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藻类增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6828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5 1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藻类增殖结构,旨在提供一种不仅对海区海水透明度要求不高,而且可以有效解藻礁随海面波浪浮动而损坏藻礁上生长的海藻以及台风等恶劣天气时,整个藻礁会被破坏掉的问题的藻类增殖结构。它包括配重锚,配重锚下沉至海底;悬浮在水中的藻礁本体,藻礁本体包括藻礁架体、设置在藻礁架体上的浮力装置及竖直导套,藻礁本体通过连接绳与配重锚相连接;位于藻礁本体正下方的支撑浮架,支撑浮架通过连接绳与配重锚相连接;漂浮在水面上并位于藻礁本体正上方的触发浮架,触发浮架上设有与竖直导套配合的竖直导杆;以及沉降触发装置。

Algal multiplication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lgae proliferation structure,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a requirement for sea water transparency, and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ea waves with floating algal reefs damaged algal reef on the growth of algae, typhoon and other inclement weather, the algal growth structure of the algal reef destroy problems. It includes weight anchor, anchor weight sink to the seabed; suspended in the water body of the algal reef, algal reef body comprises a frame body, is arranged in the algal reef algal reef shelf and vertical buoyancy device on the body of the guide sleeve, algal reef body through a connecting rope and a counterweight bolt connected; is located just below the algal reef body support floating frame, supporting floating frame through a connecting rope and a weight anchor connected; floating float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 and the trigger rack is located just above the algal reef body, triggering the floating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vertical guide sleeve with the vertical guide bar; and the settlement of the trigger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藻类增殖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藻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藻类增殖结构。
技术介绍
