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4002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8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其包括通过转轴机构将连接座与防护盖形成转动连接,连接座具有固定部及端子收容腔,固定部延伸有对接部,静态侧耳在固定部延伸,静态侧耳包括上、下侧耳及其分别设有的上、下侧耳孔;动态侧耳具有凹陷部,凹陷部收容弹簧构件并将动态侧耳间隔成第一、第二侧耳;弹簧构件形成有穿孔并分别与第一、第二侧耳孔相贯穿;第一、第二侧耳设在上、下侧耳之间使第一、第二侧耳孔以及上、下侧耳孔相贯穿;连接轴依序贯穿并设置在上侧耳孔、第一侧耳孔、弹簧孔、第二侧耳孔及下侧耳孔中,以此使连接座与防护盖形成转动连接,藉由前述构造解决了防护盖转动的技术问题,达成了结构简单,方便制成及使用的效果。

Protective structure for charging connecting sea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harging pile, provides a charging protection structure comprises a connecting seat, the connecting seat through a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a protective cover to form rotary connection and the connecting seat has a fixed part and a terminal accommodating cavity, the fixing part extends the butt joint part, a fixing part extending in the static ear, ear, including static the underside of the ear and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upper and lower sides of the ears; dynamic ear has a hollow part, a recess spring component and the dynamic ear interval into first and second ears; spring member is formed through holes and respectively with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side holes through the phas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ears; located in the upper and lower side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side ears ears and upper and lower ear phase throughout; connecting shaft passes through the upper side and arranged on the first side, ears, ears, ears and the spring hole second side side ears Thereby, the connecting seat is rotationally connected with the protective cover, and the technical problem of the rotation of the protective cover is solved by the prior structure, and the effect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ce, manufacture and use is achie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辆充电连接的
,尤其指提供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
技术介绍
为确保设在室外充电连接座不受风尘影响或不被雨水侵蚀,现有技术的充电连接座一般设有防护盖。由于防护盖是频繁使用的辅助构件,并不被生产、使用时所重视,如分离试防护盖容易被丢失,防护盖不是重要的功能性组件而采用为简单的节省成本的方式构造,本着有没有防护盖也不影响充电效果等想法。然而时间长了,没有防护盖的充电连接座不知不觉地受到风尘、雨水的侵蚀,正在削弱使用性能,同时也加快缩短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其通过转轴机构将连接座与防护盖形成转动连接,转轴机构包括动态侧耳、静态侧耳和连接轴以及弹簧构件,其中:连接座具有固定部及其中心设有的端子收容腔,沿收容腔内壁在固定部前面向前延伸有对接部,在固定部前面抵靠对接部左侧向前延伸出静态侧耳,静态侧耳包括上、下侧耳及其分别设有的上、下侧耳孔;动态侧耳在防护盖内面沿其中一侧凸起并具有凹陷部,凹陷部收容弹簧构件设置并将动态侧耳间隔成第一、第二侧耳;弹簧构件形成有穿孔并分别与第一、第二侧耳孔相贯穿;第一、第二侧耳设在上、下侧耳之间,使第一、第二侧耳孔以及上、下侧耳孔相贯穿;连接轴依序贯穿并设置在上侧耳孔、第一侧耳孔、弹簧孔、第二侧耳孔及下侧耳孔中,以此使连接座与防护盖形成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弹簧构件两端分别形成有左、右支撑段,左支撑段抵靠内面,右支撑段抵靠对接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还包括锁扣机构,锁扣机构是转轴机构的配套结构,设在转轴机构相对应的另一侧,并具有转动机构及设在该转动机构动态端的抓爪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抓爪部向内侧形成有三角凸部并与抓爪部基部形成锁勾。