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主动式两相环路与相变蓄热复合的热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826105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5 07:15
一种主动式两相环路与相变蓄热复合的热控系统,属于散热冷却技术领域。该系统主要包括吸热器、储液器、冷凝器、蒸气管路、驱动装置、液体管路和风机。所说吸热器是由导热壳体、蒸发腔、蓄热材料和翅片封装成的一体结构;蒸发腔出口通过蒸气管路与冷凝器入口相连通,冷凝器出口通过液体管路依次连接储液器和驱动装置,最后接入蒸发腔入口,形成一个封闭环路。发热量较小时,可通过蓄热材料吸收热量,通过翅片进行散热,限制或延缓温升;发热量较大时,启动驱动装置,运行主动式两相环路。特别是发热量动态或脉冲式变化时,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保持电子芯片及设备良好的温度控制,并且具有散热能力强、结构紧凑、安全温度控制、适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主动式两相环路与相变蓄热复合的热控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动式两相环路与相变蓄热复合的热控系统,属于散热冷却

技术介绍
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激光器件、LED设备、电子芯片及设备等电子器件的热耗急剧增长,其冷却散热问题也日益突出。温度过高会导致电子器件产生机械失效、腐蚀失效、电气失效等一系列不可逆损伤,此外,对于该类电子设备,其耗热量随着客户端的应用情况而动态变化,而过高的温度变化不仅对其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造成电子器件可靠性的降低。传统的风冷散热器虽然结构简单,但越来越难以胜任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散热要求,同时与电子器件实际运行热耗动态匹配性能较差。在现有技术中,液体冷却的性能远大于风冷散热,但显热换热的液体冷却不能够实现电子器件的等温性,同时以水为介质的液体泄漏对电子器件的危害将会是致命的;利用潜热换热的热管冷却可以实现电子器件的等温性,但其性能受重力和毛细力的严重影响,且启动困难,因此,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供液不足、安全温度控制、以及热耗量低时启动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主动式两相环路与相变蓄热复合的热控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主动式两相环路与相变蓄热复合的热控系统,该系统包括吸热器(2)、冷凝器(7)、储液器(6)、蒸气管路(8)、液体管路(10)和风机(13),所述吸热器(2)是由导热壳体、蒸发腔(11)、蓄热材料(3)和位于导热壳体顶部的翅片(12)封装成的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驱动装置(9),该驱动装置(9)置于所述的液体管路(10)上;所述蒸发腔(11)出口通过蒸气管路(8)与冷凝器(7)入口相连通,冷凝器(7)出口通过液体管路(10)依次连接储液器(6)和驱动装置(9),最后通过驱动装置(9)出口与蒸发腔(11)入口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环路,内部充注低沸点流体工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动式两相环路与相变蓄热复合的热控系统,该系统包括吸热器(2)、冷凝器(7)、储液器(6)、蒸气管路(8)、液体管路(10)和风机(13),所述吸热器(2)是由导热壳体、蒸发腔(11)、蓄热材料(3)和位于导热壳体顶部的翅片(12)封装成的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驱动装置(9),该驱动装置(9)置于所述的液体管路(10)上;所述蒸发腔(11)出口通过蒸气管路(8)与冷凝器(7)入口相连通,冷凝器(7)出口通过液体管路(10)依次连接储液器(6)和驱动装置(9),最后通过驱动装置(9)出口与蒸发腔(11)入口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环路,内部充注低沸点流体工质。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动式两相环路与相变蓄热复合的热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储液器(6)和吸热器(2)之间设有毛细管路(4),毛细管路的一端与储液器(6)的出口相连,另一端与蒸发腔(11)入口连接,在毛细管路和蒸发腔底部分别设有毛细芯(5)。3.按照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琳马跃征陈静冯乐军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