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内保护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0666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5 2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内保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1、电阻R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和三极管Q4,所述二极管D1正极分别连接输入端Vi和三极管Q2,三极管Q2集电极连接电源VCC,二极管D1负极连接三极管Q1集电极,三极管Q1基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2发射极和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负极、电阻R2和输出端Vo,电阻R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4集电极和三极管Q3基极,三极管Q3发射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1发射极和二极管D2正极,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基极,三极管Q4发射极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计算机内保护模块一方面在过流时会提供保护功能,另一方面也会对开关器件(三极管)进行保护,安全性高,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计算机内保护模块
本技术涉及一种保护电路,具体是一种计算机内保护模块。
技术介绍
计算机内现有很多保护模块采用大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设计,其所能承受的电流过载能力相对于旋转变流装置要低得多,如IGBT一般只能承受几十个μs甚至几个μs的过载电流,一旦短路发生就要求保护电路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关断开关器件,切断短路电流,使开关器件不致于因过流而损坏。但是,在短路情况下迅速关断开关器件,将导致负载电流下降过快而产生过大的di/dt,由于引线电感和漏感的存在,过大的di/dt将产生很高的过电压,而使开关器件面临过压击穿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三极管设计的计算机内保护模块,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内保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1、电阻R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和三极管Q4,所述二极管D1正极分别连接输入端Vi和三极管Q2,三极管Q2集电极连接电源VCC,二极管D1负极连接三极管Q1集电极,三极管Q1基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2发射极和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负极、电阻R2和输出端Vo,电阻R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4集电极和三极管Q3基极,三极管Q3发射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1发射极和二极管D2正极,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基极,三极管Q4发射极接地。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源VCC电压为12V。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输入端Vi输入的为直流电信号。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均采用1N4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3和三极管Q4均为S9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三极管Q2为S9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计算机内保护模块一方面在过流时会提供保护功能,另一方面也会对开关器件(三极管)进行保护,安全性高,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附图说明图1为计算机内保护模块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计算机内保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1、电阻R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和三极管Q4,所述二极管D1正极分别连接输入端Vi和三极管Q2,三极管Q2集电极连接电源VCC,二极管D1负极连接三极管Q1集电极,三极管Q1基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2发射极和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负极、电阻R2和输出端Vo,电阻R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4集电极和三极管Q3基极,三极管Q3发射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1发射极和二极管D2正极,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基极,三极管Q4发射极接地。按照图1所示参数搭建电路,电源VCC电压为12V,所述输入端Vi输入的为3A直流电流信号,所述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均采用1N4007,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3和三极管Q4均为S9013,所述三极管Q2为S9012;正常情况下,输入端Vi输入3A直流电流信号,三极管Q2处于微导通状态,三极管Q1不导通,此时输出端Vo正常输出0.5A电流;当电路输入端Vi输入直流电流超过3A时(此时为过流状态),那三极管Q2的B极电压信号也会增大,当电阻R1采样到电流信号足以使得三极管Q1导通时,这时三极管Q2的B极的电流信号会被分走一部分,电阻R1采样到电流信号越大,三极管Q1导通越充分,带走三极管Q2的B极电流信号越多,使得三极管Q2的B极信号减弱,迫使三极管Q2发射极电流也减小,从而使输出端Vo电流维持在0.5A,起到限流作用,同时也保护了三极管Q2不会电流过大而烧坏。二极管D1的作用是:在上述过流状态时,电阻R1采样到的电压信号足以让三极管Q1导通时,二极管D1产生压降跟三极管导通压降约相等,让三极管Q2处于微导通状态,这样就不会使上电或恢复正常工作时有浪涌电流而击穿三极管Q2,起一个缓冲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计算机内保护模块一方面在过流时会提供保护功能,另一方面也会对开关器件(三极管)进行保护,安全性高,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计算机内保护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计算机内保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1、电阻R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和三极管Q4,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1正极分别连接输入端Vi和三极管Q2,三极管Q2集电极连接电源VCC,二极管D1负极连接三极管Q1集电极,三极管Q1基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2发射极和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负极、电阻R2和输出端Vo,电阻R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4集电极和三极管Q3基极,三极管Q3发射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1发射极和二极管D2正极,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基极,三极管Q4发射极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计算机内保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1、电阻R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和三极管Q4,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1正极分别连接输入端Vi和三极管Q2,三极管Q2集电极连接电源VCC,二极管D1负极连接三极管Q1集电极,三极管Q1基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2发射极和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负极、电阻R2和输出端Vo,电阻R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4集电极和三极管Q3基极,三极管Q3发射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1发射极和二极管D2正极,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晓莉孟繁锋张永根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