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纱的固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88898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8 16: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针织纱的固定方法,能够高效地将针织纱固定于基础线圈列。使用针织纱(Y9),对于作为基础线圈列(10)的一部分且在编织宽度方向相邻的一对特定线圈(1、2)连续编织一对系留线圈(3、4),并且在位于特定线圈(1、2)的附近的空针形成增圈(5)(工序I)。使两系留线圈(3、4)重叠而形成重叠线圈(7),并且使所述增圈(5)向填补在形成重叠线圈(7)的过程中在基础线圈列(10)形成的孔的位置移圈(工序II)。编织包含与重叠线圈(7)和所述增圈(5)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固定线圈(8、9)的新的基础线圈列(11)(工序III)。

Fixing method of knitting yarn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fixing method for knitting yarn, which can efficiently fix knitting yarn on base coil column. The use of knitting yarn (Y9), as a basis for the column coil (10) and in part to a particular coil knitting width direction adjacent (1, 2) on a continuous woven tethered coil (3, 4), and in particular the coil (1, 2) empty needle near the circle formed by (5) (step I). An overlap coil (7) is formed by overlapping the two captive coils (3, 4), and the loop (5) is shifted to fill the position of the holes formed in the base coil column (10)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overlapping coil (7) (procedure II). Contains weaving and overlapping coil (7) and the ring (5) fixed connection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coil (8, 9) the new basis of coil array (11) (step II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织纱的固定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织纱的固定方法,其在使用横机编织针织物时将针织纱固定在钩挂于针床的基础线圈列。
技术介绍
在具有横格花纹等的针织物中,在针织物的编织中途进行针织纱的切换。在该针织纱切换的部分,有向由切换前的针织纱编织成的针织物部导入切换后的针织纱的入纱(糸入れ)部、及从由切换前的针织纱编织成的针织物部的终端引出该针织纱的出纱(糸出し)部,需要在这些入纱部及出纱部避免针织纱脱散。本申请人提出过使横机进行该防脱散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固定方法中,首先,使给纱口从基础线圈列钩挂于针床的状态开始移动,对钩挂于针床的基础线圈列的特定线圈进行挑半目(割増やし,分针移圈)而形成第一新线圈。并且,对于第一新线圈形成第二新线圈,使第一新线圈的两沉降弧相对于上述特定线圈的一方的沉降弧交叉,由此将针织纱缠绕于特定线圈而固定。【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35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文献1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中,必须多次进行给纱口的回踢(蹴り返し),在该回踢的间歇也必须多次进行线圈的移圈。因此,在一个针织物存在多个针织纱的固定部位的情况下,完成针织物之前的时间较长。近年来,伴随着消费者的需求的多样化而要求迅速的针织物的供给,因此要求开发能够高效地将针织纱固定于基础线圈列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能够高效地将针织纱固定于基础线圈列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是使用具备前后相对的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的横机,从基础线圈列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状态开始向针床供给针织纱,将所述针织纱固定于所述基础线圈列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包括以下的工序。[工序I]…使用所述针织纱,对于作为所述基础线圈列的一部分且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特定线圈连续编织一对系留线圈(留め編目),并且在位于所述特定线圈的附近的空针形成增圈。[工序II]…使两固定线圈重叠而形成重叠线圈,并且使所述增圈向填补在形成所述重叠线圈的过程中在所述基础线圈列形成的孔的位置移圈。[工序III]…编织包含与所述重叠线圈和所述增圈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固定线圈的新的基础线圈列。在此处,上述增圈用于填补在形成重叠线圈的过程中在基础线圈列形成的孔,因此不会在从特定线圈过于离开的位置形成。增圈的形成位置优选避免在编织宽度方向上从特定线圈离开3个线圈以上,考虑针织纱的粗细、横机的种类、针织物的形成状态等而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宜决定即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所述一对系留线圈中,一方为背面线圈,另一方为正面线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所述增圈通过对所述一对特定线圈中的任一个进行挑半目而形成。在此处,挑半目是指使钩挂于织针X的线圈P向与织针X相对的织针Y移圈,并且在织针X形成被从线圈P引出的新线圈Q的编织动作(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2604653号公报等)。该情况下,移圈到织针Y的线圈P成为增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在所述基础线圈列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不同的多个固定部位将所述针织纱固定。