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实际反水雷训练的训练水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7945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拟实际反水雷训练的训练水雷,包括壳体、引信单元、位置指示单元、电源模块、配重块和控制单元;其中引信单元、电源模块、配重块和控制单元均固定安装于壳体内部;位置指示单元设置于壳体外部上端,壳体外部下端设有连接环;锚系包括连接锚系和抛载锚系;连接锚系转环连接在耐压壳体外部下端的连接环,化纤绳一端与转环通过卸扣连接,化纤绳另一端与声学释放器通过卸扣连接;抛载锚系的锚链前端与声学释放器通过卸扣连接,后端通过缓冲绳连接到压载锚上,该锚链上沿前后顺次连接浮球和重块;位置指示单元由通信模块、模块壳体和天线组成,通信模块通过导线与训练雷中的电源模块相连;天线装配在模块壳体的上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拟实际反水雷训练的训练水雷
本专利技术属于反水雷
,具体涉及到一种模拟实际反水雷训练的训练水雷。
技术介绍
实战化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战斗人员军事素质的一种有效方式。实战化训练,是按照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在近似实战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训练,其实质是按训练去实战,使训练与实战达成一体化,训练是为作战服务的。但是目前海军反水雷作战舰船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支撑实战化训练的环境条件不完善,在模拟训练手段方面落后于国外军事发达国家,模拟器材种类数量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反水雷作战训练方法单一,训练器材落后,目前反水雷训练一般采用现有水雷进行改进,完成训练后没有专用的释放机构使水雷浮出水面,对回收水雷耗时费力,为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部队的正常训练。鉴于当前国际形势,有必要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种适用于部队扫雷训练时的训练水雷,采用本专利技术开发出的训练水雷,可控制水雷浮出水面,如遇到特殊情况,可由甲板控制单元控制其浮出水面,可以安全、可靠、方便地模拟部队反水雷训练,更好的保障了部队进行实战化训练。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拟实际反水雷训练的训练水雷,。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模拟实际反水雷训练的训练水雷,包括训练雷、锚系和声学释放器。训练雷包括耐压壳体、引信单元、位置指示单元、电源模块、配重块和控制单元;其中引信单元、电源模块、配重块和控制单元均固定安装于耐压壳体内部;位置指示单元设置于耐压壳体外部上端,耐压壳体外部的下端设有一个连接环。锚系包括连接锚系和抛载锚系。连接锚系包括转环和化纤绳,其中转环连接在耐压壳体外部下端的连接环,化纤绳一端与转环通过卸扣连接,化纤绳另一端与声学释放器通过卸扣连接;抛载锚系包括锚链、浮球、重块、缓冲绳和压载锚;锚链前端与声学释放器通过卸扣连接,后端通过缓冲绳连接到压载锚上,该锚链上沿前后顺次连接浮球和重块。位置指示单元由通信模块、模块壳体和天线组成,为保证通信模块与外界环境隔离,将其装配在模块壳体中,为保证模块壳体与训练雷配合面间的密封性,两者之间采用标准的O形圈端面密封,通信模块通过导线与训练雷中的电源模块相连;天线装配在模块壳体的上部。进一步地,天线的根部固定在模块壳体的上部,且天线根部与模块壳体接触处采用环氧胶封装。