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拉伸聚烯烃膜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90465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双向拉伸聚烯烃膜,(a)含有至少有一个平坦面的无机微粒,(b)在相当于每平方毫米膜外表面上,存在至少20个源于该无机微粒的0.3μm以上高度的突起,和(c)至少50%的上述突起由具有至少一个平坦面的突起形成,而且这种突起的至少一个该平坦面与膜表面成20度以下的角度,具有以上述外表面为外表面层表面的双向拉伸聚烯烃层叠膜及其制造方法。这种膜卷偏量极小,而且透明性、抗粘连性、抗擦伤性和抗脱落性优良。(*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更详细地讲,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产时不产生卷偏(卷きずれ)等现象,具有最佳光滑性,而且透明性、抗粘连性和抗擦伤性良好,同时膜加工时产生的防粘连剂的抗脱落性也良好的聚烯烃膜及其制造方法。双向拉伸聚烯烃膜是兼有优良机械性能、高光泽和透明性的一种膜,其制品以卷状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将经模具被挤出成的聚烯烃膜,直接卷成或者拉伸后用卷取机缠绕成卷状后作为成品。然而,被缠绕成上述卷状的双向拉伸聚烯烃膜,在缠绕的膜层之间会产生叫作“互相粘连”的所谓粘连现象,为了杜绝这种情况,人们做了各种改进。在特开昭56-3085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改进防膜粘连性的方法,此方法使用含防粘连剂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作为表层,将其与聚丙烯树脂制成多层片材,经共挤出成形和拉伸,得到多层复合拉伸膜。而且,在特开昭58-4243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通过混合二氧化硅微粉作为防粘连剂来改善光滑性和膜防粘连性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膜成卷时产生膜卷偏现象和竹笋状现象出现,在特开平3-92322号公报中提出一种双向拉伸聚烯烃膜,即以无机微粒(高岭土)为防滑助剂,将其加在共挤出膜表面层上。然而,上述抗粘连性对策和防止卷偏的对策,要求具有相反性能。也就是说,若要提高抗粘连性,则最好使导致膜表面突起的无机微粒能赋予膜以光滑性;另一方面,若要防止卷偏现象发生,则使膜表面突起的无机微粒最好能够给予膜以高摩擦系数。因此,为了防止卷偏现象发生而使用防粘连剂的情况下,若使用使膜的摩擦系数增大的无机微粒,例如使用高岭土,则得到膜的抗粘连性降低。而且,使用这种高岭土的情况下,若为提高抗粘连性而增大添加量,则会使膜的透明性显著降低。同时具有抗粘连性和防止卷偏效果的无机微粒,例如使用无定形二氧化硅微粒时,在膜表面上突起的二氧化硅容易将膜擦伤,或者产生所谓的擦伤,或者防粘连剂白色粉末脱落附着在印刷机导辊表面上和制袋机膜折叠部分上(三角板),降低所谓“抗脱落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偏量极小,而且透明性、抗粘连性、抗擦伤性和抗脱落性均优良的聚烯烃膜以及聚烯烃膜的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双向拉伸聚烯烃膜,通过添加具有至少一个平坦面的无机微粒,除了上述特性之外,还能使膜的孔隙率降低并具有优良透明性。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经以下说明将会变得更清楚。按照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和优点,首先是由具有以下特征的双向拉伸聚烯烃膜而达成的(a)含有至少有一个平坦面的无机微粒,(b)在每平方毫米膜外表面上,存在至少20个源于该无机微粒的0.3μm以上高度的突起,(c)至少50%的上述突起由具有至少一个平坦面的突起形成,而且这种突起的至少一个该平坦面与膜表面成20度以下的角度。本专利技术的这种双向拉伸聚烯烃膜,既可以是单层膜,也可以是层叠膜;在层叠膜的情况下,以具有含上述无机微粒的膜外表面的层作为所说的表面层。而且,按照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和优点,其次是由具有以下特征的双向拉伸聚烯烃膜的制造方法而达成的对具有含有至少有一个平坦面无机微粒的聚烯烃树脂制成的外表面层的未拉伸聚烯烃片材,双向拉伸到面积拉伸倍数10倍以上和50倍以下。附附图说明图1是含无机微粒双向拉伸聚烯烃膜表面上突起的示意图。附图2是实施例1得到的聚丙烯类树脂的TREF溶出曲线。