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新华专利>正文

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控制方法及载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778169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8 1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控制方法及载运方法,采用智能测控系统及信标定位基线,取代了现有技术使用的牵引构建——节链;同时,将现有技术站台严格的等距设置转变为容许有一定站距差异,使得站台可以向前或向后作有限距离移动,这就能有效避开某些大型建筑基座的桩基。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大降低了并联式递速运行轨道列车建造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和工程难度。

Collinear source intelligent control, speed running train, control method and carrying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llinear source intelligent control train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 delivery speed and carrying method, using the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and beacon positioning baseline, to replace the exist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raction chain - section use; at the same time, will change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platform and equidistantly arranged strictly to allow certain station distance difference, can make the platform forward or backward for a limited range of movement, it can effectively avoid some large pile base construction. The invention greatly reduces the construction cost, the running cost, the maintenance cost and the engineering difficulty of the parallel speed running track tra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控制方法及载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城市公共客运的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特别是一种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控制方法及载运方法。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城市出行难是全世界所有大中城市共同面临却无法彻底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外所有用于人员载运的路面车辆和轨道列车,都是独立操控行驶的载运工具,这种载运工具,无论是地面公共汽车、出租汽车,还是正大力发展应用的地铁、轻轨等轨道列车,都存在诸多明显而又用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地面公共汽车的主要问题是旅行速度太慢,客流高峰拥挤等。地铁、轻轨等轨道列车的严重缺陷是:站距太长,乘行极不方便;运量依然有限,客流高峰依然严重拥挤,乘行极不舒适;过多过频的站点停靠,耽误了所有未到站乘客的时间;受市区站距长度的限制,地铁时速上限较低。针对公共交通存在的上述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人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从检索出的各种解决方案看,专利技术专利《并联式递速运行轨道列车及其载运方法》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该专利技术主要内容是:有往返闭合、两端曲线回转的递速轨和往返闭合、两端曲线回转的运行轨,递速轨与运行轨往返全线等距并列设置;有若干由最少一节车节组成的递速节组,组成递速列车,走行在递速轨上;有若干由最少一节车节组成的运行节组,组成的运行列车,走行在运行轨上;递速列车往返全线的递速节组等距排布,运行列车往返全线的运行节组等距排布;递速轨往返内侧有等距设置的站台,站台与站台间的间距与递速节组与递速节组间的间距一致;递速节组前后车节间由车钩在临近运行列车一侧单边牵引连挂,运行节组前后车节间由车钩在临近递速列车一侧单边牵引连挂;递速列车与运行列车同向、独立运行,并周期性进行并列连接运行。但是,该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两大缺陷:1、在递速节组与递速节组间,运行节组与运行节组间,设置一种随轨道线往返闭合,用于牵引连接的节链,还有供节链走行的笼式轨道梁。虽然该节链在纵向为前后节组间同步、等速、等距运行,以及在横向为递速节组与运行节组间并列连接实现精准控制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是,节链及供其走行的笼式轨道梁这一物理构造的存在,给并联式递速运行轨道列车的建造、运行、维护增加了极大的成本。2、所有站台与站台间的距离都必须相等,其要求太过严格,站台的设置必然遭遇无法避开的一些大型建筑桩基,对这些大型建筑桩基实施托换架空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上述专利技术中也考虑取消节链,而依靠信号收发,计算机智能测控系统控制来实现往返全线递速节组同步、等速运行,全线运行节组同步、等速运行。