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21230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0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包括袋囊和支撑材料,所述袋囊能折叠或能收缩,在所述袋囊的一端设置注射口,所述支撑材料通过所述注射口注入所述袋囊的内部,所述袋囊与上下椎体接触的面为椎体接触面,在所述椎体接触面上设置有预设形状的限定机构,当所述袋囊植入椎间盘内并完成所述支撑材料注入时,所述袋囊的椎体接触面呈预设形状;解决了融合器与上下椎体的接触面积无法控制,使得植骨空间过小而影响上下椎体融合效果的问题;能实现无级别地适应椎间隙高度且与上下椎体的接触面积是可控的。

Vertebral body fusion device through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through the pathway of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comprises a bag and a supporting material, the bag can be folded or shrink, at one end of the bag is provided with an injection port, the internal support material through the injection port into the bag, the bag in contact with the upper and lower vertebral body the surface of vertebral body contact surface, a limitation mechanism of preset shape is arranged on the contact surface on the vertebral body, when the bag into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vertebral support material injection, contact surface is the bag the preset shape; the contact area of the upper and lower vertebral fusion and control, making plant the space is too small to affect bone on the vertebral fusion effect; can achieve no level to adapt to the contact area of 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 and the upper and lower vertebral body is controll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脊柱椎间融合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
技术介绍
脊柱退行性疾病及其结构受损是造成人体颈肩腰腿疼痛、感觉和运动功能受损甚至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上世纪50年代,Cloward首先提出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该技术发展成为当今脊柱外科基本术式之一。1986年Badgy和Kuslich设计出适用于人体的椎间融合器(Cage),即BAK系统。此后,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成为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和结构损伤的一种基本手术方式。椎间融合器的原理是以病变椎间隙为中心,在植入椎间融合器后,撑开力使融合节段的肌肉、纤维环和前、后纵韧带处于持续张力状态下,使融合节段和融合器达到三维超静力学固定。其次,椎间融合器通过恢复椎间隙的高度,以恢复脊柱前、中柱的应力及稳定,恢复、维持脊柱固有生理凸起,扩大椎间孔,缓解硬膜囊、神经根的受压。椎间融合器的中空结构为其内的松质骨的融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从而达到界面永久融合的目的。现有的常规融合器一般为固定形状的箱式结构,依靠一系列高度不同的型号适应不同的椎体间隙,无法完全和病患的椎间隙匹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袋囊(1)和支撑材料(11),所述袋囊(1)能折叠或能收缩,在所述袋囊(1)的一端设置注射口(12),所述支撑材料(11)通过所述注射口(12)注入所述袋囊(1)的内部,所述袋囊(1)与上下椎体接触的面为椎体接触面,在所述椎体接触面上设置有预设形状的限定机构(2),当所述袋囊(1)植入椎间盘内并完成所述支撑材料(11)注入时,所述袋囊(1)的所述椎体接触面呈预设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袋囊(1)和支撑材料(11),所述袋囊(1)能折叠或能收缩,在所述袋囊(1)的一端设置注射口(12),所述支撑材料(11)通过所述注射口(12)注入所述袋囊(1)的内部,所述袋囊(1)与上下椎体接触的面为椎体接触面,在所述椎体接触面上设置有预设形状的限定机构(2),当所述袋囊(1)植入椎间盘内并完成所述支撑材料(11)注入时,所述袋囊(1)的所述椎体接触面呈预设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定机构(2)是可收缩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定机构(2)是雕刻或编织而成的网状片材(21)或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环形框(2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定机构(2)是可折叠结构(24),所述可折叠结构由多片片材彼此连接且展开后为预设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椎体融合装置还包括可收缩的辅助限定结构(4),所述辅助限定结构(4)设置在所述袋囊(1)的侧面,其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袋囊(1)自然充盈状态时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限定结构(4)包括两个片状结构(41)和连接两个所述片状结构(41)的连接件(4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片状结构(41)与所述连接件(42)是一体制成或分体组合制成。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2)是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片状结构(41)的相邻端部。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世文邓双毛克亚汪宇张鹏云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华科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