附图3是实施例1得到的聚丙烯类树脂的TREF积分曲线。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无机微粒至少有一个平坦面。这样的无机微粒,特别优选使用由多平面构成的多面体。例如,可以举出三角锥体、立方体或长方体等直方体、七面体、八面体等。优选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以下简记作SEM)观察微粒时,在微粒顶点存在6~8个角部分形状的,其中存在8个角部分的几乎是长方体,其中包括立方体,由于相对于后述的膜表面容易在上述范围内形成20度以下突起面,所以是适用的。上述无机微粒,顶点的角部分稍呈圆形的情况下,因锋利边缘部分极少,所以抗擦伤性良好。而且,对无机微粒的材料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碳酸钙、碳酸钠、碳酸钾等金属的碳酸盐,以及沸石、滑石粉、二氧化硅、磷酸钙等,特别优选碳酸钙。可以用公知方法得到这些材料的无机微粒。用特开平5-117442和特开平7-196316号公报中记载的公知制法得到的立方体状碳酸钙等金属碳酸盐,是特别适用的。在这些公报中虽然公开了使用立方体状碳酸钙作为聚丙烯膜的防粘连剂,但是在其用途的具体说明中,根本没有提及本专利技术目的提到的防止卷偏,而且也没有说明为达到此目的应当使该无机微粒突起在膜表面上的存在量。本专利技术通过按照后述方式使用无机微粒,在该无机微粒平面的作用下,可以得到抗粘连性和防止卷偏效果均优良的、透明性良好的双向拉伸聚烯烃膜。而且,这种双向拉伸聚烯烃膜的特征是,因配入微粒的作用,擦伤现象和膜加工时白色粉末脱落现象极少发生。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对上述无机微粒表面进行硅烷偶合剂、硅油、氨基甲基处理、用有机羧酸和有机羧酸金属盐进行化学和物理处理,即实施所谓表面处理。其理由是制造膜时剥离孔难于发生,并使得到的聚烯烃拉伸膜具有良好外观。本专利技术中,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具有长径和短径的微粒时指平均长径)以0.1~4μm为宜。当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小于0.1μm时,膜的抗粘连性低,而大于4μm时膜的防止卷偏性、抗擦伤性和抗脱落性均差。上述平均粒径处于0.5~3μm是特别合适的,而且最好是具有特开平5-11744号公报中公开的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的。本专利技术的双向拉伸聚烯烃膜,优选在每平方毫米上存在20个以上高度0.3μm以上突起,更优选存在30~100个突起。这样能够发挥良好的抗粘连性。膜表面上的突起,有从膜表面上露出无机微粒面的,以及被树脂模覆盖的状态下从该膜表面突出的两种情况。也就是说,覆盖上述突出无机微粒的树脂薄膜一般极薄,能直接反映突起面的形状。因此,这些无机微粒所具有的抗粘连性与突起面上是否具有树脂薄膜无关,能够同样发挥其效果。其中,所谓突起的平坦面,最好是能够反映无机微粒平坦面的。在本专利技术中,具有高度0.3μm以上突起的无机微粒数目(以下简记作突起数)可以按以下方法从在处于线上方的膜表面突起状态记录图(附图1)得到用激光显微镜对准双向拉伸聚烯烃膜的任意一处,以表面模式沿着Z轴方向扫描样品膜,使突起处于分析线上方。接着,计数记录图上距离表面突起高度超过0.3μm以上的突起数。以这样方式就50个测定点进行上述测定,以和该面积相当的平均数作为突起数。使上述突起数处于上述范围所需的无机微粒含量,虽然因双向拉伸聚烯烃膜中存在无机微粒层的厚度、拉伸条件和颗粒大小等不同而稍有不同,但是一般应当将其调整到0.01~0.5重量%范围内。对于本专利技术的双向拉伸聚烯烃膜而言,在上述突起数之中,具有与膜表面倾斜20度以下平坦面的突起数比例,应当大于50%,优选大于60%,更优选大于70%,这是为防止因膜间滑动造成擦伤所需的。所谓突起的平坦面,是指构成突起上表面的比较平坦的面。此平坦面与膜表面之间所成的角度(θ),如上述附图1中示意图所示,可以利用测定平坦面与构成膜表面的假想基准面间夹角求出。平坦面与膜表面间夹角的确定方法如下。与膜表面上突起的中心部分横切,沿膜纵轴方向和横轴方向,按照上述方法摄取两张激光显微照片,求出这两张照片上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拉伸聚烯烃膜,其特征在于: (a)含有至少有一个平坦面的无机微粒, (b)在每平方毫米膜外表面上,存在至少20个源于该无机微粒的0.3μm以上高度的突起, (c)至少50%的上述突起由具有至少一个平坦面的突起形成,而且这种突起的至少一个该平坦面与膜表面成20度以下的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田直纪青木明良
申请(专利权)人:德山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