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的出行线路实时调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收集每位乘客所选择的候车车站、乘车车次;步骤2、后台处理系统根据该车次乘客下车站点及将要乘坐该车次的候车乘客的所在站点情况,确定该车次车辆将要到达的下一个车站;步骤3、后台处理系统根据下一个将要到达车站确定可行出行线路,并传至数据库;步骤4、将各条线路的拥堵情况等数据存储至数据库;步骤5、预测出每一可行线路到达下一车站的所需时间,并从低到高排列;步骤6、将按出行时间长短排好的出行线路传至公交车的车载通讯设备供司机选择出行时间最短的线路行驶。本发明专利技术既满足了乘客的出行需求,又缩短了公交车的行程时间及行驶路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拥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的出行线路实时调整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高峰公交车调整出行线路的策略,特别涉及一种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实时出行线路调整方法。
技术介绍
公交车因具有节能减排、提高城市道路利用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等优点,各地政府都在广泛推行“公交优先”政策,公交站点不断增加。公共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益性,价格都较低廉,且为了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公交车采用定点定线运行方式,在非高峰期很多车站都无上下车乘客,公交车也将严格按照线路行驶,并在到达该车站时停车、打开车门供乘客上下车,这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出行,在高密度车辆行驶路段易造成拥堵现象,并且在进站过程中的减速加速过程也会增加行程时间,并加剧车辆损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财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的出行线路实时调整方法,该专利技术既满足了乘客的出行需求,又缩短了公交车的行程时间及行驶路程,节约了时间及财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拥堵。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的出行线路实时调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设置于投币处或刷卡处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收集每位乘车乘客所选择的本次出行终点站;在设置于每个站点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收集每位在公交车车站站点候车的乘客所选择的将要乘坐的车次;在手机客户端收集每位准备前往车站站点候车的乘客所选择的候车车站、乘车车次;步骤2、将各控制面板及手机客户端收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至后台处理系统,根据该车次乘客下车站点及将要乘坐该车次的候车乘客的所在站点情况,确定该车次车辆将要到达的下一个车站;步骤3、后台处理系统根据下一个将要到达车站确定可行出行线路,并传至数据库;步骤4、数据库以确定的可行出行线路为范围,根据路侧的视频检测系统,可实时监控各条线路的拥堵情况,并可将图像数字化,同时可计算到达下一车站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并将经过各个交叉口的时间量化,最后将所有数据存储至数据库;步骤5、将数据从数据库传至后台处理系统,预测出每一可行线路到达下一车站的所需时间,并从低到高排列;步骤6、后台处理系统将按出行时间长短排好的出行线路传至公交车的车载通讯设备;步骤7、公交车司机根据设备显示,通常选择出行时间最短的线路行驶。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置于投币处或刷卡处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显示该车次车辆所有的停车站点,乘客登车缴费后,在控制面板上选择本次出行的目的地,以获得乘客本次出行需求。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设置于每个站点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显示经过该站的所有公交车次,乘客在车站候车时,在面板上选择将要乘坐的车次,该控制面板内置定位系统,当乘客选择乘车车次后,后台处理系统将会显示该乘客所在站点位置及将要乘坐的车次。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确定该车次车辆将要到达的下一个车站的工作应该在每一个车站车辆上下客时完成,若按照该车次原本的行驶线路,车辆依次经过的车站为A、B、C…,具体包括:假设车次a在车站A登车的乘客至少有一位的目的地为B,则车辆下一站的目的地为B,若否,则对在B车站候车的乘客在控制面板上选择的乘车车次数据进行甄选;若至少有一个乘客的乘车车次为a,则车次a的下一目的地为车站B,若否,则对赶往车站候车的乘客在手机客户端上选择的候车车站、乘车车次数据进行甄选,后台处理系统会预测乘客到达候车站站点的时间及车次a到达乘客候车站点的时间;若乘客选在车站B候车,且能在车辆到达车站B前到达,则车次a的下一目的地为车站B,若乘客选择车站B候车,但到达车站B的时间大于车次a到达车站B的时间,或乘客选择的候车车站不是B,则车次a的下一目的地将顺次到该车次原始行驶线路的下一车站C,并按照上面顺序再次选取,直至确认车次a的下一目的地为止。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所要经过的交叉口包括有信号控制及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进一步地,步骤4中,所述视频检测系统包括高清视频摄像机、高清视频处理机、光端机、通讯设备、视频检测处理器、交通数据处理机、视频矩阵、监视器墙,所述的高清视频摄像机用于实时拍摄车辆图像;所述高清视频处理机用于将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光端机用于接收从光纤传来的光信号,并把光信号转换回模拟信号;通讯设备用于将获取的所有信息实时传递给后端管理中心;视频检测处理器用于把图像显示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并按需设置检测方法;交通数据处理机用于接收视频检测处理器信息,并经处理输送至计算机中心;视频矩阵用于把输入的图像任意切换到任意输出端上,同时可以控制云台的上下、左右,镜头的远近、长短以及摄像机的开关,保证最佳角度观测对象;监视器墙用于显示车辆图像。进一步地,所述的视频检测系统还包括高清视频存储与点播系统,所述高清视频存储与点播系统用于存储和点播拍摄的车辆图像。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基于大数据,在非高峰期满足出行者出行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实时数据可选择越过没有乘客上下车的车站,按照车次的原始出行线路,以紧邻没有被越过的第一个车站为该车次的下一个到达目的站点,并生成可行出行线路,后台处理系统根据数据库的存储数据预测所有可行出行线路的行程时间,并从低到高排序在公交车车载设备上显示,公交车司机选择行程时间最短的线路到达目的车站。