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田放专利>正文

一种多功能生态型露天蓄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54276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8 0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生态型露天蓄水装置,包括屋面虹吸雨水系统、屋面集水、地下室防水回用系统和下渗雨水收集系统,所述屋面虹吸雨水系统通过管道与雨水弃流系统连接,且雨水弃流系统通过管道与杂物过滤器连接,所述地下室防水回用系统和下渗雨水收集系统均通过压力控制泵与杂物过滤器连接,所述屋面集水通过管道与杂物过滤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通过收集屋顶雨水和地下室雨水,不仅充分利用了雨水,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室的积水,减少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蓄水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通过泥沙过滤器和去碱消毒过滤装置过滤,不仅可以用于灌溉,还可以用于牲畜的饮用和人类的饮用,缓解了国家缺水的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生态型露天蓄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露天蓄水装置
,具体为一种多功能生态型露天蓄水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目前南方雨水比较充沛,北方雨水比较稀少,总体来看我国也是一个缺水国家,而目前的水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对于雨水来说我们只是任由其流入江河,不仅会增加城市的排水的压力,而且也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目前对于雨水的收集,我国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普通的蓄水只是用于灌溉,利用率不高,对于小型蓄水池技术上更是欠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生态型露天蓄水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蓄水池功能单一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生态型露天蓄水装置,包括屋面虹吸雨水系统、屋面集水、地下室防水回用系统和下渗雨水收集系统,所述屋面虹吸雨水系统通过管道与雨水弃流系统连接,且雨水弃流系统通过管道与杂物过滤器连接,所述地下室防水回用系统和下渗雨水收集系统均通过压力控制泵与杂物过滤器连接,所述屋面集水通过管道与杂物过滤器连接,且杂物过滤器通过管道与露天蓄水池连接,所述露天蓄水池的边缘侧设有弧形增压边,且露天蓄水池的内部设有两道隔墙,且两道隔墙的上侧均设有注水口,且注水口上分别设有过滤器一和过滤器二,所述隔墙上设有封水盖,且封水盖上设有抽水口。优选的,所述露天蓄水池上设有雨水控制器。优选的,所述隔墙的表面附有一层不锈钢。优选的,所述过滤器一为泥沙过滤器,过滤器二为去碱消毒过滤装置。优选的,所述露天蓄水池通过隔墙分为三个部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主要通过收集屋顶雨水和地下室雨水,不仅充分利用了雨水,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室的积水,减少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蓄水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通过泥沙过滤器和去碱消毒过滤装置过滤,不仅可以用于灌溉,还可以用于牲畜的饮用和人类的饮用,缓解了国家缺水的压力,该雨水收集系统,结构科学合理,简单实用,有很高的经济效益,隔墙的表面附有一层不锈钢可防止苔藓等生物的生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多功能生态型露天蓄水装置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多功能生态型露天蓄水装置的露天蓄水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屋面集水、2-杂物过滤器、3-露天蓄水池、4-下渗雨水收集系统、5-地下室防水回用系统、6-压力控制泵、7-雨水弃流系统、8-屋面虹吸雨水系统、9-弧形增压边、10-雨水控制器、11-注水口、12-过滤器一、13-抽水口、14-过滤器二、15-封水盖、16-隔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多功能生态型露天蓄水装置,包括屋面虹吸雨水系统8、屋面集水1、地下室防水回用系统5和下渗雨水收集系统4,屋面虹吸雨水系统8通过管道与雨水弃流系统7连接,且雨水弃流系统7通过管道与杂物过滤器2连接,地下室防水回用系统5和下渗雨水收集系统4均通过压力控制泵6与杂物过滤器2连接,屋面集水1通过管道与杂物过滤器2连接,且杂物过滤器2通过管道与露天蓄水池3连接,露天蓄水池3的边缘侧设有弧形增压边9,且露天蓄水池3的内部设有两道隔墙16,且两道隔墙16的上侧均设有注水口11,且注水口11上分别设有过滤器一12和过滤器二14,隔墙16上设有封水盖15,且封水盖15上设有抽水口13。露天蓄水池3上设有雨水控制器10,隔墙16的表面附有一层不锈钢,过滤器一12为泥沙过滤器,过滤器二14为去碱消毒过滤装置,露天蓄水池3通过隔墙16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使用方式:本技术工作中,通过屋面虹吸雨水系统8和屋面集水1将屋顶的雨水收集起来,通过压力控制泵6、地下室防水回用系统5和下渗雨水收集系统4可将地下室积水和下渗雨水抽取上来,减少了地下室积水情况,通过杂物过滤器2的简单过滤,送入露天蓄水池3内储存,隔墙16将露天蓄水池3分为三个部分,先通过第一部分进行简单沉淀,再通过注水口11和过滤器一12进行过滤,再通过过滤器二14进行过滤,就可以饮用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生态型露天蓄水装置,包括屋面虹吸雨水系统(8)、屋面集水(1)、地下室防水回用系统(5)和下渗雨水收集系统(4),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虹吸雨水系统(8)通过管道与雨水弃流系统(7)连接,且雨水弃流系统(7)通过管道与杂物过滤器(2)连接,所述地下室防水回用系统(5)和下渗雨水收集系统(4)均通过压力控制泵(6)与杂物过滤器(2)连接,所述屋面集水(1)通过管道与杂物过滤器(2)连接,且杂物过滤器(2)通过管道与露天蓄水池(3)连接,所述露天蓄水池(3)的边缘侧设有弧形增压边(9),且露天蓄水池(3)的内部设有两道隔墙(16),且两道隔墙(16)的上侧均设有注水口(11),且注水口(11)上分别设有过滤器一(12)和过滤器二(14),所述隔墙(16)上设有封水盖(15),且封水盖(15)上设有抽水口(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生态型露天蓄水装置,包括屋面虹吸雨水系统(8)、屋面集水(1)、地下室防水回用系统(5)和下渗雨水收集系统(4),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虹吸雨水系统(8)通过管道与雨水弃流系统(7)连接,且雨水弃流系统(7)通过管道与杂物过滤器(2)连接,所述地下室防水回用系统(5)和下渗雨水收集系统(4)均通过压力控制泵(6)与杂物过滤器(2)连接,所述屋面集水(1)通过管道与杂物过滤器(2)连接,且杂物过滤器(2)通过管道与露天蓄水池(3)连接,所述露天蓄水池(3)的边缘侧设有弧形增压边(9),且露天蓄水池(3)的内部设有两道隔墙(16),且两道隔墙(16)的上侧均设有注水口(11),且注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放
申请(专利权)人:田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