但其并没有公开相应的实现手段。且上述专利技术是为了实现“往返全线递速节组同步、等速运行,全线运行节组同步、等速运行”,这实际上还是要求往返全线递速节组等距运行,往返全线运行节组等距运行,所有站台等距设置,无法达到站台间距相对灵活设置,尽量避开大型建筑桩基,降低工程难度的目的。因此,要克服上述专利技术存在的上述两大缺陷,还需要做重大而具体的创造性技术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控制方法及载运方法,取消牵引节链,实现高度自动化控距运行,降低列车建造、运行和维护成本,站距不必要求严格等距,有效避开一些大型建筑桩基,降低工程难度和建造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包括往返闭合的递速轨道线和往返闭合的运行轨道线;若干递速节组组成并走行在递速轨道线上的递速列车;以及若干运行节组组成并走行在运行轨道线上的运行列车;递速节组由最少一节递速车节组成,递速节组前后车节间由递速车钩在临近运行列车一侧单边牵引连挂;运行节组由最少一节运行车节组成,运行节组前后车节间由运行车钩在临近递速列车一侧单边牵引连挂;还包括:信标定位基线,设置在所述递速列车与运行列车之间、对应递速轨道线和运行轨道线往返闭合,且由递速列车与运行列车共有;该信标定位基线在包含坡道的直线段,与同位于该直线段的递速节组中递速车钩的转角点、运行节组中运行车钩的转角点位于同一纵向垂面上;至少赋予信标定位基线上各位点相应的位置信息;表达信标定位基线信息的信标器,按信标定位基线走向设置;设置在递速节组上的、用于采集所述信标器信息的递速信标信息采集器,以及设置在运行节组上的、用于采集所述信标器信息的运行信标信息采集器;智能测控系统,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计算,分析,形成并发出包括对递速列车各递速节组以及运行列车各运行节组加速或者减速在内的控制指令;多个递速节组区间位,且所有递速节组区间位在信标定位基线上等距排布,所有递速节组区间位等距运行,每个递速节组区间位中有且只有一个递速节组,且递速节组总是位于各自的递速节组区间位内;多个运行节组区间位,且所有运行节组区间位在信标定位基线上等距排布,所有运行节组区间位等距运行,每个运行节组区间位中有且只有一个运行节组,且运行节组总是位于各自的运行节组区间位内;所述递速轨道线一侧设有若干站台,且在上、下客的同一时间段内,每一个站台都对应停靠一个递速节组。在并列连接阶段,所述递速节组区间位均同步与对应的运行节组区间位横向并齐,每一个递速节组都在各自的递速节组区间位内与对应的运行节组区间位内的运行节组实施并列连接。以此实现取消节链,依靠信号采集、计算、分析并转换为控制指令来实现往返全线递速节组在限定的同一时间段内停站,以及在同一时间段内与运行节组实施并列连接的目的。本专利技术还进一步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所述递速节组区间位长度与运行节组区间位长度相等,递速节组区间位间距等于运行节组区间位间距,相邻的递速节组区间位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的运行节组区间位之间的间距。本专利技术中,信标器为沿所述信标定位基线设置的往返闭合的信标线体;所述信标线体上标刻有至少能表达信标定位基线上的位置信息的识别码。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信标线体设有递速信息采集面和运行信息采集面,所述递速信息采集面和运行信息采集面上均标刻所述识别码;在信标线体的同一横断面,递速信息采集面上的识别码与运行信息采集面上的识别码表达的信息完全一致。每一个所述递速节组区间位中部均设有递速区间位正位点;每一个所述运行节组区间位中部均设有运行区间位正位点,且所述递速区间位正位点、运行区间位正位点前、后均分别设置有在前预警点和在后预警点。所述递速节组中部、运行节组中部分别设有递速基位点和运行基位点,运行时,递速节组的递速基位点、运行节组的运行基位点分别总是位于对应的递速节组区间位、对应的运行节组区间位的在前预警点与在后预警点之间。相应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的运行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递速列车停站阶段和递速列车与运行列车并列连接阶段;所述递速列车停站阶段包括:1)递速列车开始减速运行,递速列车各递速节组的基位点均位于各自所在递速节组区间位的递速区间位正位点附近;此时运行列车加速运行;2)各递速节组通过递速信标信息采集器不断获取信标定位基线上的即时位置信息,并通过测算获取自身的即时速度信息;通过即时位置信息和即时速度信息,测算出递速列车各递速节组与所要停靠的站台之间的距离;3)根据递速节组的运行速度与该递速节组所需停靠站台的距离,调整该递速节组的减速量,有站要停的所有递速节组在限定的同一时间段内都实现停站,无站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控制方法及载运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包括往返闭合的递速轨道线(DG)和往返闭合的运行轨道线(YG);若干递速节组(D2)组成并走行在递速轨道线(DG)上的递速列车(D);以及若干运行节组(Y2)组成并走行在运行轨道线(YG)上的运行列车(Y);递速节组(D2)由最少一节递速车节(D1)组成,递速节组(D2)前后车节间由递速车钩(D11)在临近运行列车(Y)一侧单边牵引连挂;运行节组(Y2)由最少一节运行车节(Y1)组成,运行节组(Y2)前后车节间由运行车钩(Y11)在临近递速列车(D)一侧单边牵引连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标定位基线(3),设置在所述递速列车(D)与运行列车(Y)之间、对应递速轨道线(DG)和运行轨道线(YG)往返闭合,且由递速列车(D)与运行列车(Y)共有;该信标定位基线(3)在包含坡道的直线段,与同位于该直线段的递速节组(D2)中递速车钩(D11)的转角点、运行节组(Y2)中运行车钩(Y11)的转角点位于同一纵向垂面上;至少赋予信标定位基线(3)上各位点相应的位置信息;表达信标定位基线(3)信息的信标器,按信标定位基线(3)走向设置;设置在递速节组(D2)上的、用于采集所述信标器信息的递速信标信息采集器(D5),以及设置在运行节组(Y2)上的、用于采集所述信标器信息的运行信标信息采集器(Y5);