进一步地,该训练水雷的工作流程为:将训练雷设置于水中设定深度处,其中的引信单元接收到扫雷装备发出的物理场信号后,对该物理场信号进行识别判断,当确认该物理场信号是本训练雷的打击目标时,引信单元动作,动作后给控制单元发出信号,控制单元接到信号后,将信号转换成声学释放器可接收的信号频率,该频率的信号被声学释放器接收后,控制声学释放器释放,使得声学释放器与抛载锚系分离,训练雷在自身正浮力下上浮至水面。进一步地,若扫雷装备发出的物理场信号无法驱动引信单元动作,则通过在母船上设置释放控制单元发出声学释放器可接收的声学释放指令,驱动声学释放器与抛载锚系分离,训练雷上浮;当训练雷浮出水面后,由母船上的信号接收单元接收训练雷上的位置指示单元发出的位置信息。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水雷作战舰艇模拟实际作战时使用的训练水雷,在锚系的作用下使训练雷定深到水下一定深度同时防止受到海流作用发生旋转使得连接锚系的化纤绳发生缠绕。当反水雷作战舰艇在该海域执行扫雷训练时,扫雷装备使引信单元动作,动作后控制单元控制声学释放器释放,使得声学释放器与抛载锚系分离,训练雷在自身正浮力下上浮至水面;如扫雷装备无法使引信单元动作,可通过设置在母船上的声学释放器甲板单元直接控制声学释放器释放,使得声学释放器与抛载锚系分离,训练雷上浮;当训练雷浮水水面后,通过位置指示单元发出位置等信息,由母船进行打捞回收作业。采用本专利技术开发出的训练水雷,可控制水雷浮出水面,如遇到特殊情况,可由甲板控制单元控制其浮出水面,可以安全、可靠、方便地模拟部队反水雷训练,更好的保障了部队进行实战化训练。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为训练雷1内部布置图。图3为系统布入水中结构示意图。图4为位置指示单元7结构组成示意图。图5为由母船控制声学释放器3动作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1、一种训练水雷主要由训练雷1、锚系2(锚系2由连接锚系4和抛载锚系5组成)和声学释放器3组成,其中训练雷1如图2所示,由耐压壳体6、引信单元7、位置指示单元8、电源模块9、配重块10和控制单元11组成;其中引信单元7、电源模块9、配重块10和控制单元11均设置于耐压壳体6内部(固定安装);位置指示单元8设置于耐压壳体6外部上端,耐压壳体6外部的下端设置一个连接环;锚系2由连接锚系4和抛载锚系5组成,连接锚系4由转环12和化纤绳13组成,其中转环12连接在耐压壳体6外部下端的连接环,化纤绳13一端与转环12通过卸扣连接,化纤绳13另一端与声学释放器3通过卸扣连接;抛载锚系5由锚链14、浮球15、重块16、缓冲绳17和压载锚18等组成;锚链14前端与声学释放器3通过卸扣连接,后端通过缓冲绳17连接到压载锚18上,该锚链14上沿前后顺次连接浮球15和重块16。位置指示单元8由通信模块20、模块壳体21和天线22组成,为保证通信模块20与外界环境隔离,将其装配在模块壳体21中,为保证模块壳体21与训练雷1配合面间的密封性,两者之间采用标准的O形圈端面密封,通信模块20通过导线与训练雷中的电源模块9相连,如图4所示。为保证通信畅通,天线22装配在模块壳体21的上部,同时考虑到天线长度较长,在布放过程中受到海流作用易发生摆动现象,天线根部与模块壳体21接触处不容易保证水密,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调试完成后采用环氧胶进行封装,目的一是提高该处的水密性,二是提高了模块壳体21的承压能力。通信模块可采用GPS或北斗进行信号传输,亦可采用信号弹或喷射颜料的方式指示位置。图1是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组成示意图,通过标准卸扣将连接锚系4的一端与训练雷1底部设置的耳环连接,用同样的方法将连接锚系4的另外一端与声学释放器3相应位置连接,最后将抛载锚系5的自由端与声学释放器3连接。为保证训练雷1在声学释放器3释放后能浮出水面,将训练雷1设计成具有一定正浮力的载体,考虑到恶劣海况下便于搜寻浮出水面的训练雷1,将位置指示单元8设置在训练雷1的上部,具体位置在浮心的中垂线上,目的是确保位置指示单元8浮出水面,保证能够可靠的发出位置信号。