该情况下,对于所述固定部位的全部,在同一个编织阶段进行所述工序I包括的全部的编织动作,并且对于所述固定部位的全部,在同一个编织阶段分别进行所述工序II包括的各编织动作。所述工序I的编织动作是所述一对固定线圈的编织和所述增圈的编织。另外,所述工序II的编织动作是用于形成所述重叠线圈的移圈、和所述增圈的移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对构成所述基础线圈列的基础针织纱、或所述针织纱中的任一个使用收缩纱。作为收缩纱,可举出热收缩纱、弹性纱等。【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中,仅通过编织一对系留线圈,使两固定线圈重叠,在该重叠线圈编织新的线圈,就能够将针织纱牢固地固定于基础线圈列,与现有技术相比编织效率优异。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中,在针织纱的固定时能够利用增圈填补由于形成重叠线圈而形成的孔,能够抑制在针织物开出孔的情况。通过编织正面线圈的系留线圈和背面线圈的系留线圈,与两系留线圈仅为正面线圈或仅为背面线圈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连接两系留线圈的连接纱的长度较长,能够抑制在工序II中使系留线圈移圈而形成重叠线圈时的断纱。另外,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图2所示,在两系留线圈变形而针织纱缠绕于基础线圈列的过程中,如果连接两系留线圈的连接纱较长,则两系留线圈容易变形,针织纱容易缠绕于基础线圈列。通过在增圈的形成中使用挑半目,与系留线圈的编织同时地形成增圈,因此能够提高针织物的编织效率。在一个基础线圈列存在多个针织纱的固定部位的情况下,在现有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中,必须先处理一个固定部位再依次进行其他的固定部位的处理。相对于此,在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物的固定方法中,能够一次性进行全部的固定部位的处理。因此,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与现有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相比,能够显著高效地将针织纱固定于基础线圈列。通过使基础针织纱或固定于基础线圈列的针织纱为收缩纱,能够编织迄今为止还没有的立体针织物。例如,如果利用收缩纱构成基础线圈列,则如图4(A)所示,能够编织具有成为绒毛状的针织纱的针织物。如果在进行嵌花编织时利用收缩纱构成嵌花线材,则如图4(B)所示,能够编织成为绉纹状的立体针织物。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的编织工序图。图2使表示通过实施方式1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而固定的针织纱的状态的线圈图。图3中,(A)是表示由嵌花线材形成花纹后的针织物的照片的图,(B)是表示形成起毛状的嵌花线材后的针织物的照片的图。图4中,(A)是表示形成绒毛状的嵌花线材后的针织物的照片的图,(B)是表示成为绉纹状的立体针织物的照片的图。【标号说明】FD下部前针床FU上部前针床BD下部后针床BU上部后针床10、11基础线圈列1、2特定线圈3、4固定线圈5增圈7重叠线圈8、9固定线圈80、90给纱口Y8基础针织纱Y9嵌花线材(针织纱)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作为在针织物形成花纹的手段之一,已知如下的嵌花编织:将构成针织物的基础线圈列的线圈分配到前后的针床,向该分配后的线圈之间插通与构成基础线圈列的基础针织纱不同的针织纱(嵌花线材)(例如日本特开2007-277738号公报)。嵌花编织中,嵌花线材由向基础线圈列的表面露出的露出部来形成花纹。但是,在针织套衫等筒状针织物中,难以通过嵌花编织来形成花纹。这是因为,嵌花线材仅向基础线圈列的线圈之间插通,因此,若嵌花线材的某一处在一个部位断开,则担心嵌花线材连锁性地从基础线圈列脱离。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可以将上述露出部的两端单独地固定于基础线圈列,但通过现有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进行多个露出部的固定需要巨大的时间。因此,通过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来进行嵌花线材的露出部的固定,由此能实现该露出部的固定的高效化。以下,基于图1的编织工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纱的固定方法的一例。本实施方式中,使用4针床横机,其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下部前针床(以下记为FD)和下部后针床(以下记为BD)、及设于这些FD和BD的上方且以与下部的针床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针织纱的固定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织纱的固定方法,使用具备前后相对的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的横机,从基础线圈列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状态开始向针床供给针织纱,将所述针织纱固定于所述基础线圈列,包括:工序I,使用所述针织纱,对于作为所述基础线圈列的一部分且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特定线圈连续编织一对系留线圈,并且在位于所述特定线圈的附近的空针形成增圈;工序II,使两固定线圈重叠而形成重叠线圈,并且使所述增圈向填补在形成所述重叠线圈的过程中在所述基础线圈列形成的孔的位置移圈;及工序III,编织包含与所述重叠线圈和所述增圈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固定线圈的新的基础线圈列。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09 JP 2015-1779641.一种针织纱的固定方法,使用具备前后相对的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的横机,从基础线圈列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状态开始向针床供给针织纱,将所述针织纱固定于所述基础线圈列,包括:工序I,使用所述针织纱,对于作为所述基础线圈列的一部分且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特定线圈连续编织一对系留线圈,并且在位于所述特定线圈的附近的空针形成增圈;工序II,使两固定线圈重叠而形成重叠线圈,并且使所述增圈向填补在形成所述重叠线圈的过程中在所述基础线圈列形成的孔的位置移圈;及工序III,编织包含与所述重叠线圈和所述增圈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固定线圈的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道和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