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79667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具体涉及减震设备领域,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其中第二套筒设于第一套筒内,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间填充有滑移机制;滑移机制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充分利用现有型材,降低生产成本;缩小了产品截面积,具有较小的质量,降低了安装施工难度,且可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
本技术属于减震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
技术介绍
屈曲约束支撑在建筑结构中使用广泛,以提高传统的支撑框架在中震和大震下的抗震性能。现采用的屈曲约束支撑普遍由芯板、外套筒和混凝土组成,芯板设于外套筒内,混凝土设于芯板和外套筒之间,其所受的荷载全部由芯板承担,外套筒和混凝土仅约束芯板受压屈曲,使芯板在受拉和受压下均能进入屈服,因而,屈曲约束支撑的滞回性能优良,屈曲约束支撑一方面可以避免普通支撑拉压承载力差异显著的缺陷,另一方面具有金属阻尼器的耗能能力,可以在结构中充当“保险丝”,使得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范围内。但上述传统结构的屈曲约束支撑由于使用混凝土不仅导致整个装置质量较大,增大了安装难度,且套筒内表面磨损较大,降低了使用寿命。专利一种预应力屈曲约束支撑(申请号为CN201420747930.9),公开了一种屈曲约束支撑,包括一字形或十字形截面钢芯,混凝土,矩形截面或圆形截面外包单元,预应力筋、预应力索、预应力钢绞线或预应力螺杆。该技术在传统屈曲约束支撑构造前提下,对原有的混凝土单元预压,更有效发挥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并减少开裂,尤其应用到大跨高承载力支撑,相对减少截面尺寸即减少外包约束用材,保证结构性能且满足设计外观需求、减少占有空间。其次预应力筋、预应力索、预应力钢绞线或预应力螺杆可以起到抗弯作用,适用于大跨高承载力建筑的抗震加固。但该技术的混凝土导致整个装置质量较大,增大了安装难度,且套筒内表面磨损较大,降低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状况,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可充分利用现有型材,降低生产成本;可缩小产品截面积,具有较小的质量,降低了安装施工难度,且可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其中所述第二套筒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间的缝隙中填充有滑移机制。优选的,所述滑移机制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聚四氟乙烯可防止第二套筒的弯曲,使装置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且聚四氟乙烯较于混凝土密度小,减小了本技术的质量,又聚四氟乙烯抗老化性强使用寿命长,且具有不粘附性,利于相对滑移,减缓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内表面的磨损,从而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为中空长方体状,且所述第二套筒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套筒的长度;此构造采用现有型材,缩减了制造成本。优选的,所述第二套筒的端部表面设有一加劲板,所述加劲板垂直设于所述第二套筒端部表面的中轴线上方;所述第一套筒的端部表面中轴线部位设有一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贯穿所述第一套筒的表面;且所述加劲板嵌入所述限位槽中;此结构可防止所述第一套筒因外力作用或自重原因产生的移位。优选的,所述加劲板的两侧还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端表面与所述第一套筒的端部表面衔接,所述限位块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套筒的表面相固定;所述限位块可避免本技术的端部受力过大时,导致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间的失稳。优选的,所述限位块的另一端表面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底部与所述第二套筒相固定;所述端板可进一步提高所述限位块的稳固性。优选的,所述限位块采用橡胶材质或金属材质。优选的,所述第二套筒内腔两端设有端板,所述端板之间填充有混凝土;混凝土可进一步防止第二套筒的弯曲,使装置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端板可避免混凝土散落。本技术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减少混凝土的使用,减小屈曲约束支撑装置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小了安装难度;(2)本技术加劲板和限位块可防止套筒因重力下滑和防止套筒的端部因受力过大失稳;(3)本技术的滑移机制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可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主视图;图2为图1的第一实施例A向剖视图;图3为图1的第二实施例A向剖视图。图中标记为:1、第一套筒;2、第二套筒;3、加劲板;4、限位槽;5、限位块;6、限位板;7、滑移机制;8、端板;9、混凝土。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包括第一套筒1和第二套筒2,其中第二套筒2设于第一套筒1内,第一套筒1与第二套筒2间填充有滑移机制7;滑移机制7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聚四氟乙烯可防止第二套筒2的弯曲,使装置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且聚四氟乙烯较于混凝土密度小,减小了本技术的质量,又聚四氟乙烯抗老化使用寿命长,且具有不粘附性,利于相对滑移,减缓第一套筒1和第二套筒2内表面的磨损,从而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且此构造的屈曲约束支撑,采用现有型材,缩减了制造成本。如图1所示,第一套筒1和第二套筒2为中空长方体状,且第二套筒2的长度大于第一套筒1的长度。此结构第二套筒2两端受力,第一套筒1和滑移机制7的作用防止第一套筒2的屈曲失稳,从而使本技术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且第二套筒2为中空状,大大减少了混凝土的使用,从而使本技术的质量降低,减小了安装施工难度;如图1所示,第二套筒2的端部表面设有一加劲板3,加劲板3垂直设于第二套筒2端部表面的中轴线上方;第一套筒1的端部表面中轴线部位设有一限位槽4,限位槽4贯穿第一套筒1的表面;且加劲板3嵌入限位槽4中;此结构可防止第一套筒1因外力作用产生和自重原因产生的移动。如图1所示,加劲板3的两侧还设有限位块5,限位块5采用橡胶材质,限位块5的一端表面与第一套筒1的端部表面衔接,限位块5的底部与第二套筒2的表面相固定;限位块5可避免本技术的端部受力过大时,第一套筒1和第二套筒2间的失稳。实施例二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包括第一套筒1和第二套筒2,其中第二套筒2设于第一套筒1内,第一套筒1与第二套筒2间填充有滑移机制7;滑移机制7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聚四氟乙烯可防止第二套筒2的弯曲,使装置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且聚四氟乙烯较于混凝土密度小,减小了本技术的质量,又聚四氟乙烯抗老化使用寿命长,且具有不粘附性,利于相对滑移,减缓第一套筒1和第二套筒2内表面的磨损,从而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如图3所示,第一套筒1和第二套筒2为中空长方体状,且第二套筒2的长度大于第一套筒1的长度;第二套筒2内腔两端设有端板8,端板8之间填充有混凝土9;混凝土9可进一步防止第二套筒2的弯曲断裂,使装置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端板8可防止混凝土受力挤压脱落。此结构第二套筒2两端受力,第一套筒1、滑移机制7和混凝土9的作用防止第一套筒1的弯曲断裂,从而使本技术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且较于传统结构本技术采用聚四氟乙烯作为滑移机制,将混凝土填充在第二套筒内,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可降低本技术的质量,从而降低了设备的安装难度。如图1所示,第二套筒2的端部表面设有一加劲板3,加劲板3垂直设于第二套筒2端部表面的中轴线上方;第一套筒1的端部表面中轴线部位设有一限位槽4,限位槽4贯穿第一套筒1的表面;且加劲板3嵌入限位槽4中;此结构可防止第一套筒1因外力作用或自重原因产生的移动。如图1所示,加劲板3的两侧还设有限位块5,限位块5采用橡胶材质,限位块5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之间填充有滑移机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之间填充有滑移机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机制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为中空长方体状,且所述第二套筒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套筒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改良型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端部表面设有一加劲板,所述加劲板垂直设于所述第二套筒端部表面的中轴线上方;所述第一套筒的端部表面中轴线部位设有一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贯穿所述第一套筒的表面,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韩涛刘汶津韩磊魏士群周璇周文霜路冉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大德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