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97536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其由雨水过滤系统和清水池系统组成,所述雨水过滤系统的底部与清水池系统的底部相连通,在其连通构成雨水过桥,所述清水池系统的底部设置有抽水储备空间,其中雨水过滤系统内和所述清水池系统内设置有透水球、透水板,所述透水球、透水板用于过滤雨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
本专利技术一种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全球性缺水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很多地区的缺水人们只能通过打水井的方式缓解,但那是因为地下水过度开采,水质急剧恶化,地下水也只能靠雨水、河水来补充,其水质无法满足日常使用,且净水很快下渗地下,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人们的用水问题。传统的做法一者为钢筋混凝土池,其施工周期长,对地形要求高,因地制宜性差,雨水过滤能力差,无法对雨水进行保险;二者使用塑料模块储水池,水质易变坏,稳定性能差,现在采用的渗透材料透水性不稳定,且透水性不好,严重影响雨水的入渗、储存,使用大量自然资源,开发或开采时易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雨水快速被排掉,浪费水资源,原有的收集系统能耗大,成本高,有污染,过滤能力低下,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其次路面承重能力过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其由雨水过滤系统和清水池系统组成,所述雨水过滤系统的底部与清水池系统的底部相连通,在其连通构成雨水过桥,所述清水池系统的底部设置有抽水储备空间,其中雨水过滤系统内和所述清水池系统内设置有透水球、透水板,所述透水球、透水板用于过滤雨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优选地,所述雨水过滤系统和所述清水池系统的外层为防水透气膜。所述透水球的尺寸范围为Φ50mm~Φ130mm,其填料包含粉煤灰、石英砂、多孔陶瓷,过滤精度为0.02cm~0.1cm;所述透水板的填料包含粉煤灰、石英砂、多孔陶瓷,过滤精度为0.05cm~0.1c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优选地,所述清水池系统由防水透气膜、透水球、透水板组成,抽水管与所述抽水储备空间相连通。所述清水池系统中的所述透水球的尺寸范围为Φ50mm~Φ130mm,其填料包含粉煤灰、石英砂、多孔陶瓷,过滤精度为0.02cm~0.1cm;所述清水池系统中的所述透水板的填料包含粉煤灰、石英砂、多孔陶瓷,过滤精度为0.05cm~0.1c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优选地,所述雨水过滤系统中,所述透水球与所述透水板的过滤精度设置的基本配合分层为:过滤精度为0.1cm的透水球~过滤精度为0.1cm的透水板~过滤精度为0.08cm的透水球~过滤精度为0.08cm的透水板~过滤精度为0.06cm的透水球~过滤精度为0.06m的透水板~过滤精度为0.05cm的透水球。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优选地,所述雨水过滤系统中,所述透水球与所述透水板的过滤精度设置的基本配合分层为:过滤精度为0.1cm的透水球~过滤精度为0.1cm的透水板~过滤精度为0.08cm的透水球~过滤精度为0.08cm的透水板~过滤精度为0.06cm的透水球~过滤精度为0.06cm的透水板~过滤精度为0.05cm的透水球~过滤精度为0.05cm的透水板~过滤精度为0.05cm的透水球。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优选地,所述雨水过滤系统中,从上至下,所述透水球的尺寸由小变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优选地,还包括净水系统,用于净化处理从所述清水池系统抽取的雨水,所述净水系统通过管道与泳池、喷泉、绿地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优选地,还包括溢水池,所述溢水池和所述清水池系统通过溢水管相连接,所述溢水池设置有多个储水槽,所述储水槽通过溢水管相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优选地,进一步包括:路边石透水装置、雨水收集传输管道、用于渗透、过滤、储存于一体的雨水透水球、用于过滤后雨水存储的净水池、用于过滤后雨水使用前的净水装置,及相配套的抽水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其所有组件均为工厂预制化生产,现场拼装。通过利用透水板,就能够增加受力面积,提高受力面积,增大路面受压能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将雨水过滤系统透水球部分进行部品改装,近似于三角形体;能够增加透水球维护通道充分利用透水球过滤作用,降低成本及施工难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增加了透水球维护通道,对于寿命临界的透水球可开展更换工作,方便快捷,易清洗。