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结构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电极结构,尤指一种同时具有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之涂布层的电极结构。先前技术在现有技术中电池之效能无法被完全发挥的因素,往往是因为当该电池经过多次充电及放电的循环后,该电池之电极结构中的阴极或阳极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产生副反应,形成不利于锂离子或其他导电离子之传导的固态氧化层。或是因为电极结构中阴极或阳极本身的阻抗过大,造成电池之效能无法被有效地表现出来,加上再经过反复的充电及放电的循环后,其所伴随之固态氧化层愈长愈厚,形成不利电性之结构,使得整体电池电容量衰退。是以,由上述内容可得知,电极结构与在充电及放电的循环中所产生之固态氧化层之厚度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职是之故,申请人有鉴于已知技术之缺失,专利技术出本案“电极结构”,用以改善上述缺失。本专利技术藉由改善一电极结构中之材料的涂布或涂布层的配置来维持电极结构之稳定性,并同时增加材料导电性,使得在经过多次充电及放电后,本专利技术之具有该电极结构之一电池相较于原电池还能提升10~30%之电容量。本专利技术提供结合由无机材料所组成之一涂布层与邻接该涂布层之由有机材料所组成之的另一涂布层的电极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极结构,该电极结构之横剖面包括:一基板层;一第一涂布层,位于该基板层上;一第二涂布层,位于该第一涂布层上;一第三涂布层,位于该第二涂布层上,其中该第二涂布层为一有机材料时,而该第三涂布层为一无机材料,且具一第一厚度范围小于10nm。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31 TW 1041447831.一种电极结构,该电极结构之横剖面包括:一基板层;一第一涂布层,位于该基板层上;一第二涂布层,位于该第一涂布层上;一第三涂布层,位于该第二涂布层上,其中该第二涂布层为一有机材料时,而该第三涂布层为一无机材料,且具一第一厚度范围小于10n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结构,其中:该第一涂布层为一阴极材料、一阳极材料或一金属材料,该阴极材料为一锂离子金属之氧化物以及该阳极材料为一碳材料;该有机材料包括不饱和烷类化合物、芳香环化合物,以及芳杂环化合物;以及该无机材料包括锆(Zr)、铝(Al)、锡(Sn)、镁(Mg)、硅(Si)、钛(Ti)、锌(Zn)、锂(Li)、以及硼(B)之氧化物。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结构,其中:该不饱和烷类化合物为聚乙炔(PAC);该芳香环化合物包括聚芴、聚伸苯、聚芘、聚薁、以及聚萘;该芳杂环化合物包括一含氮化合物以及一含硫化合物,其中该含氮化合物包括聚吡咯(PPY)、聚咔唑、聚吲哚、聚氮杂环庚三烯、聚苯胺(PANI),以及该含硫化合物包括聚噻吩(PT)、聚二氧乙基噻吩(PEDOT)、以及聚苯硫醚(PPS);以及该有机材料还包括沥青。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结构,其中:该第一涂布层为具有60wt%~95wt%之该阴极材料;该第二涂布层为具有0.05wt%~5wt%之该有机材料;第三涂布层为具有0.05wt%~5wt%之该无机材料;该第一涂布层之一第二厚度范围介于10~250微米;该第二涂布层之一第三厚度范围介于1~100nm;以及该第三涂布层之一第四厚度范围介于0.5~10nm。5.一种电极结构,包括:一基板层;以及一粒状结构,位于该基板层上,且该粒状结构包括:一核心;一第一涂布层,包覆该核心;以及一第二涂布层,包覆该第一涂布层,其中当该第一涂布层为一无机材料及一有机材料的其中之一时,该第二涂布层为该无机材料及该有机材料的其中之另一。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结构,其中:该第一涂布层为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炳照,杨盛强,王复民,苏威年,郑贺明,陈毓佛,郑如翔,
申请(专利权)人:黄炳照,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