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罐车及牵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5829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罐车及牵枕装置,所述罐车包括:储罐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储罐两端的两牵枕;所述牵枕包括牵引梁、副鞍座和主鞍座,所述副鞍座、主鞍座并列固定于所述牵引梁上,所述储罐支撑于所述副鞍座和所述主鞍座上。通过同时设置有副鞍座、主鞍座的两个牵枕支撑,即通过四个鞍座支撑,一方面通过增加鞍座数量,可有效降低每个鞍座所承受的垂向载荷,同时,由于鞍座布置相对分散,载荷分布更加均匀,对于长径比(L/D)较大,且壁厚较薄的卧式容器,通过调整主、副鞍座之间的距离,既能确保封头对筒体起到有效加强作用,还可避免由于支座跨距过大导致筒体产生严重变形及应力过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罐车及牵枕装置
本技术涉及冷冻液化气
,尤其涉及一种罐车及牵枕装置。
技术介绍
移动式压力容器是指由罐体或者大容积钢质无缝气瓶与走行装置或者框架采用永久性连接组成的运输装备,如铁路罐车、汽车罐车等。移动式压力容器的罐体与走行装置通常采用鞍座连接,连接方式包括焊接和螺栓连接。现有移动式压力容器一般采用卧式储罐,其罐体置于两个鞍式支座上,并通过焊接组成一体。根据材料力学知识,置于两个鞍式支座上的卧式容器可简化为对称分布的承受均布载荷的双铰支点外伸梁,对于大直径、薄壁卧式容器,当支座中心至封头圆弧相切处的距离A不大于筒体直径R的一半时(即A≤0.5R),封头对筒体可有效起到加强作用。现有双鞍座结构仅适用于长径比(L/D)较小的卧式储罐,对于长径比(L/D)较大,如比值大于15且壁厚较薄的卧式容器,双鞍座结构会由于支座跨距过大导致筒体产生严重变形及应力过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罐车及牵枕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双鞍座结构支撑对于长径比较大的卧式储罐时,会由于支座跨距过大导致筒体产生严重变形及应力过大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罐车,所述罐车包括:储罐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储罐两端的两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罐车及牵枕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罐车包括:储罐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储罐两端的两牵枕;所述牵枕包括牵引梁、副鞍座和主鞍座,所述副鞍座、主鞍座并列固定于所述牵引梁上,所述储罐支撑于所述副鞍座和所述主鞍座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罐车包括:储罐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储罐两端的两牵枕;所述牵枕包括牵引梁、副鞍座和主鞍座,所述副鞍座、主鞍座并列固定于所述牵引梁上,所述储罐支撑于所述副鞍座和所述主鞍座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鞍座的弧度大于所述副鞍座的弧度,且两个所述副鞍座位于两个主鞍座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罐包括筒体和设置筒体端部的封头,所述主鞍座的中心至所述封头圆弧相切处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筒体直径的一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鞍座和所述主鞍座与储罐之间设有垫板,所述垫板的厚度不小于所述筒体厚度的0.6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鞍座和所述主鞍座包角不小于120°。6.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长乐何远新李永莉杨清义王宝磊姜强俊刘凤伟汤楚强熊珍艳黄圣徐卫国吴其曾咏奎黄政贤杨帅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