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6305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减震装置,主要包括第一减震杆、第一连接口、第二减震杆、第二连接口、主减震器和保护套管,所述第一减震杆底部连接主减震器顶部,所述第二减震杆顶部连接主减震器底部,所述主减震器设置在保护套管内部,所述第一连接口与第一减震杆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与第二减震杆的底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能够有效的解决因弹簧上弹速度过快,从而对人们易造成二次伤害,且有效的延长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加大骑行者的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减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减震装置
,具体为一种摩托车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较大的震动,因此摩托车上都安装有减震装置用以减轻震动,但是一般的减震装置不能解决弹簧弹起时给人们造成的二次伤害的问题,因此,对于现有的减震装置还需进行更多的改进。目前,现有的和曾有的关于减震装置的技术对增加减震装置的功能做出了很有成效的努力,也曾设计过许多优秀的技术方案。如2013年中国专利局公告的由赵学高申报的,授权公告号为CN103174793A,中国专利号(ZL)为:201110434759.7号的专利技术,名称是《摩托车减震器》的专利技术专利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减震装置的技术方面,是一项很有价值的专利技术创造。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成本低且工艺简单的一种减震器。但是,还有许多不足;如:它不能解决弹簧上弹速度过快时容易对人们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减震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杆、第一连接口、第二减震杆、第二连接口、主减震器和保护套管,所述第一减震杆底部连接主减震器顶部,所述第二减震杆顶部连接主减震器底部,所述主减震器设置在保护套管内部,所述第一连接口与第一减震杆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与第二减震杆的底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杆包括连接套筒、调节螺母和弹簧,所述连接套筒底部连接主减震器顶部,所述调节螺母设置在连接套筒上,所述弹簧设置在调节螺母与主减震器之间,所述连接套筒上设置有螺纹,且螺纹与调节螺母相对应,所述第一减震杆结构与第二减震杆结构一致。优选的,所述主减震器包括第一压板、第二压板、主弹簧组、第一辅弹簧组和第二辅弹簧组,所述第一压板与第二压板通过主弹簧组连接,所述第一辅弹簧组设置在第一压板与保护套管内顶部之间,所述第二辅弹簧组设置在第二压板与保护套管内底部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压板与第二压板两侧均设置有滑杆。优选的,所述保护套管内部了设置有滑槽,且滑槽与滑杆相对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技术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能够有效的解决因弹簧上弹速度过快,从而对人们易造成二次伤害,且有效的延长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加大骑行者的使用舒适度;为了能够减少减震时的反应力对减震装置的损伤,和加大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本技术采用了在两根减震杆之间设置了主减震装置;为了能够在使用时主减震装置不会出现左右移动,从而影响使用效果,本技术在保护套管内部了设置有滑槽,在第一压板与第二压板两侧均设置有滑杆,且滑槽与滑杆相对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减震杆;2、第一连接口;3、第二减震杆;4、第二连接口;5、主减震器;6、保护套管;7、连接套筒;8、调节螺母;9、弹簧;10、第一压板;11、第二压板;12、主弹簧组;13、第一辅弹簧组;14、第二辅弹簧组;15、滑杆;16、滑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杆1、第一连接口2、第二减震杆3、第二连接口4、主减震器5和保护套管6,第一减震杆1底部连接主减震器5顶部,第二减震杆3顶部连接主减震器5底部,主减震器5设置在保护套管6内部,第一连接口2与第一减震杆1的顶部连接,第二连接口4与第二减震杆3的底部连接。第一减震杆1包括连接套筒7、调节螺母8和弹簧9,连接套筒7底部连接主减震器5顶部,调节螺母8设置在连接套筒7上,弹簧9设置在调节螺母8与主减震器5之间,连接套筒7上设置有螺纹,且螺纹与调节螺母8相对应,第一减震杆1结构与第二减震杆3结构一致。本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能够有效的解决因弹簧上弹速度过快,从而对人们易造成二次伤害,且有效的延长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加大骑行者的使用舒适度。本实施例中,减震器5包括第一压板10、第二压板11、主弹簧组12、第一辅弹簧组13和第二辅弹簧组14,第一压板10与第二压板11通过主弹簧组12连接,第一辅弹簧组13设置在第一压板10与保护套管6内顶部之间,第二辅弹簧组14设置在第二压板11与保护套管6内底部之间,为了能够减少减震时的反应力对减震装置的损伤,和加大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第一压板10与第二压板11两侧均设置有滑杆15;保护套管5内部了设置有滑槽16,且滑槽16与滑杆15相对应,为了能够在使用时主减震装置不会出现左右移动,从而影响使用效果。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摩托车减震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杆(1)、第一连接口(2)、第二减震杆(3)、第二连接口(4)、主减震器(5)和保护套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杆(1)底部连接主减震器(5)顶部,所述第二减震杆(3)顶部连接主减震器(5)底部,所述主减震器(5)设置在保护套管(6)内部,所述第一连接口(2)与第一减震杆(1)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4)与第二减震杆(3)的底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杆(1)、第一连接口(2)、第二减震杆(3)、第二连接口(4)、主减震器(5)和保护套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杆(1)底部连接主减震器(5)顶部,所述第二减震杆(3)顶部连接主减震器(5)底部,所述主减震器(5)设置在保护套管(6)内部,所述第一连接口(2)与第一减震杆(1)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4)与第二减震杆(3)的底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杆(1)包括连接套筒(7)、调节螺母(8)和弹簧(9),所述连接套筒(7)底部连接主减震器(5)顶部,所述调节螺母(8)设置在连接套筒(7)上,所述弹簧(9)设置在调节螺母(8)与主减震器(5)之间,所述连接套筒(7)上设置有螺纹,且螺纹与调节螺母(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斌斌王丽娟赵舒春潘跃红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市捷鑫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