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1531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8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记载了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包括透镜本体,透镜本体上设置有光线进入透镜本体内部的入射面、用于透镜本体内部光线射出的出光面,入射面与出光面间分别设置有中心反射面A、反射面B、反射面C;中心部分的光线由入射面折射进入透镜本体后直接照射在中心反射面A上,经中心反射面A反射至反射面B,再被反射面B反射至出光面,最后经出光面反射到反射面C,在C处反射后经出光面出射。本方案的配光透镜对中心部分光线和大角度光线进行分别控制,通过将传统透镜中心部分光线和大角度光线经出光面反射到到大口径的地方,在实现小角度配光的同时收紧副光斑,透镜整体重量轻,造型美观。

A small angle lens for receiving side lights

The utility model records a small angle close side spot lens, which comprises a lens body, a lens is arranged on the main body of light into the incident surface, the lens body inside the lens body from the internal light for a smooth surface and a smooth surface, the incident room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center reflector A, reflector, B reflector C; the center part of the light from the incident surface refracted into the lens body directly after irradiation in the center of a reflector on the A, the center of reflector A reflected to the reflecting surface B, and then is reflected to the reflecting surface of the B surface, the incident reflected to the reflecting surface C in C reflection after emitted. Light distribution lens of light to light the center part and large angle control respectively, the traditional center of the lens part of the light and large angle light through a smooth reflection to the large diameter of the place, in the realization of small angle light while tightening side spot, the overall weight of the lens light, beautiful sha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
本技术涉及一种小角度透镜,尤其涉及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
技术介绍
小角度灯具广泛应用于舞台灯、洗墙灯、透射灯、景观装饰灯、小手电筒、书桌灯等应用场合,为了使光源发出的光线均匀分布于小角度,满足应用场合的需求,通常需要为光源搭配配光透镜,使用透镜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最终得到符合人们实际需要的照明区域。现有实现小角度配光的透镜,普遍存在副光斑严重的问题,虽然半光强角做小了,但是主光斑以外存在很大的副光斑,对于重点照明以及灯箱照明,无法实现半光强角小且光斑截止明显的效果。为解决以上缺陷,现通常在透镜外镀膜,但镀膜成本高且只能收一部分副光斑。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的小角度配光透镜存在副光斑的缺陷,本技术特提供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包括透镜本体,透镜本体上设置有光线进入透镜本体内部的入射面、用于透镜本体内部光线射出的出光面,入射面与出光面间分别设置有中心反射面A、反射面B、反射面C;中心部分的光线由入射面折射进入透镜本体后直接照射在中心反射面A上,经中心反射面A反射至反射面B,再被反射面B反射至出光面,最后经出光面反射到反射面C,在反射面C处反射后经出光面出射。大角度光线由入射面折射进入透镜本体后直接照射到出光面,经出光面反射至反射面C,在反射面C处反射后经出光面出射。本方案的配光透镜对中心部分光线和大角度光线进行分别控制,通过将传统透镜中心部分光线和大角度光线经出光面反射到到大口径的地方,在实现小角度配光的同时收紧副光斑,透镜整体重量轻,造型美观。作为本技术的优选结构,所述反射面C包括呈阶梯布置的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第一反射面靠近入射面,第二反射面靠近出光面,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均为设置在透镜本体侧壁上的齿状反射面。中心部分光线将经出光面反射至第一反射面上,大角度光线经出光面将反射至第二反射面,在本方案中,反射面C包括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对进入透镜本体的中心部分光线和大角度光线进行分别控制,提高了透镜对光线的控制能力,保证了对副光斑的收紧效果。齿状反射面的设置能够折射大角度光线,缩小大角度光线的角度。进一步地,透镜本体下端面中间位置开设有以轴对称内凹的凹槽A,凹槽A的各内壁构成入射面。进一步地,所述透镜本体上端面中间位置开设有以轴对称内凹的凹槽B,凹槽B的外壁构成中心反射面A,中心反射面A为全反射面。在本方案中,中心反射面A为全反射面,使得被照射在中线反射面A上的光线能够被全部反射到反射面B上,并不会折射出光线,提高了透镜对光线的控制能力,也保障了照明区域的均匀性。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透镜本体的下端面位于凹槽A的外侧开设有异型环槽,异型环槽靠近凹槽A的一侧槽壁构成反射面B。