该专利技术既满足了乘客的出行需求,又缩短了公交车的行程时间及行驶路程,节约了时间及财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拥堵。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的出行线路实时调整方法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视频检测系统与数据库、后台处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视频检测系统构成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的出行线路实时调整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实施例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的出行线路实时调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设置于投币处或刷卡处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收集每位乘车乘客所选择的本次出行终点站;在设置于每个站点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收集每位在公交车车站站点候车的乘客所选择的将要乘坐的车次;在手机客户端收集每位准备前往车站站点候车的乘客所选择的候车车站、乘车车次;步骤2、将各控制面板及手机客户端收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至后台处理系统,根据该车次乘客下车站点及将要乘坐该车次的候车乘客的所在站点情况,确定该车次车辆将要到达的下一个车站;步骤3、后台处理系统根据下一个将要到达车站确定可行出行线路,并传至数据库;步骤4、数据库以确定的可行出行线路为范围,根据路侧的视频检测系统,可实时监控各条线路的拥堵情况,并可将图像数字化,同时可计算到达下一车站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包括有信号控制及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并将经过各个交叉口的时间量化,最后将所有数据存储至数据库;步骤5、将数据从数据库传至后台处理系统,预测出每一可行线路到达下一车站的所需时间,并从低到高排列;步骤6、后台处理系统将按出行时间长短排好的出行线路传至公交车的车载通讯设备;步骤7、公交车司机根据设备显示,通常选择出行时间最短的线路行驶。具体而言,所述步骤1中,置于投币处或刷卡处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显示该车次车辆所有的停车站点,乘客登车缴费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的出行线路实时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设置于投币处或刷卡处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收集每位乘车乘客所选择的本次出行终点站;在设置于每个站点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收集每位在公交车车站站点候车的乘客所选择的将要乘坐的车次;在手机客户端收集每位准备前往车站站点候车的乘客所选择的候车车站、乘车车次;步骤2、将各控制面板及手机客户端收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至后台处理系统,根据该车次乘客下车站点及将要乘坐该车次的候车乘客的所在站点情况,确定该车次车辆将要到达的下一个车站;步骤3、后台处理系统根据下一个将要到达车站确定可行出行线路,并传至数据库;步骤4、数据库以确定的可行出行线路为范围,根据路侧的视频检测系统,可实时监控各条线路的拥堵情况,并可将图像数字化,同时可计算到达下一车站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并将经过各个交叉口的时间量化,最后将所有数据存储至数据库;步骤5、将数据从数据库传至后台处理系统,预测出每一可行线路到达下一车站的所需时间,并从低到高排列;步骤6、后台处理系统将按出行时间长短排好的出行线路传至公交车的车载通讯设备;步骤7、公交车司机根据设备显示,通常选择出行时间最短的线路行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的出行线路实时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设置于投币处或刷卡处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收集每位乘车乘客所选择的本次出行终点站;在设置于每个站点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收集每位在公交车车站站点候车的乘客所选择的将要乘坐的车次;在手机客户端收集每位准备前往车站站点候车的乘客所选择的候车车站、乘车车次;步骤2、将各控制面板及手机客户端收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至后台处理系统,根据该车次乘客下车站点及将要乘坐该车次的候车乘客的所在站点情况,确定该车次车辆将要到达的下一个车站;步骤3、后台处理系统根据下一个将要到达车站确定可行出行线路,并传至数据库;步骤4、数据库以确定的可行出行线路为范围,根据路侧的视频检测系统,可实时监控各条线路的拥堵情况,并可将图像数字化,同时可计算到达下一车站所要经过的交叉口个数,并将经过各个交叉口的时间量化,最后将所有数据存储至数据库;步骤5、将数据从数据库传至后台处理系统,预测出每一可行线路到达下一车站的所需时间,并从低到高排列;步骤6、后台处理系统将按出行时间长短排好的出行线路传至公交车的车载通讯设备;步骤7、公交车司机根据设备显示,通常选择出行时间最短的线路行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的出行线路实时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置于投币处或刷卡处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显示该车次车辆所有的停车站点,乘客登车缴费后,在控制面板上选择本次出行的目的地,以获得乘客本次出行需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的出行线路实时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设置于每个站点附近的控制面板上显示经过该站的所有公交车次,乘客在车站候车时,在面板上选择将要乘坐的车次,该控制面板内置定位系统,当乘客选择乘车车次后,后台处理系统将会显示该乘客所在站点位置及将要乘坐的车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高峰公交车基于大数据的出行线路实时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确定该车次车辆将要到达的下一个车站的工作应该在每一个车站车辆上下客时完成,若按照该车次原本的行驶线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惠英,任倩,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