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网逆变器和逆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04194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0 0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并网逆变器和逆变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辅助电路,用于提供第一续流路径和第二续流路径,其中,辅助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源极与并网逆变器的第一端口连接,栅极为控制端;第一二极管,正极与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第二开关管,漏极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源极与并网逆变器的第二端口连接,栅极为控制端;第二二极管,正极与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负极与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其中,第一开关管、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二开关管构成第一续流路径,第一开关管、第二二极管以及第二开关管形成第二续流路径,其中,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与电网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逆变器的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并网逆变器和逆变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并网逆变器和逆变系统。
技术介绍
并网逆变器分隔离并网逆变器和不隔离并网逆变器,隔离并网逆变器分为工频隔离和高频隔离。工频隔离并网逆变器体积大、笨重并且效率低;高频隔离并网逆变器相对于不隔离并网逆变器效率却较低,并且高频隔离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比较复杂。其中,单相不隔离并网逆变器现在一般采用全桥逆变电路,如图1。不隔离并网逆变器有双极性调制和单极性调制工作模式:1.双极性调制工作模式:如图1,当电网正半周时,S1、S4同时导通,S2、S3截止。电流路径为:Vdc+→S1→L1→Grid→L2→S4→Vdc-;当S1、S4同时截止时,S2、S3同时导通。电流路径为:Grid→L2→D2→C→D3→L1。电网负半周时与电网正半周对称,在这里不再赘述。S1、S4、S2、S3均工作在高频,双极性调制晶体管开关损耗较大,逆变器效率偏低。2.单性调制工作模式:单极性调制工作的全桥单相逆变拓扑中的4个晶体管,其中2个晶体管是工作在工频,另外2个晶体管是工作在高频。如图1,当电网正半周时,S1、S4同时导通,S2、S3截止,电流路径为:V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并网逆变器和逆变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电路,用于提供第一续流路径和第二续流路径,其中,所述辅助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源极与并网逆变器的第一端口连接,栅极为控制端;第一二极管,正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第二开关管,漏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源极与所述并网逆变器的第二端口连接,栅极为控制端;第二二极管,正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负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二开关管构成第一续流路径,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二开关管形成第二续流路径;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与电网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电路,用于提供第一续流路径和第二续流路径,其中,所述辅助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源极与并网逆变器的第一端口连接,栅极为控制端;第一二极管,正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第二开关管,漏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源极与所述并网逆变器的第二端口连接,栅极为控制端;第二二极管,正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负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二开关管构成第一续流路径,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二开关管形成第二续流路径;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与电网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正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负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第四二极管,正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连接,负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通过第一电感与所述电网连接,所述第二端口通过第二电感与所述电网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并网逆变器还包括:第三开关管,漏极与并网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源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栅极为控制端;第四开关管,漏极与并网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源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栅极为控制端;第五开关管,漏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连接,源极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龙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