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充放电同端口自动识别的移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30851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6 0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充放电同端口自动识别的移动电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电路板,且电路板上焊接有充电管理模块、升压模块和芯片U2,所述芯片U2的引脚1连接有电容C11、电容C10、电阻R17、电阻R29、电阻R23和端口B+,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和电容C10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有芯片U2的引脚4和场效应管Q2的漏极D,且场效应管Q2的栅极G连接有电阻R19和电阻R18,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和场效应管Q2的源极S均接地,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有输出端OUT‑。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经济实用,移动电源能够对接入的充电器或者负载进行自动识别,且充电器或者负载接入均采用同一个端口来接入移动电源的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充放电同端口自动识别的移动电源
本技术涉及移动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带充放电同端口自动识别的移动电源。
技术介绍
移动电源也叫充电宝或者旅行充电器等,移动电源是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可以给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移动电源一般由锂电芯作为储电单元,使用方便快捷,现有的移动电源不具有充放电同端口自动识别的功能,因此移动电源的壳体上需要专门安装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不便与人们进行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带充放电同端口自动识别的移动电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带充放电同端口自动识别的移动电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电路板,且电路板上焊接有充电管理模块、升压模块和芯片U2,所述芯片U2的引脚1连接有电容C11、电容C10、电阻R17、电阻R29、电阻R23和端口B+,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和电容C10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有芯片U2的引脚4和场效应管Q2的漏极D,且场效应管Q2的栅极G连接有电阻R19和电阻R18,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和场效应管Q2的源极S均接地,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带充放电同端口自动识别的移动电源

【技术保护点】
带充放电同端口自动识别的移动电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电路板,且电路板上焊接有充电管理模块、升压模块和芯片U2,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2的引脚1连接有电容C11、电容C10、电阻R17、电阻R29、电阻R23和端口B+,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和电容C10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有芯片U2的引脚4和场效应管Q2的漏极D,且场效应管Q2的栅极G连接有电阻R19和电阻R18,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和场效应管Q2的源极S均接地,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有输出端OUT‑,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连接有芯片U2的引脚12和开关S1,且开关S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连...

【技术特征摘要】
1.带充放电同端口自动识别的移动电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电路板,且电路板上焊接有充电管理模块、升压模块和芯片U2,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2的引脚1连接有电容C11、电容C10、电阻R17、电阻R29、电阻R23和端口B+,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和电容C10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有芯片U2的引脚4和场效应管Q2的漏极D,且场效应管Q2的栅极G连接有电阻R19和电阻R18,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和场效应管Q2的源极S均接地,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有输出端OUT-,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连接有芯片U2的引脚12和开关S1,且开关S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有场消音管Q6的漏极D、输出端OUT1+和电容C12,且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18的另一端和元件Q8,所述元件U8的引脚1连接有电阻R27和电阻R28,且元件U8的引脚1接地,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13和芯片U2的引脚10,且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元件U8的引脚6连接有电阻R27的另一端、电阻R25、芯片U2的引脚2和端口OUTEN,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26和场效应管Q4的栅极G,且场效应管Q4的源极S和电阻R26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4的漏极D连接有电阻R24和场效应管Q6的栅极G,且场效应管Q6的源极S连接有电阻R24的另一端、输出端口OUT+、电阻R1、电阻R4和场效应管Q5的源极S,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2、电阻R30和场效应管Q3的漏极D,所述场效应管Q3的栅极G连接有电阻R3和电阻R6,且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有端口OUTEN,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场效应管Q3的源极S和电阻R30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有场效应管Q1的栅极G,且场效应管Q1的源极S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D连接有电阻R4的另一端和场效应管Q5的栅极G,且场效应管Q5的漏极D连接有端口DCIN、二极管D1的正极、电阻R5和电阻R21,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有芯片U2的引脚11和电阻R22,且电阻R2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端口B+相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有充电管理模块,且充电管理模块和芯片U2的引脚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长钰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瑞能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