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唑菌苯胺与杀虫剂的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1158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4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含氟唑菌苯胺与杀虫剂的协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成分A和B,其中,A为氟唑菌苯胺,B为GF‑2877、kappa‑bifenthrin、kappa‑tefluthrin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还包括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制成常规的农药制剂,并应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

Composition of fluorine containing fungus, aniline and pesticid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synergistic composition of a fluorinated Pyraoxystrobin aniline and insecticid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rising the active components of A and B, wherein A is fluorine Pyraoxystrobin aniline, B GF, kappa bifenthrin, 2877 kappa tefluthrin in one or more combinations, also include the use of pesticides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the agent, made of conventional pesticide formulations, and applied to the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含氟唑菌苯胺与杀虫剂的组合物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药应用
,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具体的说是一种含氟唑菌苯胺与杀虫剂的组合物,应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
技术介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虫害发生严重,危害植物根、茎、叶等部位,以及果实、种子、块茎等繁殖器官,使作物产量锐减,品质下降严重。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导致作物绝收。因此,植物病虫害在生产实际上具有重要的防治意义,杀菌剂或杀虫剂是防治植物病虫害最为经济、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并且,在实际生产中,植物病虫害往往同时发生,如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叶面病害和叶部害虫等常常同时发生,单一使用杀菌剂或杀虫剂,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植物病虫害危害问题。将杀菌剂和杀虫剂混配,可弥补这种不足,两者优势互补,可扩大防治谱,综合有效控制病虫害危害,在生产实践中成为深受欢迎的应用形式。尤其是具有协同作用的杀菌剂和杀虫剂,各有效组分间相互作用,使组合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效果的理论总和,因而在实际使用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受使用者青睐。氟唑菌苯胺(penflufen)属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通过干扰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中复合物Ⅱ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线粒体功能。主要用于防治马铃薯、水稻、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苗期和成熟期的土传及种传病害。结构式如下:GF-2877是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的广谱性杀虫剂,尤其是对水稻害虫(如稻飞虱)防效显著;kappa-bifenthrin(CAS号439680-76-9)是科麦农公司开发的联苯菊酯(bifenthrin)的单一异构体,kappa-tefluthrin(CAS号391634-71-2)也是科麦农公司开发的七氟菊酯(tefluthrin)的单一异构体,两者对多种作物上的害虫表现出优异活性。本专利技术经过大量的配方筛选试验研究发现,当氟唑菌苯胺与GF-2877、kappa-bifenthrin、kappa-tefluthrin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药剂任意组合时,显示出令人惊讶的杀虫杀菌效果,即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实际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的理论总和,在生产上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协同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A和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氟唑菌苯胺(penflufen),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GF-2877、kappa-bifenthrin、kappa-tefluthrin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此外,还包括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所述组合物可以特别良好的效果用于防治各种有用作物中的植物病虫害,所述有用作物包括但不限于常规育种作物、转基因作物、无性繁殖作物及无性繁殖材料、驯化栽培的野生植物等,特别适用于防治马铃薯、水稻、小麦、大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多种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可提及的具体实例为一些可用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防治的代表性植物病虫害,所述实例并不限于特定属种。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例,还可以以相同方式延伸到其它植物病虫害,括号注明其病原拉丁文学名:马铃薯黑痣病、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solani)、马铃薯银腐病(Helminthosporiumsolani)、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reiliana)、玉米黑粉病(Ustilagomaydis)、小麦散黑穗病(Ustilagotritici)、小麦腥黑穗病(Tilletiacaries)、小麦杆黑粉病(Urocystisocculta)、小麦雪霉叶枯病(Monographellanivalis)、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cerealis)、大麦黑穗病(Ustilagohordei)、大麦条纹病(Pyrenophoragraminea)、燕麦散黑穗病(Ustilagoavenae)、洋葱黑粉病(Urocystiscolchici)、豆类、紫花苜蓿、鳞茎类、棉花、油料作物、高粱、甜菜、向日葵、玉米等作物猝倒病和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水稻恶苗病(Fusariummoniliforme)、水稻稻曲病(Ustilaginoideaoryzae)、水稻粒黑粉病(Tilletiabarclayana)、小麦赤霉病(Fusariumgraminearum)、西瓜枯萎病、大豆根腐病(Fusariumoxysporum)、果树、蔬菜等作物灰霉病(Botrytiscinerea)、水稻稻飞虱(Nilaparvatalugens)、小麦蚜虫(Sitobionavenae)、小麦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玉米和小麦蛴螬(Anomalacorpulenta)、玉米地老虎(Agrotisypsilon)、玉米金针虫(Agriotesfuscicollis)、花生蛴螬(Holotrichiaparallela)、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odoriphaga)、食用菌菌蛆(Lycoriellapleuroti)、甘蓝黄条跳甲(Phyllotratastriolata)、水稻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稻蓟马(Stenchaetothripsbiformis)、稻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芸苔属蔬菜(如甘蓝)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茶树茶小绿叶蝉(Empoascaflavescens)等。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组合物组分A和B可以任意比例混配,通常一种活性成分含量高于其余活性成分,优选混合比是100:1至1:100或50:1至1:50。本专利技术组合物可通过将活性成分与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混合,用已知方法制备为常规的制剂,如乳油、可湿性粉剂、种子处理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颗粒剂等。制剂中一般含有0.1~95%重量的活性成分,优选0.5~90%重量的活性成分。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包括但不限于:水、溶剂、填料、各种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等)、黏结剂、成膜剂、着色剂、防冻剂、增稠剂、助悬剂、崩解剂、消泡剂、渗透剂、警戒色、增效剂、稳定剂、壁囊材料、pH调节剂、防腐剂等。并且,适当地,为了提高对特定作物耐受力,可适当添加安全剂;或者有时为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可在混配组合物中添加常规农业肥料,制成药肥混剂。这些助剂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可选择一种或一种以上助剂构成,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的试验确定。所述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本专利技术组合物可以多种方法使用,如兑水以常规方式喷雾使用,或直接撒施或沟施,或拌毒土撒施,或种子处理等,于植物播种时、出苗前、出苗后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均可使用。用药量可在较宽范围内变化,并且取决于土壤的状况、使用方法、作物、待防治的植物病虫害种类及苗龄大小、当时的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本专利技术组合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成分A和B。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成分A和B。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氟唑菌苯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GF-2877、kappa-bifenthrin、ka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