为保证引信单元7、电源模块9和控制单元11与外界环境隔离,将其安装在耐压壳体6内部的相应支架上,如图2所示。为保证训练雷1在水中姿态的稳定性,设计时在耐压壳体6内部设有配重块10安装位置,待其内部设备安装完成后布入水下对所安装的配重块10位置及重量进行调整,保证训练雷重心和浮力在一条直线上,重心在浮心下方而且二者保持足够的高度差h。为减小训练雷1在水下一定深度时受到海流作用发生旋转使得连接锚系4的化纤绳13发生缠绕,具体型式类似麻花状,在化纤绳13与训练雷1之间通过标准卸扣与转环12连接,化纤绳13是系留主索,通过化纤绳13的长度调节训练雷1的定深,其两端都做成绳接结构(通俗说就是两端设成耳环状),同样化纤绳13、声学释放器3、锚链14和缓冲绳17均采用标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模拟实际反水雷训练的训练水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拟实际反水雷训练的训练水雷,其特征在于,包括训练雷(1)、锚系(2)和声学释放器(3);所述训练雷(1)包括耐压壳体(6)、引信单元(7)、位置指示单元(8)、电源模块(9)、配重块(10)和控制单元(11);其中引信单元(7)、电源模块(9)、配重块(10)和控制单元(11)均固定安装于耐压壳体(6)内部;位置指示单元(8)设置于耐压壳体(6)外部上端,耐压壳体(6)外部的下端设有一个连接环;锚系(2)包括连接锚系(4)和抛载锚系(5);所述连接锚系(4)包括转环(12)和化纤绳(13),其中转环(12)连接在所述耐压壳体(6)外部下端的连接环,化纤绳(13)一端与转环(12)通过卸扣连接,化纤绳(13)另一端与声学释放器(3)通过卸扣连接;所述抛载锚系(5)包括锚链(14)、浮球(15)、重块(16)、缓冲绳(17)和压载锚(18);锚链(14)前端与声学释放器(3)通过卸扣连接,后端通过缓冲绳(17)连接到压载锚(18)上,该锚链(14)上沿前后顺次连接浮球15)和重块(16);所述位置指示单元(8)由通信模块(20)、模块壳体(21)和天线(22)组成,为保证通信模块(20)与外界环境隔离,将其装配在模块壳体(21)中,为保证模块壳体(21)与训练雷(1)配合面间的密封性,两者之间采用标准的O形圈端面密封,通信模块(20)通过导线与训练雷中的电源模块(9)相连;所述天线(22)装配在模块壳体(21)的上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拟实际反水雷训练的训练水雷,其特征在于,包括训练雷(1)、锚系(2)和声学释放器(3);所述训练雷(1)包括耐压壳体(6)、引信单元(7)、位置指示单元(8)、电源模块(9)、配重块(10)和控制单元(11);其中引信单元(7)、电源模块(9)、配重块(10)和控制单元(11)均固定安装于耐压壳体(6)内部;位置指示单元(8)设置于耐压壳体(6)外部上端,耐压壳体(6)外部的下端设有一个连接环;锚系(2)包括连接锚系(4)和抛载锚系(5);所述连接锚系(4)包括转环(12)和化纤绳(13),其中转环(12)连接在所述耐压壳体(6)外部下端的连接环,化纤绳(13)一端与转环(12)通过卸扣连接,化纤绳(13)另一端与声学释放器(3)通过卸扣连接;所述抛载锚系(5)包括锚链(14)、浮球(15)、重块(16)、缓冲绳(17)和压载锚(18);锚链(14)前端与声学释放器(3)通过卸扣连接,后端通过缓冲绳(17)连接到压载锚(18)上,该锚链(14)上沿前后顺次连接浮球15)和重块(16);所述位置指示单元(8)由通信模块(20)、模块壳体(21)和天线(22)组成,为保证通信模块(20)与外界环境隔离,将其装配在模块壳体(21)中,为保证模块壳体(21)与训练雷(1)配合面间的密封性,两者之间采用标准的O形圈端面密封,通信模块(20)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学平路伟王思伟吴乔高频牟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零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