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炭循环型共聚气浮池净水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027620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0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炭循环型共聚气浮池净水系统及方法,将机械絮凝、溶气气浮和斜板沉淀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共聚溶气气浮,共聚溶气气浮工艺,将机械絮凝与溶气气浮有机结合,强化了泡絮体的稳定性。将臭氧氧化与生物活性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大大强化了粉末生物活性炭对有机物的降解能力。将气浮与臭氧氧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臭氧氧化效果。将机械絮凝、共聚气浮、生物活性炭和斜板沉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能够有效控制转速、减小水利损失等的情况下去除水体有机物并形成稳定的泡絮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工艺,运行方式灵活,能够有效降低运行费用,具有应对水质变化适应性强、效率高、运行方便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炭循环型共聚气浮池净水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气浮水处理
,涉及一种生物炭循环型共聚气浮池净水系统及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生物炭循环型共聚气浮池净水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水库水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藻类污染及水体有机物含量高等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水库水源呈现出夏季高藻高有机物,冬季低温低浊的特性。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加剧,藻类增殖速率日益加快,尤其是在温度变化较大的春秋两季,藻类爆发现象时有发生,这对于水厂的运行和供水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藻类的密度较小,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工艺不但很难将其有效去除,反而带来了滤池堵塞、反冲洗周期变短、处理成本增加、出水水质变差等一系列问题,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下还会产生藻毒素,对供水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由藻类爆发所导致的水体有机物含量增加的现象也在逐年增多,水源水中因此常含有一些难以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质以及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质,而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对这些有机物的去除能力甚微,反而增加了水厂的处理成本,使得出水水质变差,这对于水厂的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水源水中的藻类和有机物的去除成为目前水厂运行中亟待解决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生物炭循环型共聚气浮池净水系统及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物炭循环型共聚气浮池净水系统,为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三级机械搅拌共聚絮凝池、臭氧‑生物活性炭接触池(7)、泡絮体分离区、斜板沉淀池(11)、砂滤池(13)和清水池(16),以及臭氧化溶气气浮装置及释放装置、反冲洗装置、粉末生物活性炭回收装置及循环系统;所述三级机械搅拌共聚絮凝池、臭氧‑生物活性炭接触池、泡絮体分离区、斜板沉淀池、砂滤池、清水池依次水平连接,通过相邻池体间的池壁控制内部水流流向;所述臭氧化溶气气浮装置及释放装置平行安装于清水池外部;所述反冲洗装置平行安装于砂滤池外部;所述粉末生物活性炭回收装置及循环系统平行设置于系统外部,所述清水池(16),连接有出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炭循环型共聚气浮池净水系统,为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三级机械搅