受近岸海洋环境变化影响,海水透明度降低,近岸岩礁附着基上沉积物增多,海藻的栖息地被能够适宜环境变化的大量低矮珊瑚藻类所覆盖,以及近岸岩礁基质坡度大等因素影响,导致适宜海藻栖息的空间逐渐缩小。目前的人工海藻礁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沉底式藻礁,这类藻礁对海区海水透明度的要求非常高,否则海藻难以获得适宜的光照条件;而且容易被沉积物覆盖;其二,浮式藻礁(通过浮球漂浮在海面上,将藻礁悬挂在海水中),这类浮式藻礁随海面波浪浮动受海面波浪影响极大,容易因海面波浪浮动而损坏藻礁上生长的海藻;由其是风浪较大(例如台风等恶劣天气)时,整个藻礁都会被破坏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仅对海区海水透明度要求不高,而且可以有效解藻礁随海面波浪浮动而损坏藻礁上生长的海藻以及台风等恶劣天气时,整个藻礁会被破坏掉的问题的藻类增殖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藻类增殖结构,包括:配重锚,配重锚下沉至海底;悬浮在水中的藻礁本体,藻礁本体包括藻礁架体、设置在藻礁架体上的浮力装置及竖直导套,藻礁本体通过连接绳与配重锚相连接;位于藻礁本体正下方的支撑浮架,支撑浮架通过连接绳与配重锚相连接;漂浮在水面上并位于藻礁本体正上方的触发浮架,触发浮架上设有与竖直导套配合的竖直导杆;以及沉降触发装置;所述浮力装置包括竖直浮筒、滑动设置在竖直浮筒内的浮筒活塞及连接竖直浮筒内顶面与浮筒活塞的复位拉簧,所述竖直浮筒的外底面设有浮筒下通孔,竖直浮筒的外顶面设有浮筒相连接口;所述沉降触发装置包括设置在藻礁架体上的竖直缸体、设置在竖直缸体内的上活塞与下活塞、连接上活塞与下活塞的连接杆、位于竖直缸体内顶面与上活塞之间的复位压簧、设置在下活塞上的竖直触发杆及设置在竖直导杆上的触发平板,所述竖直缸体的上端面设有缸体上通孔,竖直缸体的下端面设有缸体下通孔,竖直缸体的外侧面上设有缸体连接口,缸体连接口与浮筒相连接口通过连接管密封连接,所述竖直触发杆的下端往下穿过缸体下通孔,所述触发平板位于竖直触发杆的正下方,当下活塞抵靠在竖直缸体下端面上时:缸体连接口位于上活塞与下活塞之间,竖直触发杆的下端位于竖直缸体的下方。本方案的藻类增殖结构不仅对海区海水透明度要求不高,而且可以有效解藻礁随海面波浪浮动而损坏藻礁上生长的海藻以及台风等恶劣天气时,整个藻礁会被破坏掉的问题,作为优选,支撑浮架的浮力大于支撑浮架与藻礁本体的重力之和。作为优选,竖直浮筒的外顶面还设有充气接口,充气接口上设有密封端盖。作为优选,竖直导套为两个,所述竖直导杆为两根,且竖直导杆与竖直导套一一对应,竖直缸体位于两竖直导套之间,所述触发平板连接两根竖直导杆的下端。作为优选,支撑浮架包括支撑架体及设置在支撑架体上的浮力块。作为优选,触发浮架包括触发架体及设置在触发架体上的浮力块。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不仅对海区海水透明度要求不高,而且可以有效解藻礁随海面波浪浮动而损坏藻礁上生长的海藻以及台风等恶劣天气时,整个藻礁会被破坏掉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藻类增殖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藻礁本体1,竖直导套1.1;浮力装置2,竖直浮筒2.1,复位拉簧2.2,浮筒活塞2.3,浮筒下通孔2.4,充气接口2.5,浮筒相连接口2.6;支撑浮架3;配重锚4;触发浮架5,竖直导杆5.1;沉降触发装置6,触发平板6.0,竖直缸体6.1,复位压簧6.2,缸体上通孔6.3,上活塞6.4,连接杆6.5,下活塞6.6,缸体下通孔6.7,竖直触发杆6.8,缸体连接口6.9,连接管6.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藻类增殖结构,包括:配重锚4,配重锚下沉至海底;悬浮在水中的藻礁本体1;位于藻礁本体正下方的支撑浮架3;漂浮在水面上并位于藻礁本体正上方的触发浮架5;以及沉降触发装置6。藻礁本体通过连接绳与配重锚相连接。支撑浮架通过连接绳与配重锚相连接。如图1、图2、图3所示,藻礁本体包括藻礁架体、若干设置在藻礁架体上的浮力装置2及竖直导套1.1。藻礁架体上设有若干海藻附着基。海藻附着基上移植有海藻。竖直导套为两个。浮力装置包括竖直浮筒2.1、滑动设置在竖直浮筒内的浮筒活塞2.3及连接竖直浮筒内顶面与浮筒活塞的复位拉簧2.2。复位拉簧位于浮筒活塞上方的竖直浮筒内,复位拉簧的上端与竖直浮筒的内顶面相连接,复位拉簧的下端与浮筒活塞相连接。竖直浮筒的外底面设有与竖直浮筒的内腔相连通的浮筒下通孔2.4。竖直浮筒的外顶面设有与竖直浮筒的内腔相连通的浮筒相连接口2.6。竖直浮筒的外顶面还设有与竖直浮筒的内腔相连通的充气接口2.5,充气接口上设有密封端盖。竖直浮筒为藻礁本体提供浮力。当浮筒活塞抵靠在竖直浮筒的底面上时,藻礁本体的浮力大于藻礁本体的重力。如图1、图3所示,触发浮架包括触发架体及设置在触发架体上的浮力块。触发浮架的浮力大于触发浮架的重力。触发浮架上设有与竖直导套配合的竖直导杆5.1。竖直导杆为两根,且竖直导杆与竖直导套一一对应。竖直导杆穿过对应的竖直导套。支撑浮架包括支撑架体及设置在支撑架体上的浮力块。支撑浮架的浮力大于支撑浮架与藻礁本体的重力之和。