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接母排的自适应定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65291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3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插接母排的自适应定位结构,能够使插接母排与推入设备实现自适应对接,所述自适应定位结构包括:基座;浮动板,所述浮动板卡接在所述基座上,并相对于所述基座可移动;定位销,所述定位销设置在所述浮动板上,以引导所述插接母排实现与所述推入设备的自适应定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降低插接母排对电气装配安装精度的要求,因此可在降低电气连接过程中对加工、装配和工艺的要求的同时能够避免插接过程中的产生应力和变形,提高电气连接的可靠性。

Adaptive positioning structure of bus plu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ositioning structure for inserting adaptive bus, can make the bus plug to achieve adaptive docking and push equipment, including the adaptive positioning structure: a base; a floating plate, the floating plate is clamped on the base, and the movable relative to the base; the positioning pin, the positioning pin set in the floating plate, in order to gui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sh bus plug and adaptive position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duce the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bus plug assembly precision, so can avoid the plug generated in the process of stress and deformation can be reduced in the electrical connection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requirements for processing and assembly and process,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electric conn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接母排的自适应定位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插接母排的自适应定位结构,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能够使插接母排随着对插母排的位置而自动调整自身位置以正确插入对插母排的自适应定位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插接母排能够简化电气连接、节省设备空间、缩短维护时间等,因此插接母排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需要快速维护的电气连接场合。然而,插接母排对于电气连接过程中的对位精度要求很高,如果在插接过程中超过该误差范围,插接母排和对插母排则不能顺利地完成插接,从而容易导致电气连接事故的发生。而目前的大部分电气装配的安装精度很难满足上述精度要求,从而使得母排无法进行插接,或在插接后母排之间存在较大应力和变形,使得母排的使用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插接母排的自适应定位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插接母排和对插母排不能顺利地插接且插接可靠性低等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插接母排的自适应定位结构,所述自适应定位结构用于使插接母排与推入设备实现自适应对接,所述自适应定位结构可包括:基座;浮动板,所述浮动板卡接在所述基座上,并相对于所述基座可移动;定位销,所述定位销设置在所述浮动板上,以引导所述插接母排实现与所述推入设备的自适应定位。所述基座上可形成有用于与所述浮动板卡接的卡接部,所述浮动板的对应于所述卡接部的位置上可形成有与所述卡接部相互配合的结合部,所述卡接部和所述结合部相互配合时可留有一定的间隙。所述卡接部可包括从所述基座的两侧分别朝所述浮动板突出的突起肋和分别从所述突起肋的端部彼此相对地延伸的结合肋,所述结合部可为形成在浮动板的两侧端部的限位槽。所述卡接部可包括从所述基座的两侧分别朝所述浮动板突出的突起肋以及从所述突起肋的端部以相对于所述突起肋更小的宽度进一步延伸的突起,所述结合部可包括形成在浮动板上的对应于所述突起的位置的限位孔,所述突起可通过所述限位孔突出到浮动板的外侧。其中,在突起的突出到浮动板的外侧的部分上可设置有固定件,以防止浮动板与基座脱离。所述卡接部可包括从所述基座的两侧分别朝所述浮动板突出的突起肋和分别从所述突起肋的端部彼此相对地延伸的结合肋。其中,所述结合肋上可形成有卡接槽,所述结合部可为形成在所述浮动板上的对应于所述卡接槽的位置的突台,所述突台与所述卡接槽相互配合。所述卡接部可包括从基座的两侧分别朝所述浮动板突出的突起肋,所述突起肋上可形成有卡接孔,所述结合部可为形成在浮动板上的对应于所述卡接孔的位置的突出部。其中,所述突出部可通过卡接孔突出到突起肋的外侧。其中,在突出部的突出到浮动板的外侧的部分上可设置有固定件,以防止浮动板与基座脱离。所述基座上可形成有挡板,所述挡板可形成在浮动板的所述结合部的上侧和下侧,防止卡接部脱离结合部。所述定位销可设置为2个或更多个。所述间隙可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分别为0.5mm~2mm。所述自适应定位结构还可设有软连接母排,所述软连接母排可设置于浮动板与基座之间,以将插接母排电连接到母排系统。所述软连接母排可由柔性材料制成。本技术可以降低插接母排对电气装配安装精度的要求,因此可在降低电气连接过程中对加工、装配和工艺的要求的同时能够避免插接过程中的产生应力和变形,提高电气连接的可靠性。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技术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将会变得明显并更易于理解,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包括自适应定位结构的插接母排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A-A’截取的包括自适应定位结构的插接母排与推入设备进行插接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B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B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B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B部分的放大图。