拌共聚絮凝池、臭氧-生物活性炭接触池(7)、泡絮体分离区、斜板沉淀池(11)、砂滤池(13)和清水池(16),以及臭氧化溶气气浮装置及释放装置、反冲洗装置、粉末生物活性炭回收装置及循环系统;所述三级机械搅拌共聚絮凝池、臭氧-生物活性炭接触池、泡絮体分离区、斜板沉淀池、砂滤池、清水池依次水平连接,通过相邻池体间的池壁控制内部水流流向;所述臭氧化溶气气浮装置及释放装置平行安装于清水池外部;所述反冲洗装置平行安装于砂滤池外部;所述粉末生物活性炭回收装置及循环系统平行设置于系统外部,所述清水池(16),连接有出水管(19);具体结构如下:(1)所述三级机械搅拌共聚絮凝池,包括三个混凝室,依次为混凝1室(3)、混凝2室(4)和混凝3室(5),每个混凝室内设有1~2个机械转轴,所述混凝1室(3)连接有进水管(1);(2)所述泡絮体分离区,包括有泡絮体分离池(8)、位于泡絮体分离池底部的污泥斗(37)、刮渣设备(9)和依池壁而设的用于收集浮渣的浮渣去除槽(10);所述刮渣设备(9),包括滑道和刮板,滑道铺设于池体周围,刮板沿滑道可在水面上做往复运动;所述浮渣去除槽(10)连接有浮渣运输管(30);(3)所述斜板沉淀池,包括斜板沉淀池(11),设置于沉淀池内的斜板(12)和位于斜板沉淀池(11)底部的污泥斗(42);(4)所述砂滤池(13),其内部设置滤层(14),池体上端设置有反冲洗水排水管(18),所述砂滤池(13)的底部连接滤池出水管(17)和放空管(38);(5)所述清水池(16),连接有出水管(19);(6)所述臭氧化溶气气浮装置及释放装置,包括回流水泵(20),所述回流水泵(20)的入口端与清水池(16)的出水管(19)相连接,出口端连接有压力溶气罐(23);所述压力溶气罐(23)通过设有阀门的管道分别连接有空压机(21)和臭氧发生器(22);所述压力溶气罐(23)依靠法兰连接有溶气水回流管(24),所述溶气水回流管(24))通过三通管件连接溶气释放装置(25);所述三通管件一端连接溶气释放器(25),另外两端连接溶气水回流管(24);所述溶气释放装置(25)分别安装在混凝三室(5)以及臭氧-生物活性炭接触池(7)的底部;(7)所述反冲洗装置,包括反冲洗回流泵(26)和反冲洗出水输送管(29),所述反冲洗回流泵(26)的入口端与清水池(16)的出水管(19)相连接,并设有控制阀门,出口端依靠法兰连接反冲洗水回流管(27),并通过三通管件连接反冲洗水释放装置(28),所述三通管件一端连接反冲洗水释放装置(28),另两端连接反冲洗水回流管(27);所述反冲洗出水输送管(29)的入口端与砂滤池(13)设置的反冲洗水排水管(18)相连接,并设有控制阀门,出口端通过三通管连接在浮渣运输管(30)上,并设有控制阀门;(8)所述粉末生物活性炭回收装置及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炭絮解体池(31)和粉炭分离回收池(32),依池壁而设的浮渣去除槽(45),刮渣设备(44),以及设置在臭氧-生物活性炭接触池(7)下端的粉末生物活性炭释放装置(36);所述粉炭分离回收池(32)通过粉炭回收管(15)连接WAR废泥炭再生装置(41);所述WAR废泥炭再生装置(41)连接有粉末活性炭回流管(35),粉末活性炭回流管(35)管路上设置粉炭回流泵(39),回流的粉末活性炭于粉末活性炭释放装置(36)释放;所述炭絮解体池(31)内设有机械转轴(43);所述刮渣设备(44),包括滑道和刮板,滑道铺设于池体周围,刮板沿滑道可在水面上做往复运动;所述浮渣去除槽(45)连接有流出渠(33),流出渠(33)连接排污管(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连接有加药管(2),并于三级机械搅拌共聚絮凝池的前端上部接入;所述混凝1室(3)为保证混凝效果,设有两个机械转轴(6);;所述混凝室内的机械转轴(6),其最上层的叶轮浆板顶端设于池子水面下0.5m处,最下层的叶轮浆板底端设于距池底0.5~1.0m处,浆板外缘与池壁间距不大于0.25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12)与水平面成60°角向系统前端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空管(38)入口处设置栅罩;所述滤层(14),材料为石英砂,按粒径由大到小,自下而上填充,粒径范围为0.95~1.35mm,滤层厚度为1.2~1.5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19)绕清水池(16)池体铺设于地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溶气罐(23)用于制备溶气水,溶气压力为0.30~0.45Mpa;回流水泵(20)与压力溶气罐(23)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阀门,压力溶气罐(23)与空压机(21)、臭氧发生器(22)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有阀门,压力溶气罐(23)与溶气水回流管(24)之间设有阀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磊王文浩贾瑞宝张克峰宋武昌王珊潘章斌徐学信薛舜许斐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