进一步地,所述凹槽A、异型环槽的内壁均为自由曲面。自由曲面是一种复杂的、不规则的、非回转型的曲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能实现更加优异的光学性能。本方案中的凹槽A、异型环槽的内壁采用自由曲面,能够将照射在其上的光线微分再积分,在提高对光线的控制能力的同时还具有匀光的效果。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异型环槽的槽底微结构为雾面。在本方案中,异型环槽的设置减少了透镜的材料、外形美观。槽底的微结构为雾面,从而使透镜模具的下表面结构加工工艺变更为镜面火花放电,方便注塑,大大地提高了模具加工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方案的配光透镜对中心部分光线和大角度光线进行分别控制,通过将传统透镜中心部分光线和大角度光线经出光面反射到到大口径的地方,在实现小角度配光的同时收紧副光斑,透镜整体重量轻,造型美观。2、中心部分光线将经出光面反射至第一反射面上,大角度光线经出光面将反射至第二反射面,在本方案中,反射面C包括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对进入透镜本体的中心部分光线和大角度光线进行分别控制,提高了透镜对光线的控制能力,保证了对副光斑的收紧效果。齿状反射面的设置能够折射大角度光线,缩小大角度光线的角度。3、中心反射面A为全反射面,使得被照射在中线反射面A上的光线能够被全部反射到反射面B上,并不会折射出光线,提高了透镜对光线的控制能力,也保障了照明区域的均匀性。4、自由曲面是一种复杂的、不规则的、非回转型的曲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能实现更加优异的光学性能。本方案中的凹槽A、异型环槽的内壁采用自由曲面,能够将照射在其上的光线微分再积分,在提高对光线的控制能力的同时还具有匀光的效果。5、异型环槽的设置减少了透镜的材料、外形美观。异型环槽槽底的微结构为雾面,从而使透镜模具的下表面结构加工工艺变更为镜面火花放电,方便注塑,大大地提高了模具加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的剖视图;图4为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的光线路径图;其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1-透镜本体,2-入射面,3-出光面,4-中心反射面A,5-反射面B,6-反射面C,7-第一反射面,8-第二反射面,9-凹槽A,10-凹槽B,11-异型环槽。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包括透镜本体1,透镜本体1上设置有光线进入透镜本体1内部的入射面2、用于透镜本体1内部光线射出的出光面3,入射面2与出光面3间分别设置有中心反射面A4、反射面B5、反射面C6;中心部分的光线由入射面2折射进入透镜本体1后直接照射在中心反射面A4上,经中心反射面A4反射至反射面B5,再被反射面B5反射至出光面3,最后经出光面3反射到反射面C6,在反射面C6处反射后经出光面3出射。大角度光线由入射面2折射进入透镜本体1后直接照射到出光面3,经出光面3反射至反射面C6,在反射面C6处反射后经出光面3出射。本实施例的配光透镜对中心部分光线和大角度光线进行分别控制,通过将传统透镜中心部分光线和大角度光线经出光面3反射到到大口径的地方,在实现小角度配光的同时收紧副光斑,透镜整体重量轻,造型美观。作为本技术的优选结构,所述反射面C6包括呈阶梯布置的第一反射面7和第二反射面8,第一反射面7靠近入射面2,第二反射面8靠近出光面3,第一反射面7、第二反射面8均为设置在透镜本体1侧壁上的齿状反射面。中心部分光线将经出光面3反射至第一反射面7上,大角度光线经出光面3将反射至第二反射面8,在本实施例中,反射面C6包括第一反射面7和第二反射面8,对进入透镜本体1的中心部分光线和大角度光线进行分别控制,提高了透镜对光线的控制能力,保证了对副光斑的收紧效果。齿状反射面的设置能够折射大角度光线,缩小大角度光线的角度。进一步地,透镜本体1下端面中间位置开设有以轴对称内凹的凹槽A9,凹槽A9的各内壁构成入射面2。进一步地,所述透镜本体1上端面中间位置开设有以轴对称内凹的凹槽B10,凹槽B10的外壁构成中心反射面A4,中心反射面A4为全反射面。在本实施例中,中心反射面A4为全反射面,使得被照射在中线反射面A4上的光线能够被全部反射到反射面B5上,并不会折射出光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本体(1),透镜本体(1)上设置有光线进入透镜本体(1)内部的入射面(2)、用于透镜本体(1)内部光线射出的出光面(3),入射面(2)与出光面(3)间分别设置有中心反射面A(4)、反射面B(5)、反射面C(6);中心部分的光线由入射面(2)折射进入透镜本体(1)后直接照射在中心反射面A(4)上,经中心反射面A(4)反射至反射面B(5),再被反射面B(5)反射至出光面(3),最后经出光面(3)反射到反射面C(6),在反射面C(6)处反射后经出光面(3)出射;大角度光线由入射面(2)折射进入透镜本体(1)后直接照射到出光面(3),经出光面(3)反射至反射面C(6),在反射面C(6)处反射后经出光面(3)出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本体(1),透镜本体(1)上设置有光线进入透镜本体(1)内部的入射面(2)、用于透镜本体(1)内部光线射出的出光面(3),入射面(2)与出光面(3)间分别设置有中心反射面A(4)、反射面B(5)、反射面C(6);中心部分的光线由入射面(2)折射进入透镜本体(1)后直接照射在中心反射面A(4)上,经中心反射面A(4)反射至反射面B(5),再被反射面B(5)反射至出光面(3),最后经出光面(3)反射到反射面C(6),在反射面C(6)处反射后经出光面(3)出射;大角度光线由入射面(2)折射进入透镜本体(1)后直接照射到出光面(3),经出光面(3)反射至反射面C(6),在反射面C(6)处反射后经出光面(3)出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收副光斑的小角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C(6)包括呈阶梯布置的第一反射面(7)和第二反射面(8),第一反射面(7)靠近入射面(2),第二反射面(8)靠近出光面(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鹏飞黄金苹柯真伟杨伟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瀚德胜邦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