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01883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0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所述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稻田沟系,将稻田分为:稻作区、供鸭夜宿的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S2、早稻种植;S3、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S4、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S5、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S6、早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S7、早稻收获;S8、晚稻种植;S9、晚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S10、晚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四批雏鸭;S11、晚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S12、晚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四批投放的鸭;S13、晚稻收获。本发明专利技术显著延长了稻‑鸭共生期,增加了收益。

Multi season rice duck symbiotic breeding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ulti season rice duck symbiotic breeding method. The breeding season of rice duck intergrowth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1, construction of paddy field ditch Department, will be divided into: paddy rice area, duck duck for overnight bar area and feed isolated island; S2, S3, rice; rice after 7 days on the first batch of 3 ducklings; S4, rice after 40 55 days put the second batch of ducklings; S5, rice growth and filling stage, the first harvest put duck; S6, rice harvest before harvest on the second batch of duck; S7, S8, early rice harvest; rice planting; S9, rice planting after 3 7 days put the third batch of ducks; S10, after 55 days of rice planting 40 put the fourth batch of ducks; S11, growth of late rice harvest to filling stage, the third batch of put in the duck; S12, rice harvest before harvest on the fourth batch of duck S13, late rice harvest. The present invention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the rice duck intergrowth period, increase the income 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属于生态养殖

技术介绍
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由于其增产增效、减排稻田甲烷的功能,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传统的稻田生态养鸭的数量一般控制在15~30只/亩,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5284732A公开的一种利用稻田养殖鸭的方法,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860286A公开的一种生态养鸭育稻方法,中国专利公开号CN1539274公开的一种稻田养鸭方法,这些养殖密度能够基本实现杂草和病虫害的控制,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单位产值不再具备优势,因此,进一步提高单位产值有助于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目前,普遍的做法有选择品质更好的鸭品种和提高养殖数量。前人已在鸭品种选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水稻垄栽种养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一文对比分析不同鸭品种的经济效益发现,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相比,养殖绿头野鸭的纯利润是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纯利润的2.7倍,产投比也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高出将20.0%,成本收益率和劳动生产率也显著高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但是,上述专利和研究中稻鸭共生期为移栽后3~7天至齐穗后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稻田沟系,将稻田分为:用于水稻种植的稻作区、供鸭夜宿的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S2、早稻种植;S3、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S4、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S5、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S6、早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S7、早稻收获;S8、晚稻种植;S9、晚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S10、晚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四批雏鸭;S11、晚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S12、晚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四批投放的鸭;S13、晚稻收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稻田沟系,将稻田分为:用于水稻种植的稻作区、供鸭夜宿的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S2、早稻种植;S3、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S4、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S5、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S6、早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S7、早稻收获;S8、晚稻种植;S9、晚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S10、晚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四批雏鸭;S11、晚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S12、晚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四批投放的鸭;S13、晚稻收获。2.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稻田沟系,将稻田分为:稻作区、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S2、早稻种植;S3、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S4、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S5、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S6、早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S7、早稻收获及再生稻种植;S8、再生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S9、再生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S10、再生稻收获。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稻田沟系中稻田沟系为“一字”沟,且在田边内侧形成环沟;优选所述“一字”沟宽0.8-1.0米,深0.3~0.5米。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稻作区将田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移栽区,一部分为直播区或抛秧区;优选所述移栽区与所述直播区或抛秧区呈块状间隔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栽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华斌廖晓兰黄璜李静怡陈灿傅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