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成本高负载的小型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6013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8 0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成本高负载的小型继电器,包括动簧衔铁部分、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其中,动簧衔铁部分由动簧和衔铁构成,磁路部分包括轭铁、铁芯和线圈架,且轭铁、铁芯和线圈架相互配合装在一起;接触部分包括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所述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采用倒装方式安装在线圈架的装有铁芯极面的一端,以使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的静触点能够与动簧的动触点相配合,常开静簧、常闭静簧和动簧的引出脚分别朝向动静触点相分离的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接触部分安装结构的改进,以及对动簧衔铁部分与线圈架配合部分的改进,使得继电器能够达到小体积,大负载,低成本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成本高负载的小型继电器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低成本高负载的小型继电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一种继电器如图1、图2所示,这种结构的继电器通常包括动簧衔铁部分、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其中,动簧衔铁部分由动簧101和衔铁102构成,动簧101具有弯折部1011,动簧101弯折后其一边和衔铁102相固定后构成动簧衔铁部件,磁路部分包括轭铁103、铁芯104、线圈架105和漆包线106,线圈架105和缠绕在线圈架105上的漆包线106构成线圈,铁芯104的头部1041设有极面,铁芯104装在线圈架105的通孔处,铁芯104的尾端与轭铁103的一边铆接相固定,轭铁103的另一边与动簧101的另一边相固定,在这种结构中,轭铁103的另一边的端头作为刀口1031,动簧衔铁部件的衔铁102的尾端1021是配合在轭铁103的刀口1031处;接触部分包括设有常开静触点的常开静簧107和设有常闭静触点的常闭静簧108。现有技术的这种继电器是磁路部分在下,接触部分在上,由于接触部分和动簧的引脚都是在下面,这样,就会造成动簧,常闭静簧,常开静簧用料多,导电距离长,内阻大,使得产品在小的体积上,负载难以提高。虽然,也有部分继电器结构设计为倒装的结构,但其设计的静簧装配方式复杂,一般是固定在底板上,这样会导致关键尺寸分散,对产品零件的精度要求高,或侧插在线圈架,这样的线圈架模具结构复杂,尺寸稳定性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低成本高负载的小型继电器,通过对接触部分安装结构的改进,以及对动簧衔铁部分与线圈架配合部分的改进,使得继电器能够达到小体积,大负载,低成本的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成本高负载的小型继电器,包括动簧衔铁部分、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其中,动簧衔铁部分由动簧和衔铁构成,磁路部分包括轭铁、铁芯和线圈架,且轭铁、铁芯和线圈架相互配合装在一起;轭铁具有刀口,所述动簧衔铁部分与磁路部分相配合时,衔铁的尾端配合在轭铁的刀口处;接触部分包括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所述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采用倒装方式安装在线圈架的装有铁芯极面的一端,以使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的静触点能够与动簧的动触点相配合,常开静簧、常闭静簧和动簧的引出脚分别朝向动静触点相分离的方向。所述常开静簧的宽度的至少一边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线圈架设有用来适配常开静簧的一边或二边的第一凸部插入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为盲孔结构。所述常闭静簧的宽度的至少一边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线圈架设有用来适配常闭静簧的一边或二边的第二凸部插入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为盲孔结构。所述衔铁的一侧边设有向外凸出的凸台;在线圈架中,在对应于衔铁的凸台位置设有凹槽,所述衔铁的凸台适配在线圈架的该凹槽中,以利用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的配合,形成对动簧衔铁部件在前后两个方向的限位。在衔铁的头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台阶,在线圈架的对应位置分别是设有凸肩,通过线圈架的凸肩与衔铁的台阶的配合,可以形成对动簧衔铁部件在衔铁的尾端向衔铁的头部方向上的抗冲击。所述动簧的引出脚由动簧本体层叠后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将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用倒装方式安装在线圈架的装有铁芯极面的一端,同时将常开静簧、常闭静簧和动簧的引出脚分别朝向动静触点相分离的方向。本技术的这种结构形成了磁路部分在上,接触部分在下的特点,使常开静簧、常闭静簧的用料较少,导电距离短,产品内阻小,达到降低成本,同时满足产品大负载要求的目的。2、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在常开静簧的宽度的至少一边设有第一凸部,在常闭静簧的宽度的至少一边设有第二凸部,在线圈架设有用来适配常开静簧的一边或二边的第一凸部插入的第一插槽和设有用来适配常闭静簧的一边或二边的第二凸部插入的第二插槽,且第一插槽、第二插槽均为盲孔结构。