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及智能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83097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6 06: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及智能充电装置,包括:电源转换器、第一电连接器、切换单元、检测单元及控制单元,第一电连接器适于与一第二电连接器结合且具有第一端子组,第二电连接器具有第二端子组;切换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之间;检测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一电连接器相连,用以检测第一、第二电连接器的结合状态;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检测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切换单元相连,用以根据结合状态控制所述切换单元选择性地将第一端子组中各个端子连接至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的各个端子,以使第一端子组中各个端子的顺序与第二端子组中各个端子的顺序一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可实现正反插的自动识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及智能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及智能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电源装置是用于电子设备的供电或充电的设备,例如电源适配器或电源排插等。在利用电源装置给电子设备充电时,都需要将数据线的USB插头与电源适配器、电源排插等电源装置上的USB接口连接。众所周知,USB插头与USB接口之间的连接必须对准插入,而且在插入前要分辨正反方向,所以,对于用户而言,其操作非常繁琐不便。为了解决正方反向难以辨别的问题,相关技术中,对USB插头、USB接口进行结构改进,例如在USB插头、USB接口内分别设置两组端子组,使得USB插头与USB接口插接时不需要分辨正方方向,虽然这种通过物理结构的改进能够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这种结构上的改进使得USB插头、USB接口的结构变得复杂,生产工艺复杂,加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该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的智能充电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包括:电源转换器,用以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第一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适于与一第二电连接器结合且具有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具有第二端子组;切换单元,所述切换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之间;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相连,用以检测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结合状态,所述结合状态包括正向结合和反向结合状态;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切换单元相连,用以根据所述结合状态控制所述切换单元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端子组中的各个端子连接至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各个端子,以使所述第一端子组中各个端子的顺序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各个端子的顺序一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通过检测单元检测第二电连接器与第一电连接器的结合状态(正向结合或反向结合),再通过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结合状态控制切换单元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端子组中的各个端子连接至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对应地的各个端子,进而使得电源转换器在所述正向结合状态和反向结合状态下均可将直流电输出至第二电连接器,如此,即可实现正反插的自动识别。本技术通过电路改进即可实现正反插识别,而不需要对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的结构进行改进,由此,可以保持第一电连接器、第一电连接器的结构简单,降低加工难度及成本等。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正反插识别电路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切换单元包括模拟开关芯片,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的数据正极端相连,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的数据负极端相连,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三引脚接地,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九引脚连接至一第一电压源,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四引脚及第七引脚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四端,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二端,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八引脚接地,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十引脚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四端子适于在所述正向结合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的数据正极端电性接触,而在所述反向结合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的数据负极端电性接触;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二端子适于在所述正向结合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的数据负极端接触,而在所述反向结合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数据正极端电性接触;当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十引脚为低电平时,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一引脚与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七引脚导通,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六引脚导通;当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十引脚为高电平时,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一引脚与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五引脚导通,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四引脚导通。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端子相连,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端子适于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的至少一个端子电性接触,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用以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正向结合和反向结合时输出不同的电平信号。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至一第一电阻和一第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通过一第四电阻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第二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至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通过一第七电阻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第二MOS管的栅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及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共同作为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五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三端连接至第二电压源;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五端适于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接地端和空置端中的一个电性接触,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一端适于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接地端和空置端中的另一个电性接触,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三端适于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电源端电性接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一引脚连接第一电压源,所述微处理器的第十引脚接地,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二引脚及第三引脚共同作为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并通过一第八电阻连接至第一电压源,所述微处理器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五引脚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九引脚与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相连并通过第四电容接地,所述微处理器的第八引脚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LED指示电路,所述LED指示电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相连,用以显示第一电连接器的工作状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微处理器的第六引脚及第七引脚共同作为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所述LED指示电路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通过一第五电阻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六引脚相连,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通过一第六电阻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七引脚相连,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地。另一方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充电装置,包括:如上所述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适于与所述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中的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结合;第三电连接器,所述第三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相连,且适于与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电连器与所述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中的第一电连接器以磁性吸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的方框图;图2是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及智能充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转换器,用以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第一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适于与一第二电连接器结合且具有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具有第二端子组;切换单元,所述切换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之间;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相连,用以检测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结合状态,所述结合状态包括正向结合和反向结合状态;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切换单元相连,用以根据所述结合状态控制所述切换单元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端子组中各个端子连接至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的各个端子,以使所述第一端子组中各个端子的顺序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各个端子的顺序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转换器,用以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第一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适于与一第二电连接器结合且具有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具有第二端子组;切换单元,所述切换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之间;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相连,用以检测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结合状态,所述结合状态包括正向结合和反向结合状态;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切换单元相连,用以根据所述结合状态控制所述切换单元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端子组中各个端子连接至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的各个端子,以使所述第一端子组中各个端子的顺序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各个端子的顺序一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单元包括模拟开关芯片,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的数据正极端相连,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的数据负极端相连,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三引脚接地,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九引脚连接至一第一电压源,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四引脚及第七引脚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四端,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二端,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八引脚接地,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十引脚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四端子适于在所述正向结合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的数据正极端电性接触,而在所述反向结合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的数据负极端电性接触;所述第一端子组的第二端子适于在所述正向结合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的数据负极端接触,而在所述反向结合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数据正极端电性接触;当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十引脚为低电平时,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一引脚与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七引脚导通,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六引脚导通;当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十引脚为高电平时,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一引脚与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五引脚导通,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模拟开关芯片的第四引脚导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端子相连,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端子适于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中的至少一个端子电性接触,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用以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正向结合和反向结合时输出不同的电平信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反插可识别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至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龙伍正果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