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光部件、透镜装置和光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1877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2 04:0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内置了防眩光部件的状态下能够对透镜系统进行旋转调整的光学装置。为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防眩光部件包括用于遮挡向透镜的周边部入射的光束的遮光面,和形成在遮光面上的供入射到透镜的光束通过的开口部,其中上述开口部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防眩光部件、透镜装置和光学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防眩光部件的透镜装置和光学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数码相机用镜头等光学系统和投影型装置等光学系统也开始具有较高的光学性能,并且要求光学系统的小型轻型化。因此,开始较多地使用大口径的透镜或透镜面的曲率半径较小的透镜。当使用这样的透镜时,在透镜的周边部,光线将以大角度入射。因此,对于由单层或多层层叠的电介质多层膜构成的防反射膜而言,由于入射角的范围变大,所以无法充分地抑制反射,导致产生鬼影(ghost)和眩光(flare)等有害光。为了减少透镜周边部产生的有害光,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配置防眩光件的光学系统。例如,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防眩光件,其使在与摄像范围对应的像高内成像的光束通过,并遮挡除此之外的光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8325267号说明书摘录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较多使用大口径的透镜或小曲率半径的透镜的光学系中,对于各透镜的偏心、倾斜的量也要求为更小的值。虽然期望各透镜的偏心、倾斜量在目标值以下,但根据透镜组整体的偏心、倾斜量的发生方向的不同,有时能获得良好的分辨率性能。例如,从摄像镜头与摄像元件的关系来看,在构成摄像镜头的各透镜的偏心、倾斜的方向为与摄像元件的矩形有效范围的长边平行的方向的情况下,分辨率性能的劣化增大,而在构成摄像镜头的各透镜的偏心、倾斜的方向为与摄像元件的矩形有效范围的短边平行的方向的情况下,分辨率性能的劣化减小。其原因是,即使是相同的偏心、倾斜量,由于长边方向的像高比短边方向大,因此偏心、倾斜的影响在长边方向上增大。在此,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将防眩光件的开口部形状形成为矩形状并配置在光学系统中,因此,当使已配置了防眩光件的状态下的透镜组旋转时,通过防眩光件的开口部后的光束入射到摄像元件上的位置将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入射到摄像元件的有效范围内。因此,存在无法通过转动透镜组来进行偏心、倾斜的调整的问题。此外,严格地说虽然可进行180度的旋转调整,但由于与摄像元件的有效范围的关系不发生变化,因此实质上不构成旋转调整。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对于配置了防眩光件的状态下的透镜组也能够进行旋转调整的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构成光学装置的透镜组的透镜的光束入射侧配置防眩光部件,该部件包括对去往上述透镜的周边部的光束的入射进行遮挡的遮光面,和形成在上述遮光面上,供入射到所述透镜的光束通过的旋转对称形状的开口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对于配置了防眩光件的状态下的透镜组也能够进行旋转调整的技术。上述之外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予以明确。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光件的结构图。图2是组装有图1的防眩光件的投影光学系统1的结构图。图3是表示YZ平面上的通过投影光学系统1的光束之光路的图。图4是表示防眩光件组装前的光束范围的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光件对光束的遮挡作用的图。图6是对组装有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光件的透镜组的旋转调整进行说明的图(XY截面图)。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光件的结构图。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光件的变形例的结构图。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防眩光件的结构图。图10是对组装有第三实施方式的防眩光件的透镜组的旋转调整进行说明的图(XY截面图)。图11是搭载了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光学系的投影仪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利用附图针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标注相同标记,对于已经描述的部分,省略其重复的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是作为旋转对称多边形之一例采用了六边形形状的防眩光部件的实施方式。首先,参考图1至图3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光件及安装了该部件的投影光学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光件100的结构图,图2是组装有图1的防眩光件100的投影光学系统1的结构图。