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不受路面压力作用影响,以路面的自然流水汇集为基础通过管道输送到过滤装置,开展净水储水作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眼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的雨水过滤系统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的清水池系统的示意图。符号说明雨水过滤系统2、防水透气膜22、透水球23、透水板24、透水球检修通道25、清水池系统3、防水透气膜32、透水球33和透水板34、抽水储备空间36、泥沙过滤装置50、溢水管道60、溢水池70、雨水输送管道80、净水系统90、路面透水层26、过滤找平层27、培土层28、雨水过桥100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由雨水过滤系统2和清水池系统3组成。其中雨水过滤系统2的底部与清水池系统3的底部相连通,在其连通处构成雨水过桥100,雨水过滤系统2内部设置有透水球23、透水板24,用于过滤雨水。如图1及图2所示,雨水过滤系统2的为上窄下宽的近似三角形体,在其与清水池系统3不连通的部分铺设有培土层28。本实施例中,从地面向下设立透水球检修通道25,用于定期维护雨水过滤系统2,对透水球23进行清洗、更换。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在雨水过滤系统2贴靠城市道路一侧的侧壁上部设置有与雨水输送管道80相连的接口,以便将雨水汇集到雨水过滤系统2中。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雨水过滤系统2与清水池系统3的底部相连通,在其连通部处形成雨水过桥100,雨水过桥100的上部为楔形或V型结构。楔形或V型结构的右侧为清水池系统3,左侧为雨水过滤系统2,楔形或V型结构由培土层28构成。清水池系统3和雨水过滤系统2用卡件进行固定连接。根据本实施例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去除了雨水过滤系统2与清水池系统3之间的输水管道,使得水通过的速率增加。如图所示,雨水过滤系统2的侧面及底部与整个坑洞壁接触的地方设置有防水透气膜22。防水透气膜22其主要材料为聚四氟乙烯,具有耐高温,抗老化,抗腐蚀的功能,静水压在2米以上,内部的PE高分子透气膜保证防水透气膜22具有高透气性。由于本实施例的雨水过滤系统2与整个坑洞壁接触的地方都设置有此防水透气膜22,就使得水从雨水过滤系统2的底部和四周向外渗出的量被降到最低,同时由于其透气性好,保证了雨水不变质发臭,起到保鲜作用。在本施例中,在雨水过滤系统2的内部设置有透水球23和透水板24。从上往下,按透水球23、透水板24这样的方式交替层叠设置,上层和底层皆为透水球23,且透水球23的尺寸由上至下逐渐加大。由于本实施例的雨水过滤系统2中采用透水球23和透水板24交替设置的结构,透水板24能够承受一定的垂直压强,防止透水球23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其由雨水过滤系统和清水池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过滤系统的底部与清水池系统的底部相连通,在其连通构成雨水过桥,所述清水池系统的底部设置有抽水储备空间,其中雨水过滤系统内和所述清水池系统内设置有透水球、透水板,所述透水球、透水板用于过滤雨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其由雨水过滤系统和清水池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过滤系统的底部与清水池系统的底部相连通,在其连通构成雨水过桥,所述清水池系统的底部设置有抽水储备空间,其中雨水过滤系统内和所述清水池系统内设置有透水球、透水板,所述透水球、透水板用于过滤雨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过滤系统和所述清水池系统的外层为防水透气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球的尺寸范围为Φ50mm~Φ130mm,其填料包含粉煤灰、石英砂、多孔陶瓷,过滤精度为0.02cm~0.1cm;所述透水板的填料包含粉煤灰、石英砂、多孔陶瓷,过滤精度为0.05cm~0.1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系统由防水透气膜、透水球、透水板组成,抽水管与所述抽水储备空间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系统中的所述透水球的尺寸范围为Φ50mm~Φ130mm,其填料包含粉煤灰、石英砂、多孔陶瓷,过滤精度为0.02cm~0.1cm;所述清水池系统中的所述透水板的填料包含粉煤灰、石英砂、多孔陶瓷,过滤精度为0.05cm~0.1c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卓舒原玉强
申请(专利权)人:卓达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