本技术的这种结构能够减少装配过程塑料屑的污染,具有制作线圈架的模具简单,线圈架用料减少,静簧与线圈架装配容易,装配过程污染减少,进而降低成本等特点。3、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动簧的引出脚由动簧本体层叠后构成该结构能够提高载流,同时满足工艺可制造性。4、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在衔铁的一侧边设有向外凸出的凸台;在线圈架中,在对应于衔铁的凸台位置设有凹槽,所述衔铁的凸台适配在线圈架的该凹槽中,以利用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的配合,形成对动簧衔铁部件在前后两个方向的限位。本技术的这种结构能够充分利用较小空间,提高产品抗冲击性能。5、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在衔铁的头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台阶,在线圈架的对应位置分别是设有凸肩,通过线圈架的凸肩与衔铁的台阶的配合,可以形成对动簧衔铁部件在衔铁的尾端向衔铁的头部方向上的抗冲击。本技术的这种结构能够充分利用衔铁与线圈架的配合,提高产品抗冲击性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低成本高负载的小型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继电器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继电器的立体构造分解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本技术(倒装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5是实施例本技术(倒装状态)的立体构造分解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本技术的线圈架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本技术的线圈架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3至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种低成本高负载的小型继电器,包括动簧衔铁部分、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其中,动簧衔铁部分由动簧1和衔铁2构成,动簧1具有弯折部11,动簧1设置弯折部11是为了使动簧1具有弹性力,动簧1弯折后其一边和衔铁2固定而构成动簧衔铁部件;磁路部分包括轭铁3、铁芯4、线圈架5和漆包线6,漆包线6缠绕在线圈架5上,铁芯4的头部41设有极面,铁芯4装在线圈架5的通孔51处,铁芯4的尾端与轭铁3的一边铆接相固定,轭铁3的另一边与动簧1的另一边相固定,其中,轭铁3的另一边的端头作为刀口31,动簧衔铁部件的衔铁2的尾端21是配合在轭铁3的刀口31处,当线圈通电时,衔铁2围绕其尾端21转动而贴向铁芯4的极面,当线圈断电时,衔铁4在动簧1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接触部分包括常开静簧7和常闭静簧8,所述常开静簧7和常闭静簧8采用倒装方式安装在线圈架5的装有铁芯极面的一端,以使常开静簧7和常闭静簧8的静触点能够与动簧1的动触点相配合,常开静簧7的引出脚71、常闭静簧8的引出脚81和动簧1的引出脚12分别朝向动静触点相分离的方向。本实施例中,常开静簧7的宽度的两边分别设有第一凸部72,所述线圈架5设有用来适配常开静簧的两边的第一凸部72插入的第一插槽52,第一插槽52由两个相对的凹口结构形成,两个凹口分别适配两个第一凸部72。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槽52为盲孔结构。本实施例中,常闭静簧8的宽度的一边设有第二凸部82,所述线圈架5设有用来适配常闭静簧的第二凸部插入的第二插槽53,第二插槽53也由两个相对的凹口结构形成,一个凹口用来适配第二凸部82,另一个凹口用来适配宽度的另一边的引出脚81的其中一段。本实施例中,第二插槽53为盲孔结构。本实施例中,衔铁2的一侧边设有向外凸出的凸台22;在线圈架5中,在对应于衔铁的凸台22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成本高负载的小型继电器,包括动簧衔铁部分、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其中,动簧衔铁部分由动簧和衔铁构成,磁路部分包括轭铁、铁芯和线圈架,且轭铁、铁芯和线圈架相互配合装在一起;轭铁具有刀口,所述动簧衔铁部分与磁路部分相配合时,衔铁的尾端配合在轭铁的刀口处;接触部分包括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采用倒装方式安装在线圈架的装有铁芯极面的一端,以使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的静触点能够与动簧的动触点相配合,常开静簧、常闭静簧和动簧的引出脚分别朝向动静触点相分离的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成本高负载的小型继电器,包括动簧衔铁部分、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其中,动簧衔铁部分由动簧和衔铁构成,磁路部分包括轭铁、铁芯和线圈架,且轭铁、铁芯和线圈架相互配合装在一起;轭铁具有刀口,所述动簧衔铁部分与磁路部分相配合时,衔铁的尾端配合在轭铁的刀口处;接触部分包括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采用倒装方式安装在线圈架的装有铁芯极面的一端,以使常开静簧和常闭静簧的静触点能够与动簧的动触点相配合,常开静簧、常闭静簧和动簧的引出脚分别朝向动静触点相分离的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常开静簧的宽度的至少一边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线圈架设有用来适配常开静簧的一边或二边的第一凸部插入的第一插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为盲孔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政和利奥波德·马特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