在整个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标号指示相同的元件。附图可不按照比例绘制,为了清楚、说明以及方便起见,可夸大附图中元件的相对尺寸、比例和描绘。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表示相同部件。本技术中的各个示例仅是作为对本技术的说明,而非出于限制本技术的目的而提供。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技术中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化。例如,作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而被显示或被描述的特征可供另一实施例使用,从而产生又一实施例。因而,只要其落入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的范围内,则本技术意图包含这种修改和变化。下面将参照图1和图2对根据本技术的用于插接母排的自适应定位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包括自适应定位结构的插接母排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A-A’截取的包括自适应定位结构的插接母排与推入设备进行插接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浮动板与基座的限位连接形式的示例图,图5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浮动板与基座的限位连接形式的示例图,图6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浮动板与基座的限位连接形式的示例图,图7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B部分的放大图。在本技术中,为了方便、清楚地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构造,将x轴方向定义为浮动板2的前后方向,将y轴方向定义为浮动板2的左右方向,将z轴方向定义为浮动板2的上下方向,具体如附图1-7所示。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用于插接母排的自适应定位结构包括:基座1,形成有卡接部11;浮动板2,形成有与卡接部11相配合的结合部,以使得浮动板2可以可移动地安装在基座1上;定位销3,通过紧固构件(例如,螺栓)安装在浮动板2的表面上。此外,浮动板2的表面上还安装有插接母排6,在基座1与浮动板2之间安装有软连接母排5,以将插接母排6连接到母排系统10(详见图2)。其中,所述卡接部11和结合部之间保留一定的间隙,以使得浮动板2和基座1上下左右可移动,即,浮动板2和基座1可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移动。其中,基座1可为钣金结构件。基座1可形成有两个卡接部11,卡接部11包括从基座1朝向浮动板2突出的突起肋11a和从突起肋11a的端部沿水平方向对向延伸以结合到浮动板2的结合部的结合肋11b,如图3所示。即,每个卡接部11整体呈L形状,且两个卡接部的结合肋11b彼此相对地延伸。浮动板2可呈矩形板状,浮动板2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基座1的两个凸起肋11a之间的距离,因此可将浮动板2设置在两个凸起肋11a之间。结合部可形成为槽形状,即,结合部为与卡接部11相配合的限位槽4。具体地,限位槽4可设置在浮动板2的左右两个侧表面上(如图3所示)或者可在浮动板2的朝向基座1的表面上开设有与L型卡接部11相配合的L型限位槽(如图4所示),限位槽4在浮动板2的左右两个侧表面中上下延伸,即,限位槽4在浮动板2的左右两个侧表面中竖直延伸,以便使卡接部11能够安装在浮动板2的限位槽4中。为了能够实现基座1与浮动板2的可移动连接,限位槽4的深度被设计为大于卡接部11的结合肋11b插入限位槽4中的长度,如图2所示。例如,限位槽4的深度可被设计为比卡接部11卡入限位槽4的长度多出0.5mm~2mm。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基座1与浮动板2的连接形式的情况下,如果形成在浮动板2上的限位槽4沿竖直方向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插接母排的自适应定位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接母排的自适应定位结构,用于使插接母排(6)与推入设备(8)实现自适应对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定位结构包括:基座(1);浮动板(2),所述浮动板(2)卡接在所述基座(1)上,并相对于所述基座(1)可移动;定位销(3),所述定位销(3)设置在所述浮动板(2)上,以引导所述插接母排(6)实现与所述推入设备(8)的自适应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接母排的自适应定位结构,用于使插接母排(6)与推入设备(8)实现自适应对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定位结构包括:基座(1);浮动板(2),所述浮动板(2)卡接在所述基座(1)上,并相对于所述基座(1)可移动;定位销(3),所述定位销(3)设置在所述浮动板(2)上,以引导所述插接母排(6)实现与所述推入设备(8)的自适应定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上形成有用于与所述浮动板(2)卡接的卡接部(11),所述浮动板(2)的对应于所述卡接部(11)的位置上形成有与所述卡接部(11)相互配合的结合部,所述卡接部(11)和所述结合部相互配合时留有一定的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11)包括从所述基座(1)的两侧分别朝所述浮动板(2)突出的突起肋(11a)和分别从所述突起肋(11a)的端部彼此相对地延伸的结合肋(11b),所述结合部为形成在浮动板(2)的两侧端部的限位槽(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11)包括从所述基座(1)的两侧分别朝所述浮动板(2)突出的突起肋(11a)以及从所述突起肋(11a)的端部以相对于所述突起肋(11a)更小的宽度进一步延伸的突起(11b’),所述结合部包括形成在浮动板(2)上的对应于所述突起(11b’)的位置的限位孔(4’),所述突起(11b’)通过所述限位孔(4’)突出到浮动板(2)的外侧,其中,在突起(11b’)的突出到浮动板(2)的外侧的部分上设置有固定件,以防止浮动板(2)与基座(1)脱离。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11)包括从所述基座(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永述杨志千王国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