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7961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申请属于建筑工程领域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包括上承重板、下承重板、中心承重柱、多根边缘承重柱和多根分散承重柱,中心承重柱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下承重板之间的中心处,多根边缘承重柱均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下承重板之间的边缘处,所述下承重板的上端面为圆弧面;多根分散承重柱均垂直于圆弧面且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上承重板之间;所述下承重板的外部设有金属固定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承重结构件的承重效果好,通过将竖直方向的重力进行分散,从而使本承重结构件能充分承受重力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
,具体公开了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
技术介绍
建筑是现代生活、娱乐、工作等活动的场所,建筑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建筑结构承重件,现有技术的结构承重件结构简单,承重强度不大。授权公告号CN204983134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结构承重件,包括一对水平承重板、中心承重柱、四根边缘承重柱、多根底部分散承重柱、多根加强筋、顶部分散受力面及多根侧连接杆;中心承重柱、四根边缘承重柱、多根底部分散承重柱设置在一对水平承重板之间,底部分散承重柱的上端连接在边缘承重柱与上方的水平承重板的连接处,底部分散承重柱的下端连接在边缘承重柱与下方的水平承重板的连接处的一侧;多根加强筋分别嵌入设置在一对水平承重板及中心承重柱内,顶部分散受力面位于上方的水平承重板的上端面上,多根侧连接杆分别连接在四根边缘承重柱上。本技术通过一对水平承重板之间的柱体来分散受力,大大提高承重性能,增加自身强度,排水性能好,使用寿命长。上述承重件在使用时,上方的水平面的重力传递给中心承重柱和四根边缘柱,然后传至下方的水平承重板上。四根边缘柱和中心承重柱与水平承重板的连接方式均为垂直连接,水平承重板的上下端面均为水平面;使得重力传递至下方的水平承重板上时,仅能传递给与四根边缘柱和中心承重柱连接的位置;使得上述承重件在承受重力时仅能从竖直方向对重力进行承重,从而使承重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在使用时能充分承受重力,承重效果佳。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为: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包括上承重板、下承重板、中心承重柱、多根边缘承重柱和多根分散承重柱,中心承重柱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下承重板之间的中心处,多根边缘承重柱均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下承重板之间的边缘处,所述下承重板的上端面为圆弧面;多根分散承重柱均垂直于圆弧面且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上承重板之间;所述下承重板的外部设有金属固定框。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当上承重板受到重力时,将会把重力传送给中心承重柱、边缘承重柱和分散承重柱。中心承重柱和边缘承重柱可将受到的重力传递至下承重板上,使得本结构件可从竖直方向上承受重力。下承重板的上端面为圆弧面,多根分散承重柱均垂直于圆弧面且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上承重板之间;使得重力可通过分散承重柱从不同方向传递至下承重板上,使下承重板从多个方向对承受重力。由于重力通过分散承重柱传递至下承重板的不同方向,使得下承重板的侧面也可能会受到重力;下承重板的外部设有金属固定框,金属固定框可帮助下承重板侧面承受重力,防止下承重板的侧面承受重力过大而损坏。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竖直方向重力在经过分散承重柱的传递后,可分散到多个方向上,一方面减少了竖直方向上需要承受的重力,另一方面使本承重结构件的下承重板充分利用;使得本承重结构件的承重效果更佳。通过将竖直方向上的重力进行分散,使得竖直方向上的重力减少,减少的重力作用在本承重结构件上;使本承重结构件被充分利用承受了较大的重力,也使位于本承重结构件下的受到的重力较小从而得到保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承重结构件的承重效果好,通过将竖直方向的重力进行分散,从而使本承重结构件能充分承受重力的作用。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上承重板的上表面设有与分散承重柱位置对应的凸粒。使得重力作用在上承重板上时,优先作用于凸粒上;由于凸粒的位置与分散承重柱的位置对应,从而使此部分力分散到非竖直方向;使更多的重力被分散到非竖直方向上,使本承重件承重效果更佳。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所述凸粒为半球形。半球形可防止凸粒被重力作用压碎,也能使凸粒仅分担一部分重力。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所述金属固定框嵌设在下承重板内,所述分散承重柱在上承重板和下承重板之间均分分布。金属固定框嵌设在下承重板内,使得下承重板的外部结构统一,便于多个本承重结构一起使用。分散承重柱在上承重板和下承重板之间均分分布,可将竖直方向上的重力进行均匀分散,使得本承重件的的承重效果更佳。优选方案四:作为优选方案三的优选,所述下承重板的一端设有凹槽,另一端设有可与凹槽配合的凸起。在需要的时候可将多个本承重结构件首尾连接,通过凹槽和凸起相互配合连接,使得本承重结构件的承重效果更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上承重板10、凸粒11、下承重板20、凹槽21、凸起22、圆弧面23、中心承重柱30、边缘承重柱31、分散承重柱32、金属固定框40。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包括上承重板10、下承重板20、中心承重柱30、四根边缘承重柱31和多根分散承重柱32,中心承重柱30固定于上承重板10和下承重板20之间的中心处,多根边缘承重柱31均固定于上承重板10和下承重板20之间的边缘处。下承重板20的上端面为圆弧面23,多根分散承重柱32均垂直于圆弧面23且固定于上承重板10和上承重板10之间,分散承重柱32在上承重板10和下承重板20之间均分分布。下承重板20的外部设有金属固定框40,金属固定框40嵌设在下承重板20内;金属固定框40使用钢筋所用的材质,通过一体铸造而成。上承重板10的上表面有与分散承重柱32位置对应的凸粒11,述凸粒11为半球形。下承重板20的一端设有凹槽21,另一端设有可与凹槽21配合的凸起22。为了增加所能承受的重力,中心承重柱30、四根边缘承重柱31和多根分散承重柱32内部均焊有加强筋。使用本承重结构件时,重力先作用于上承重板10的上表面;上承重板10的上表面设有与分散承重柱32位置对应的凸粒11,重力将会优先作用于凸粒11上。上承重板10受到重力后,将会把重力沿竖直方向传递,重力会作用于中心承重柱30、边缘承重柱31和分散承重柱32上。中心承重柱30和边缘承重柱31可将受到的重力传递至下承重板20上,使得本结构件可从竖直方向上承受重力。下承重板20的上端面为圆弧面23,多根分散承重柱32均垂直于圆弧面23且固定于上承重板10和上承重板10之间,分散承重柱32在上承重板10和下承重板20之间均分分布;使得重力可通过分散承重柱32从不同方向传递至下承重板20上,使下承重板20从多个方向对承受重力。由于重力通过分散承重柱32传递至下承重板20的不同方向,使得下承重板20的侧面也可能会受到重力;下承重板20的外部设有金属固定框40,金属固定框40可帮助下承重板20侧面承受重力,防止下承重板20的侧面承受重力过大而损坏。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包括上承重板、下承重板、中心承重柱和多根边缘承重柱,中心承重柱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下承重板之间的中心处,多根边缘承重柱均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下承重板之间的边缘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根分散承重柱,所述下承重板的上端面为圆弧面;多根分散承重柱均垂直于圆弧面且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上承重板之间;所述下承重板的外部设有金属固定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包括上承重板、下承重板、中心承重柱和多根边缘承重柱,中心承重柱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下承重板之间的中心处,多根边缘承重柱均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下承重板之间的边缘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根分散承重柱,所述下承重板的上端面为圆弧面;多根分散承重柱均垂直于圆弧面且固定于上承重板和上承重板之间;所述下承重板的外部设有金属固定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昊徐小珊莫勇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