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0440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1 1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结构,包括融合器、连接棒、固定钩,融合器内部有填充物层,融合器横截面为肾形,融合器左、右侧面设置有螺纹孔,连接棒一端开设有螺纹并与融合器上的螺纹孔相连接,连接棒另一端固定有固定钩,融合器后侧面下部左右两端向下凸出形成突出部,融合器左侧面、右侧面下端为斜面,斜面下端延伸至突出部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增加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和提高植骨融合率,可增加植骨的稳定性,可避免块状植骨脱出或压迫脊髓的风险,可避免颗粒状植骨粒进椎管的风险,能增加植骨接触面,提高植骨融合率,解决了因植骨不能放置横连接的问题,增加寰枢后路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

The transverse structures of posterior atlantoaxial fusion cag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osterior atlantoaxial fusion cross conne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fuse, connecting rods, a fixed hook, fusion internal filler layer fusion cross section is kidney shaped, fusion of left and right side is provided with a screw hole, the connecting rod is opened at one end of the thread hole and fus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ng rod, the other end is fixed with a fixing hook, fuse the lower part at the rear side left and right ends projecting downward protrusion formed fusion,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lower slope, the lower end of the inclined surface extending to the protruding part of the bottom,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operation, can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atlantoaxial fix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rate of interbody fusion can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bone graft, can avoid the risk of massive bone prolapse or 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can avoid the risk of spinal bone granular particles, can increase bone grafting The contact surface, improve the fusion rate of the bone graft for bone graft can not be placed cross connection problems,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atlantoaxial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涉及用于脊柱外科的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最主要手段。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是评价手术预后最主要指标。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常用的有: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系统、以及椎板钩内固定系统。寰枢椎间植骨融合多数为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间植骨,可以采用块状植骨或颗粒状植骨两种方式。而寰枢椎内固定系统常因有植骨阻挡不能放置横连接。目前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中,有些内固定方式稳定性较差需要外加横连接,然而因为寰枢椎植骨区域在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间植骨,放置横连接,要经过植骨区域,影响植骨愈合率。寰枢椎后路植骨采用块状植骨或颗粒状植骨两种方式,块状植骨需要寰椎后弓枢椎棘突棘突的卡压,有固定不牢固和脱落的风险,也有可能对脊髓造成压迫。对于颗粒状植骨由于没有固定的包容,骨粒有进椎管的风险,而且愈合率也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结构,一种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结构包括融合器、连接棒、固定钩,所述融合器内部中空且设置有填充物层,融合器前侧面、后侧面为向后侧凸出的弧形面,融合器左侧面、右侧面为向外凸的弧形面,融合器横截面为肾形,融合器左侧面、右侧面中部设置有螺纹孔,连接棒一端开设有螺纹并与融合器上的螺纹孔相连接,连接棒另一端固定有固定钩,融合器后侧面下部左右两端向下凸出形成突出部,融合器前侧面下端为水平面,融合器左侧面、右侧面下端为斜面,斜面下端延伸至突出部底部,融合器上侧面与寰椎后弓相吻合,融合器下侧面与枢椎棘突椎板相接触。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上侧面、下侧面均设置有齿状波纹。进一步的,所述填充物层为自体骨或异体骨。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棒、固定钩为钛合金连接棒、钛合金固定钩。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为聚醚醚酮融合器。进一步的,融合器前侧面、后侧面均设置有椭圆通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可增加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和提高植骨融合率,可增加植骨的稳定性,可避免块状植骨脱出或压迫脊髓的风险,可避免颗粒状植骨粒进椎管的风险,能增加植骨接触面,提高植骨融合率,解决了因植骨不能放置横连接的问题,增加寰枢后路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构造示意图;图2为融合器的构造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图2的侧视图。图中:1-融合器;101-前侧面;102-后侧面;103-左侧面;104-右侧面;2-连接棒;3-固定钩;4-螺纹孔;5-椭圆通孔;6-突出部;7-齿状波纹;8-斜面;9-填充物层。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一种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结构,一种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结构包括融合器1、连接棒2、固定钩3,所述融合器1内部中空且设置有填充物层9,融合器1可以增加植骨的稳定性,减少植骨骨粒进椎管的风险,融合器1前侧面101、后侧面102为向后侧凸出的弧形面,融合器1左侧面103、右侧面104为向外凸的弧形面,融合器1横截面为肾形,融合器1的“肾”形与寰枢后弓吻合,确保有充足与寰椎后弓的植骨面,融合器1左侧面103、右侧面104中部设置有螺纹孔4,连接棒2一端开设有螺纹并与融合器1上的螺纹孔4相连接,融合器1和连接棒2接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增加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和促进寰枢椎融合的疗效,连接棒2另一端固定有固定钩3,为了增加与枢椎棘突椎板的接触面积,增加植骨融合率,融合器1后侧面102下部左右两端向下凸出形成突出部6,融合器1前侧面101下端为水平面,融合器1左侧103面、右侧面104下端为斜面8,斜面8下端延伸至突出部6底部,融合器1上侧面与寰椎后弓相吻合,融合器下侧面与枢椎棘突椎板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钩3为带螺帽的双钩,可以使横连接结构的连接棒2与寰枢椎内固定的连接棒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融合器1上侧面、下侧面均设置有齿状波纹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填充物层9为自体骨或异体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棒2、固定钩3为钛合金连接棒、钛合金固定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融合器1为聚醚醚酮融合器。在本实施例中,融合器1前侧面101、后侧面102均设置有椭圆通孔5。使用时,将两根连接棒2分别与融合器1两侧的螺纹孔4连接,依据术中需要裁剪合适的连接棒2长度,连接棒2由固定钩3固定于寰枢椎内固定系统两侧的连接棒上,由此组成带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手术时,处理好寰椎后弓及枢椎棘突及椎板的植骨面,将填有自体骨或人工骨的融合器1植入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间隙,由固定钩3连接两侧连接棒,完成带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的连接,起到增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稳定和融合的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的涵盖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器、连接棒、固定钩,所述融合器内部中空且设置有填充物层,融合器前侧面、后侧面为向后侧凸出的弧形面,融合器左侧面、右侧面为向外凸的弧形面,融合器横截面为肾形,融合器左侧面、右侧面中部设置有螺纹孔,连接棒一端开设有螺纹并与融合器上的螺纹孔相连接,连接棒另一端固定有固定钩,融合器后侧面下部左右两端向下凸出形成突出部,融合器前侧面下端为水平面,融合器左侧面、右侧面下端为斜面,斜面下端延伸至突出部底部,融合器上侧面与寰椎后弓相吻合,融合器下侧面与枢椎棘突椎板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横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器、连接棒、固定钩,所述融合器内部中空且设置有填充物层,融合器前侧面、后侧面为向后侧凸出的弧形面,融合器左侧面、右侧面为向外凸的弧形面,融合器横截面为肾形,融合器左侧面、右侧面中部设置有螺纹孔,连接棒一端开设有螺纹并与融合器上的螺纹孔相连接,连接棒另一端固定有固定钩,融合器后侧面下部左右两端向下凸出形成突出部,融合器前侧面下端为水平面,融合器左侧面、右侧面下端为斜面,斜面下端延伸至突出部底部,融合器上侧面与寰椎后弓相吻合,融合器下侧面与枢椎棘突椎板相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水徐皓林松庆王菊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