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暨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HOCs的被动加标方法及其在效应导向分析中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586248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3 05: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HOCs的被动加标方法及其在效应导向分析中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PDMS膜的制备;步骤二,被动加标载样;步骤三,效应导向分析;步骤四,毒性组分中有机污染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步骤五,毒性确认。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平衡分配原理,使载入聚合物PDMS的HOCs不断释放进入水体,弥补水体中HOCs随时间的损耗,能够有效维持相对恒定的HOCs水浓度,有效克服常规溶剂加标方法在HOCs水毒性测试中浓度不稳定的问题,同时考虑HOCs的生物可利用性;在效应导向分析中,可提供更为准确的生物毒性测试数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HOCs的被动加标方法及其在效应导向分析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HOCs的被动加标方法及其在效应导向分析中的应用,属于有机污染物毒性测定

技术介绍
水污染严重威胁水生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健康,亟需开展水生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水质基准;准确可靠的毒性数据是建立有效水质基准的前提,而毒性数据主要通过加标目标污染物到水体,利用模式生物进行毒性测试来获取。传统的溶剂加标方法将待测化合物配制成目标浓度的有机溶液,然后加入水体;对于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ydrophobicorganiccontaminants,HOCs),由于其挥发降解、容器壁吸附、毒性测试中生物体的摄取等因素,毒性测试过程中污染物水体浓度逐渐降低。这导致水体暴露浓度变化大,污染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不明,直接影响毒性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另外,环境污染因素复杂,多种污染物共存,鉴定主要致毒物是关键也是难点;效应导向分析(effect-directedanalysis,EDA)结合化学分离分析方法和生物毒性测试技术,以有机污染物为筛选对象,可确定主要毒性贡献者;针对当前HOCs污染严重、对水生生物毒性强的特点,有必要发展并完善EDA在毒性鉴定评价中的方法,发展能够有效维持毒性测试过程中HOCs水浓度,同时考虑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加标方法是有效开展EDA的基础。本专利技术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为聚合物,HOCs为目标污染物,水为测试介质,烧杯为测试体系;基于平衡分配理论,使提前载入聚合物的HOCs不断释放进入水体,弥补水体中HOCs随时间的损耗,有效克服溶剂加标方法在HOCs水毒性测试中浓度不稳定的问题,并考虑毒性测试中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HOCs的被动加标方法及其在效应导向分析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维持相对恒定的HOCs水浓度,同时考虑HOCs的生物可利用性,为开展EDA中生物毒性测试提供保障。本专利技术的HOCs的被动加标方法及其在效应导向分析中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PDMS膜的制备,第一步,将硅酮前聚物和固化剂充分混合,以一定厚度均匀涂布在干净的不锈钢板上,涂布厚度为0.1~0.5mm,去除其中气泡,保持710mm汞柱30~40min;第二步,23~25℃固化72~96h后,将膜揭下,裁剪成一定大小的片状;第三步,用丙酮超声3~4次去除杂质,超声时间为15~30min;第四步,用纯净水超声3~4次去除丙酮,自然风干,得到PDMS膜,所得PDMS膜的密度为1.15~1.20g/ml;步骤二,被动加标载样,第一步,取一片步骤一制备的空白PDMS膜浸泡于含有目标HOCs的甲醇溶液,在23~25℃水平摇动,控制水平摇动速率为200~220rpm,每隔一段时间加入纯净水,至少加8次,促使HOCs转移到PDMS膜中,至48~72h完成载样;第二步,取出PDMS膜,用纯净水洗净甲醇,在23~25℃自然风干,得到载样PDMS膜;步骤三,效应导向分析,第一步,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根据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来计算沉积物的提取量,沉积物用量为3~4倍PDMS量的有机碳等量提取物,并用正己烷和丙酮混合液提取;沉积物样品冷冻干燥后,研磨过筛,称取一定量的干沉积物,加入一定量的有机溶剂(如正己烷、丙酮等),萃取沉积物中的有机污染物氮吹浓缩并置换溶剂为二氯甲