吊索包括上部吊索和下部吊索,所述上部吊索用于连接绞车钢缆,所述下部吊索连接所述网底管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游生物拖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网圈的横断面呈L型,与所述内网圈嵌合;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外网圈的圈壁上,所述第一通孔的数目为四个,且其中三个所述第一通孔均匀分布于所述外网圈的端口,剩余一个所述第一通孔与三个所述第一通孔中的任意一个沿所述外网圈的圆心对称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游生物拖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U形环;所述U形环连接于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对所述内网圈进行限位固定,并连接所述承重吊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晓辉黄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海蛞蝓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