智能测控系统,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计算、分析,形成并发出包括对递速列车各递速节组以及运行列车各运行节组加速或者减速在内的控制指令;多个递速节组区间位(D7),且所有递速节组区间位(D7)在信标定位基线(3)上等距排布,所有递速节组区间位(D7)等距运行,每个递速节组区间位(D7)中有且只有一个递速节组(D2),且递速节组(D2)总是位于各自的递速节组区间位(D7)内;多个运行节组区间位(Y7),且所有运行节组区间位(Y7)在信标定位基线(3)上等距排布,所有运行节组区间位(Y7)等距运行,每个运行节组区间位(Y7)中有且只有一个运行节组(Y2),且运行节组(Y2)总是位于各自的运行节组区间位(Y7)内;所述递速轨道线(DG)一侧设有若干站台(Z),且在上、下客的同一时间段内,每一个站台(Z)都对应停靠一个递速节组(D2);在并列连接阶段,所述递速节组区间位(D7)均同步与对应的运行节组区间位(Y7)横向对应,每一个递速节组(D2)都在各自的递速节组区间位(D7)内与对应的运行节组区间位(Y7)内的运行节组(Y2)实施并列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28 CN 20171018985801.一种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包括往返闭合的递速轨道线(DG)和往返闭合的运行轨道线(YG);若干递速节组(D2)组成并走行在递速轨道线(DG)上的递速列车(D);以及若干运行节组(Y2)组成并走行在运行轨道线(YG)上的运行列车(Y);递速节组(D2)由最少一节递速车节(D1)组成,递速节组(D2)前后车节间由递速车钩(D11)在临近运行列车(Y)一侧单边牵引连挂;运行节组(Y2)由最少一节运行车节(Y1)组成,运行节组(Y2)前后车节间由运行车钩(Y11)在临近递速列车(D)一侧单边牵引连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标定位基线(3),设置在所述递速列车(D)与运行列车(Y)之间、对应递速轨道线(DG)和运行轨道线(YG)往返闭合,且由递速列车(D)与运行列车(Y)共有;该信标定位基线(3)在包含坡道的直线段,与同位于该直线段的递速节组(D2)中递速车钩(D11)的转角点、运行节组(Y2)中运行车钩(Y11)的转角点位于同一纵向垂面上;至少赋予信标定位基线(3)上各位点相应的位置信息;表达信标定位基线(3)信息的信标器,按信标定位基线(3)走向设置;设置在递速节组(D2)上的、用于采集所述信标器信息的递速信标信息采集器(D5),以及设置在运行节组(Y2)上的、用于采集所述信标器信息的运行信标信息采集器(Y5);智能测控系统,用于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计算、分析,形成并发出包括对递速列车各递速节组以及运行列车各运行节组加速或者减速在内的控制指令;多个递速节组区间位(D7),且所有递速节组区间位(D7)在信标定位基线(3)上等距排布,所有递速节组区间位(D7)等距运行,每个递速节组区间位(D7)中有且只有一个递速节组(D2),且递速节组(D2)总是位于各自的递速节组区间位(D7)内;多个运行节组区间位(Y7),且所有运行节组区间位(Y7)在信标定位基线(3)上等距排布,所有运行节组区间位(Y7)等距运行,每个运行节组区间位(Y7)中有且只有一个运行节组(Y2),且运行节组(Y2)总是位于各自的运行节组区间位(Y7)内;所述递速轨道线(DG)一侧设有若干站台(Z),且在上、下客的同一时间段内,每一个站台(Z)都对应停靠一个递速节组(D2);在并列连接阶段,所述递速节组区间位(D7)均同步与对应的运行节组区间位(Y7)横向对应,每一个递速节组(D2)都在各自的递速节组区间位(D7)内与对应的运行节组区间位(Y7)内的运行节组(Y2)实施并列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速节组区间位(D7)长度与运行节组区间位(Y7)长度相等,相邻的递速节组区间位(D7)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的运行节组区间位(Y7)之间的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标器为沿所述信标定位基线(3)设置的往返闭合的信标线体(4);优选地,所述信标线体(4)上标刻有至少能表达信标定位基线(3)上的位置信息的识别码(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标线体(4)有递速信息采集面(D4)和运行信息采集面(Y4),所述递速信息采集面(D4)和运行信息采集面(Y4)上均标刻所述识别码(10);在信标线体(4)的同一横断面,递速信息采集面(D4)上的识别码(10)与运行信息采集面(Y4)上的识别码(10)表达的信息完全一致。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递速节组区间位(D7)中部均设有递速区间位正位点(7);每一个所述运行节组区间位(Y7)中部均设有运行区间位正位点(7’),且所述递速区间位正位点(7)、运行区间位正位点(7’)前、后均分别设置有在前预警点(8)和在后预警点(9)。6.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递速节组(D2)中部、运行节组(Y2)中部分别设有递速基位点(D6)和运行基位点(Y6),运行时,递速节组(D2)的递速基位点(D6)、运行节组(Y2)的运行基位点(Y6)分别总是位于对应的递速节组区间位(D7)、对应的运行节组区间位(Y7)的在前预警点(8)与在后预警点(9)之间。7.一种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共线信源智能控制递速运行列车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递速列车(D)停站阶段和递速列车(D)与运行列车(Y)并列连接阶段;所述递速列车(D)停站阶段包括以下步骤:1)递速列车(D)开始减速运行,递速列车(D)各递速节组的基位点(D6)均位于各自所在递速节组区间位的递速区间位正位点(7)附近;此时运行列车(Y)加速运行;2)各递速节组(D2)通过递速信标信息采集器(D5)不断获取信标定位基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新华
申请(专利权)人:周新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