图3是表示YZ平面上的通过投影光学系统1的光束之光路的图。如图1所示,防眩光部件100(以下简称为“防眩光件”)由圆形板状部件形成,包含遮挡有害光的遮光面101和设于其大致中央部的开口部102而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光件100中,使其开口部102的形状呈作为旋转对称形状之一例的六边形形状。图2所示的倾斜投影的投影光学系统1具有在YZ平面上倾斜投影的透镜结构,通过从缩小侧(光束入射侧)开始依次配置旋转对称的第一同轴透镜系统L1和第二同轴透镜L2、非旋转对称透镜L3、非旋转对称反射镜M4而构成放大光学系统的透镜装置。投影光学系统1构成为,在YZ平面内将第一同轴透镜系统L1和第二同轴透镜L2配置在同一光轴上,并将非旋转对称透镜L3和非旋转对称反射镜M4配置在比第一同轴透镜系统L1和第二同轴透镜L2的光轴A1靠Y轴方向的上方。因此,如图3所示,在YZ平面上,光束不是从整个第二同轴透镜系统L2通过,而是通过大致上半部分的部位。如图3所示,第一同轴透镜系统L1和第二同轴透镜L2具有共同的光轴A1,该光轴A1不同于将物中心和虚拟像平面S的中心连接的直线A2。此外,图3中如果表示出一直到达实际像平面(未图示)的光路图,则透镜会变得过小,因此对于在非旋转对称反射镜M4上反射的光,仅表示从反射到虚拟像平面S这一部分。根据图3可明确得知,光轴A1不同于将物中心和实际像平面(未图示)的中心连接的直线。在旋转对称的第一同轴透镜系统L1中进行沿光轴方向移动调整的法兰距调整。法兰距调整是制造过程的透镜组装阶段中的镜后焦距调整,虽然有更换组装隔圈(spacer)的方法,但从作业的便利性角度考虑,一般地在保持第一同轴透镜系统L1的镜筒的内侧镜筒与容纳该内侧镜筒的外侧镜筒之间设置螺旋形(helicoid)的螺纹,来使第一同轴透镜系统L1沿光轴方向移动。因此,在该法兰距调整中,第一同轴透镜系统L1绕光轴A1旋转。另一方面,第二同轴透镜系统L2在螺旋调整中不动,不绕光轴A1旋转。此外,非旋转对称透镜系统L3通过将各透镜沿光轴方向移动来实现对焦作用。非旋转对称反射镜M4在非旋转对称透镜系统L3实现对焦作用时不动。该非旋转对称透镜L3和非旋转对称反射镜M4主要对倾斜投影中产生的梯形失真进行补偿。该第二同轴透镜系统L2中的透镜L24和L25之间配置了防眩光件100(参考图2)。将防眩光件100配置在投影光学系统1中的理由如下。从各自不同的物点的位置出射的光束在光学系统中重合,并随着接近像平面侧而分离,会聚在像平面侧的各自对应的位置上。如果在此将防眩光件配置在像平面跟前,由于仅像的周边部的光束被遮挡,因此不同像高下的周边光量比在最大像高处急剧减小。即使周边部的亮度相对于像平面的中央部的亮度满足目标值,如果周边部的光量急剧劣化,则周边部的暗部将突出,成像质量变差。因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构成第二同轴透镜L2的透镜L25的缩小侧(光束入射侧)配置防眩光件100,防止周边光量比的急剧劣化。以下针对防眩光件100的作用,利用图4和图5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未使用防眩光件100时,到达像平面的矩形区域的17个像点位置的光束在透镜L25的入射面上的各光束范围的图。在该光束中,对于与图中像平面的像点51、5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防眩光部件、透镜装置和光学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眩光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遮挡向透镜的周边部入射的光束的遮光面;和形成在所述遮光面上的开口部,其中入射到所述透镜的光束通过所述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防眩光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遮挡向透镜的周边部入射的光束的遮光面;和形成在所述遮光面上的开口部,其中入射到所述透镜的光束通过所述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形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形状为存在多个旋转对称角的形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光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形状为点对称的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形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光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形状为六边形形状。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光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形状为正八边形形状。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光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多边形形状形成为,包括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中心至形成所述多边形形状的各边的距离具有相对大的值的边和所述距离呈现出相对小的值的边,并且,所述距离相对大的边与所述距离相对小的边交替邻接地配置。7.一种放大光学系统的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侧镜筒;在所述外侧镜筒内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津雅彦加藤修二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