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三角凸部具有内外斜面,防护盖具有倾斜侧,倾斜侧与外斜面为配套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上、下耳孔之间的间距为容纳动态侧耳宽度。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是:结合简单,设计合理,且方便使用,不易丢失。附图说明图1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尽管本专利技术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专利技术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专利技术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请参阅图1所示,图中呈现了转轴机构(铰链)10将充电桩的连接座20与防护盖30形成转动连接,其中:转轴机构10包括动态侧耳11和相对于动态侧耳11的静态侧耳12以及贯穿并连接动态侧耳孔(未图示)与静态侧耳孔121的连接轴13,还包括弹簧构件(未标注),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座20具有固定部21及其固定部21的中心设有的端子40收容腔211,沿收容腔211内壁在固定部21前面向前以包围状延伸有对接部22,还以抵靠对接部22左侧向前延伸出静态侧耳12,静态侧耳12包括上、下侧耳121、122,上、下侧耳121、122分别具有上耳孔1211和下耳孔(未图示)且这二者之间的间距为容纳动态侧耳11宽度。然而,动态侧耳11在防护盖30内面31沿其中一侧凸起并具有凹陷部111,凹陷部111将动态侧耳111间隔为二(即间隔形成为第一侧耳1111和第二侧耳1112)并容弹簧构件设置,弹簧构件形成的穿孔分别与第一、第二侧耳孔(未图示)贯穿;当动态侧耳11与静态侧耳12结合时,其第一、第二侧耳1111、1112设在上、下侧耳121、122之间且第一、第二侧耳孔(未图示)以及上耳孔1211和下耳孔(未图示)相贯穿,此时连接轴13从上侧耳孔插入,经第一侧耳孔,再经弹簧孔到第二侧耳孔,直至下侧耳孔,以此使连接座20与防护盖30形成转动连接。同时弹簧构件两端分别形成有左、右支撑段(未图示),左支撑段抵靠内面31,而右支撑段抵靠对接部22,当防护盖30封闭对接部22需打开时,向外拨动锁扣机构50,此时防护盖30受弹簧构件的作用力会自动弹开。在本实施例中,锁扣机构50是转轴机构10的配套结构,设在转轴机构10相对应的另一侧,并具有转动机构51及设在转动机构51动态端的抓爪部52,抓爪部52向内侧形成有三角凸部521并与抓爪部52基部(未标注)形成锁勾,当防护盖30处于封闭对接部22时,藉由锁勾勾住防护盖30正面(即相对于动态侧耳11的另一侧)设有的相关结构,使得防护盖30在关闭状态时,不会自由打开。然而,转动机构51相对于转轴机构10有着类似的结构原理,其转动、制动同属于转轴连接及弹簧的弹性驱动,就此转动机构51不再作详细赘述。由于抓爪部52形成有三角凸部521,其三角凸部521属于内外斜面,当关闭防护盖30时,防护盖30的倾斜侧32抵触外斜面,从而促使抓爪部52向外张开,再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内弹性实力,使得防护盖30被锁住,不能自动打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通过转轴机构将连接座与防护盖形成转动连接,转轴机构包括动态侧耳、静态侧耳、连接轴以及弹簧构件,其特征在于:连接座具有固定部及其中心设有的端子收容腔,沿收容腔内壁在固定部前面向前延伸有对接部,静态侧耳在固定部前面且抵靠对接部左侧延伸,静态侧耳包括上、下侧耳及其分别设有的上、下侧耳孔;动态侧耳在防护盖内面沿其中一侧凸起并具有凹陷部,凹陷部收容弹簧构件并将动态侧耳间隔成第一、第二侧耳;弹簧构件形成有穿孔并分别与第一、第二侧耳孔相贯穿;第一、第二侧耳设在上、下侧耳之间使第一、第二侧耳孔以及上、下侧耳孔相贯穿;连接轴依序贯穿并设置在上侧耳孔、第一侧耳孔、弹簧孔、第二侧耳孔及下侧耳孔中,以此使连接座与防护盖形成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通过转轴机构将连接座与防护盖形成转动连接,转轴机构包括动态侧耳、静态侧耳、连接轴以及弹簧构件,其特征在于:连接座具有固定部及其中心设有的端子收容腔,沿收容腔内壁在固定部前面向前延伸有对接部,静态侧耳在固定部前面且抵靠对接部左侧延伸,静态侧耳包括上、下侧耳及其分别设有的上、下侧耳孔;动态侧耳在防护盖内面沿其中一侧凸起并具有凹陷部,凹陷部收容弹簧构件并将动态侧耳间隔成第一、第二侧耳;弹簧构件形成有穿孔并分别与第一、第二侧耳孔相贯穿;第一、第二侧耳设在上、下侧耳之间使第一、第二侧耳孔以及上、下侧耳孔相贯穿;连接轴依序贯穿并设置在上侧耳孔、第一侧耳孔、弹簧孔、第二侧耳孔及下侧耳孔中,以此使连接座与防护盖形成转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刚尹会然王斌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凯旺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