烷;第二步,凝胶渗透色谱分离、被动加标和毒性测试,采用GPC,色谱柱为S-X3,流动相为二氯甲烷,流速为5~8ml/min;收集4~6个组分,氮气浓缩并置换溶剂为1ml甲醇;按照步骤二所述被动加标载样方法,将GPC分离得到的各组分分别载入PDMS膜,得到载样PDMS膜,用于水体生物毒性测试;生物毒性测试体系为400ml玻璃烧杯,加入300~400ml中等硬水、10~15g干净细砂平铺于烧杯底部、一片载样PDMS膜悬浮于水中,盖上锡纸避光,磁力搅拌,促使PDMS中有机污染物释放进入水体并达到平衡;搅拌完后,取下锡纸,加入生物,开始静置的生物毒性实验;实验期间每天监测电导率、pH、溶氧和温度等水质参数,并观察记录其存活情况和筑巢行为;暴露结束后,筛出存活的生物,记录致死性,并将存活的生物保存于-80℃,用于酶活性等指标测定;对毒性测试表现出致毒效应的组分,进一步利用反相色谱柱分离;第三步,反相色谱柱分离、被动加标和毒性测试,合并第二步中对模式生物表现出毒性的组分,进行C18反相柱的分离,流动相为甲醇和水,进行全组分分组收集,经正己烷反萃取后,溶剂浓缩转换为甲醇;通过被动加标,将各个组分加载入PDMS膜,根据第二步所述的被动加标和生物毒性测试方法进行生物毒性测试;第四步,毒性组分中有机污染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于上述经反相色谱柱分离后表现出生物毒性的组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中未知污染物专用筛查软件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根据浓度与组分毒性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反相柱洗脱时间等信息,筛选可能的致毒物质;对于筛查难度大的组分,可重复进行第三步的分离、被动加标和毒性测试过程,不断缩小致毒组分的范围,直至获得可筛查毒性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第五步,毒性确认,通过化学鉴定和毒性确认等途径,对第四步筛选获得的致毒物质进行确定;化学鉴定通过毒性组分初筛的污染物需要标准品的核实,通过进一步的仪器分析验证,方能确认;毒性确认采用剂量-效应曲线法,通过贡献化合物标准品的剂量-效应曲线,计算组分中污染物相应浓度的理论毒性,根据其在组分总体毒性的贡献确定其是否为主要致毒物。进一步地,所述硅酮前聚物由硅氧烷聚合物和催化剂组成,硅酮为生物医用级。进一步地,所述加水间隔时间为2~8h,其间隔时间设置方法为开始时加水间隔时间短,临近结束时加水间隔时间长;且每次加入纯净水的量为1~2ml。进一步地,所述载样PDMS膜利用不锈钢丝悬挂,使其悬浮于生物毒性测试体系中。进一步地,所述载样PDMS膜中目标HOCs的解吸通过磁力搅拌实现,搅拌速率为300~900rpm,搅拌时间为24~96h。进一步地,所述毒性测试为活体生物毒性测试,包括致死性和亚致死性毒性终点,测试时间为1~10d。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HOCs的被动加标方法及其在效应导向分析中的应用,PDMS膜的制备方法简单、快速,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膜厚度,比商品化PDMS膜价格低廉,成本较低;PDMS膜的载样效率可达53%~73%,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根据要求适当提高载样体系中水的比例而提高载样效率;在考虑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同时,维持生物暴露过程中污染物水浓度的相对稳定,为效应导向分析中生物测试提供有效保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包含被动加标的沉积物效应导向分析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结果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通过GC-MS筛选出的主要化合物信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的HOCs的被动加标方法及其在效应导向分析中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PDMS膜的制备,第一步,本实施例使用的PDMS膜由美国道康宁公司生产的生物医用级硅酮制备,使用前将硅酮前聚物和固化剂充分混合(质量比10:1),将硅酮前聚物和固化剂充分混合,以0.25mm的厚度均匀涂布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HOCs的被动加标方法及其在效应导向分析中的应用

【技术保护点】
一种HOCs的被动加标方法及其在效应导向分析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PDMS膜的制备,第一步,将硅酮前聚物和固化剂充分混合,以一定厚度均匀涂布在干净的不锈钢板上,涂布厚度为0.1~0.5mm,去除其中气泡,保持710mm汞柱30~40min;第二步,23~25℃固化72~96h后,将膜揭下,裁剪成一定大小的片状;第三步,用丙酮超声3~4次去除杂质,超声时间为15~30min;第四步,用纯净水超声3~4次去除丙酮,自然风干,得到PDMS膜,所得PDMS膜的密度为1.15~1.20g/ml;步骤二,被动加标载样,第一步,取步骤一制备的空白PDMS膜浸泡于含有目标HOCs的甲醇溶液,在23~25℃水平摇动,控制水平摇动速率为200~220rpm,每隔一段时间加入纯净水,至少加8次,促使HOCs转移到PDMS膜中,至48~72h完成载样;第二步,取出PDMS膜,用纯净水洗净甲醇,在23~25℃自然风干,得到载样PDMS膜;步骤三,效应导向分析,第一步,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根据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来计算所需沉积物的提取量,沉积物用量为3~4倍PDMS量的有机碳等量提取物,并用正己烷和丙酮混合液提取;沉积物样品冷冻干燥后,研磨过筛,称取一定量的干沉积物,加入100~150ml体积比为1:1的正己烷和丙酮混合液,溶剂萃取沉积物中的有机污染物,氮吹浓缩并置换溶剂为二氯甲烷;第二步,凝胶渗透色谱分离、被动加标和毒性测试,采用GPC,色谱柱为S‑X3,流动相为二氯甲烷,流速为5~8ml/min;按时间收集4~6个组分,氮气浓缩并置换溶剂为1ml甲醇;按照步骤二所述被动加标载样方法,将GPC分离得到的各个组分分别载入PDMS膜,得到载样PDMS膜,用于水体生物毒性测试;生物毒性测试体系为400ml玻璃烧杯,加入300~350ml中等硬水、10~15g干净细砂平铺于烧杯底部、一片载样PDMS膜悬浮于水中,盖上锡纸避光,磁力搅拌,促使PDMS中有机污染物释放进入水体并达到平衡;搅拌完后,取下锡纸,加入受试水生生物,开始静置的毒性实验;实验期间每天监测电导率、pH、溶氧和温度等水质参数,并观察记录其存活情况和行为变化;暴露结束后,筛出存活的生物,记录致死性,并将存活的生物保存于‑80℃,用于酶活性等生化指标测定;对毒性测试表现出致毒效应的组分,进一步利用反相色谱柱分离;第三步,反相色谱柱分离、被动加标和毒性测试,合并第二步中对模式生物表现出毒性的组分,进行C18反相柱的分离,流动相为甲醇和水,全组分分组收集,经正己烷反萃取后,溶剂浓缩转换为甲醇;通过被动加标,将各个组分加载入PDMS膜,根据第二步所述的被动加标和生物毒性测试方法进行生物毒性测试;第四步,毒性组分中有机污染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于上述经反相色谱柱分离后表现出生物毒性的组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中未知污染物专用筛查软件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根据浓度与组分毒性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反相色谱柱洗脱时间等信息,筛选可能的致毒物质;对于筛查难度大的组分,可重复进行第三步的分离、被动加标和毒性测试过程,不断缩小致毒组分的范围,直至获得可筛查毒性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第五步,毒性确认,通过化学鉴定和毒性确认等途径,对第四步筛选获得的致毒物质进行确定;化学鉴定通过毒性组分初筛的污染物需要标准品的核实,通过进一步的仪器分析验证,方能确认;毒性确认采用剂量‑效应曲线法,通过可疑贡献化合物标准品的剂量‑效应曲线,计算组分中污染物相应浓度的理论毒性,根据其在组分总体毒性的贡献确定其是否为主要致毒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HOCs的被动加标方法及其在效应导向分析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PDMS膜的制备,第一步,将硅酮前聚物和固化剂充分混合,以一定厚度均匀涂布在干净的不锈钢板上,涂布厚度为0.1~0.5mm,去除其中气泡,保持710mm汞柱30~40min;第二步,23~25℃固化72~96h后,将膜揭下,裁剪成一定大小的片状;第三步,用丙酮超声3~4次去除杂质,超声时间为15~30min;第四步,用纯净水超声3~4次去除丙酮,自然风干,得到PDMS膜,所得PDMS膜的密度为1.15~1.20g/ml;步骤二,被动加标载样,第一步,取步骤一制备的空白PDMS膜浸泡于含有目标HOCs的甲醇溶液,在23~25℃水平摇动,控制水平摇动速率为200~220rpm,每隔一段时间加入纯净水,至少加8次,促使HOCs转移到PDMS膜中,至48~72h完成载样;第二步,取出PDMS膜,用纯净水洗净甲醇,在23~25℃自然风干,得到载样PDMS膜;步骤三,效应导向分析,第一步,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根据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来计算所需沉积物的提取量,沉积物用量为3~4倍PDMS量的有机碳等量提取物,并用正己烷和丙酮混合液提取;沉积物样品冷冻干燥后,研磨过筛,称取一定量的干沉积物,加入100~150ml体积比为1:1的正己烷和丙酮混合液,溶剂萃取沉积物中的有机污染物,氮吹浓缩并置换溶剂为二氯甲烷;第二步,凝胶渗透色谱分离、被动加标和毒性测试,采用GPC,色谱柱为S-X3,流动相为二氯甲烷,流速为5~8ml/min;按时间收集4~6个组分,氮气浓缩并置换溶剂为1ml甲醇;按照步骤二所述被动加标载样方法,将GPC分离得到的各个组分分别载入PDMS膜,得到载样PDMS膜,用于水体生物毒性测试;生物毒性测试体系为400ml玻璃烧杯,加入300~350ml中等硬水、10~15g干净细砂平铺于烧杯底部、一片载样PDMS膜悬浮于水中,盖上锡纸避光,磁力搅拌,促使PDMS中有机污染物释放进入水体并达到平衡;搅拌完后,取下锡纸,加入受试水生生物,开始静置的毒性实验;实验期间每天监测电导率、pH、溶氧和温度等水质参数,并观察记录其存活情况和行为变化;暴露结束后,筛出存活的生物,记录致死性,并将存活的生物保存于-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慧珍游静祁红学
申请(专利权)人:暨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