如图1、图3所示,沉降触发装置包括设置在藻礁架体上的竖直缸体6.1、设置在竖直缸体内的上活塞6.4与下活塞6.6、连接上活塞与下活塞的连接杆6.5、位于竖直缸体内顶面与上活塞之间的复位压簧6.2、设置在下活塞上的竖直触发杆6.8及设置在竖直导杆上的触发平板6.0。竖直缸体位于两竖直导套之间。竖直缸体的上端面设有与竖直缸体内腔相连通的缸体上通孔6.3,竖直缸体的下端面设有与竖直缸体内腔相连通的缸体下通孔6.7。竖直缸体的外侧面上设有与竖直缸体内腔相连通的缸体连接口6.9。缸体连接口与浮筒相连接口通过连接管6.10密封连接。竖直触发杆的下端往下穿过缸体下通孔。触发平板位于竖直触发杆的正下方,触发平板连接两根竖直导杆的下端。当下活塞抵靠在竖直缸体下端面上时:缸体连接口位于上活塞与下活塞之间,竖直触发杆的下端位于竖直缸体的下方,且竖直触发杆的下端与触发平板之间的间距为3米。当竖直触发杆的下端与竖直缸体的下端面齐平时,缸体连接口位于下活塞的下方。本实施例的藻类增殖结构的具体使用如下:藻礁本体悬浮在水中(竖直浮筒内充满空气,浮筒活塞抵靠在竖直浮筒的底面上)。藻礁本体与海面保持设定距离,例如3-6米。支撑浮架位于藻礁本体正下方,支撑浮架与藻礁本体保持设定距离,例如10米。由于藻礁本体靠近海面,并且海面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连接绳来调节,因而藻礁本体上的海藻可以获得适宜的光照条件,对海区海水透明度要求不高。同时,由于藻礁本体通过连接绳与配重锚悬浮在水面下方,因而可以有效解因藻礁随海面波浪而上下浮动,导致损坏藻礁上生长的海藻的问题。另一方面,触发浮架随海面的波浪而上下浮动,触发浮架通过竖直导杆带动触发平板一同上下移动。在平静的海面(海浪较小)的情况下,触发平板上下移动幅度较小,触发平板不会与竖直触发杆接触,藻礁本体保持悬浮状态。而当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海面波浪较大时,触发浮架通过竖直导杆带动触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藻类增殖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藻类增殖结构,其特征是,包括:配重锚,配重锚下沉至海底;悬浮在水中的藻礁本体,藻礁本体包括藻礁架体、设置在藻礁架体上浮力装置及竖直导套,藻礁本体通过连接绳与配重锚相连接;位于藻礁本体正下方的支撑浮架,支撑浮架通过连接绳与配重锚相连接;漂浮在水面上并位于藻礁本体正上方的触发浮架,触发浮架上设有与竖直导套配合的竖直导杆;以及沉降触发装置;所述浮力装置包括竖直浮筒、滑动设置在竖直浮筒内的浮筒活塞及连接竖直浮筒内顶面与浮筒活塞的复位拉簧,所述竖直浮筒的外底面设有浮筒下通孔,竖直浮筒的外顶面设有浮筒相连接口;所述沉降触发装置包括设置在藻礁架体上的竖直缸体、设置在竖直缸体内的上活塞与下活塞、连接上活塞与下活塞的连接杆、位于竖直缸体内顶面与上活塞之间的复位压簧、设置在下活塞上的竖直触发杆及设置在竖直导杆上的触发平板,所述竖直缸体的上端面设有缸体上通孔,竖直缸体的下端面设有缸体下通孔,竖直缸体的外侧面上设有缸体连接口,缸体连接口与浮筒相连接口通过连接管密封连接,所述竖直触发杆的下端往下穿过缸体下通孔,所述触发平板位于竖直触发杆的正下方,当下活塞抵靠在竖直缸体下端面上时:缸体连接口位于上活塞与下活塞之间,竖直触发杆的下端位于竖直缸体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藻类增殖结构,其特征是,包括:配重锚,配重锚下沉至海底;悬浮在水中的藻礁本体,藻礁本体包括藻礁架体、设置在藻礁架体上浮力装置及竖直导套,藻礁本体通过连接绳与配重锚相连接;位于藻礁本体正下方的支撑浮架,支撑浮架通过连接绳与配重锚相连接;漂浮在水面上并位于藻礁本体正上方的触发浮架,触发浮架上设有与竖直导套配合的竖直导杆;以及沉降触发装置;所述浮力装置包括竖直浮筒、滑动设置在竖直浮筒内的浮筒活塞及连接竖直浮筒内顶面与浮筒活塞的复位拉簧,所述竖直浮筒的外底面设有浮筒下通孔,竖直浮筒的外顶面设有浮筒相连接口;所述沉降触发装置包括设置在藻礁架体上的竖直缸体、设置在竖直缸体内的上活塞与下活塞、连接上活塞与下活塞的连接杆、位于竖直缸体内顶面与上活塞之间的复位压簧、设置在下活塞上的竖直触发杆及设置在竖直导杆上的触发平板,所述竖直缸体的上端面设有缸体上通孔,竖直缸体的下端面设有缸体下通孔,竖直缸体的外侧面上设有缸体连接口,缸体连接口与浮筒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涛王骥腾程成荣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