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690844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4 0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岩体分析领域,提供了基于RQD和RBI的岩体结构特征分析方法,使工程人员能够对指定区段的岩体进行快速分析。本发明专利技术步骤包括:在平洞每隔1米的位置设桩,并依次编号;将相邻两个桩之间的岩体作为一个测量单元,依次测量并记录各个测量单元内1米腰线处的岩体长度;使用一个电子数据表存储大于等于3cm的岩体长度数据;所述电子数据表按M行N列存储数据,其中,M由平洞的起止桩号确定,N为24,且第一列为桩号行,第22‑24分别为XX+、+XX+、+XX列,XX+、+XX+、+XX列用于存储标跨单元数据;打开计算程序进行RQD或RBI分析。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平洞的岩体分析。

A method for measuring RBI and RQD indices of rock mas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rock mass analysis field, and provides a rock mas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RQD and RBI, which enables engineers to perform rapid analysis of rock mass in a designated section. The invention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in the flat hole every 1 meters position of the pile, and numbered; the rock mass between two adjacent piles as a measurement unit, in order to measure and record the length of each rock mass measurement unit within 1 meters of the waist; use a spreadsheet to store less than 3cm the length of rock mass data; the electronic data list storage data, according to M N, M by the adit from pile number determined, N is 24, and the first column is the pile number for twenty-second, 24 were XX+, +XX+, +XX, XX+, +XX+, +XX column for standard cross unit data open; calculation program was analyzed by RQD or RBI. The invention is suitable for rock mass analysis of flat ho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岩体分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
技术介绍
岩体结构是制约岩体力学特征、影响岩体质量的重要控制因素,对以随机硬质构造节理控制的岩体如:石英闪长岩、花岗岩等尤其突出。岩石质量指标(RQD)、岩体块度指数(RBI)作为表征岩体结构特征的主要常用指标,实际工程应用中有测试简便、方法简单、数据直观等特点,被国内外广泛应用。RQD在各类岩体工程应用过程中,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在RQD统计方法上主要有两种方法,1、传统的回次统计法即美国人Deer提出的方法;2、孔段统计法,该方法是结合岩芯采取率、把岩芯完整程度基本类似的划分为同一个孔段进行统计。在平洞中对RQD的量测获取方法是根据RQD定义,测量平洞1m腰线处量测长度为1m范围内的岩体长度,并分别记录在10~30cm、30~50cm、50~100cm、大于100cm的相应表格中,然后通过室内统计分别计算出每米的RQD值。岩体块度指数(RBI):是由胡卸文教授借鉴刘克远等提出的岩体块度系数概念,根据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50287-99)中对岩体结构分类标准,提出的岩体块度指数RBI,在对岩体质量评价中,岩体块度指数(RBI)与岩体完整性系数(Kv)、体积节理数(Jv)类似,是表征岩体完整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平洞中对RBI的量测获取方法是根据RBI定义,测量平洞1m腰线处量测长度为1m范围内的岩体长度,并分别记录在小于3cm累计长度、3~10cm、10~30cm、31~50cm、51~100cm,对岩块跨段的专门标记,室内对RBI数据进行处理时,人工对跨段岩块长度还原,在根据具体桩号要求,统计计算出相应桩号内的RBI值。现有计算分析的时候,对岩石质量指标(RQD)、岩体块度指数(RBI)测量统计中存在大量重复工作。同时,洞壁起伏很大,测量时一般都要将钢卷尺接近或贴在洞壁上,测线将沿洞壁弯曲,导致每米区段,各结构面间距之和等于1m的末次测量点位置与每米的桩号标志位置有偏差,测线水平定位误差较大,导致结构面间距与实际不符,从而造成岩体块度指数的较大误差。对RQD、RBI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时,因区段的调整将导致数据的重复计算,计算时需重新对公式参数进行调整后计算,对参数调整时必须对RQD、RBI有正确的认识,其中一个参数未调整或调整错误及影响最终计算评价结果,并且检查难度大,计算方式的可重复性较差,错误率较高,数据统计时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在完成数据存储之后,工程人员只需输入所需分析的起止桩号后,便能够对快速地指定区段的岩体进行快速RQD、RBI分析。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平洞内等间距设桩,并依次编号;一般情况是在平洞每隔1米的位置设桩,并依次编号;b.将相邻两个桩之间的岩体作为一个测量单元,依次测量并记录各个测量单元内1米腰线处的岩体长度;c.使用一个电子数据表存储大于等于3cm的岩体长度数据;所述电子数据表按M行N列存储数据,其中,M由平洞的起止桩号确定,N为24,且第一列为桩号行,第22-24分别为XX+、+100+、+XX列,XX+、+100+、+XX列用于存储标跨单元数据;XX+、+100+、+XX表示裂隙间距跨单元的特殊情况,即:一个单元终止位置无裂隙仍然为完整岩体,测量时数据测量到单元终止位置,记录此时的数据,并将此数据标记为XX+;一个单元起始位置无裂隙仍然为完整岩体,测量时数据测量从单元起始位置开始测量,记录此时的数据,并将此数据标记为+XX;整个单位内及起止位置均无裂隙为完整岩体,记录此时的数据值100,并将此数据标记为+100+;d.打开计算程序进行RQD或RBI分析。进一步的,步骤d中RQD分析过程包括:d101.计算程序的RQD计算选项;d102.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输入起桩号A,弹出对话框输入止桩号B,当用户输入起桩号和止桩号后,计算程序显示为Am至Bm;当未输入起桩号或止桩号时,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无数据输入的字符,用户点击取消后,回到原始界面;d103.起止桩号输入后,计算程序读取电子数据表,将电子数据表中的数据导入二维数列,二维数列行数由起止桩号确定,列为24列,原数据中为空值或为非数字的,赋值为-1000;d104.计算程序检验原始数据第一列、XX+、+100+、+XX列,若值不为-1000则累加1,从桩号起始端检验累加到止桩号为止,得到累加结果Z,该累加结果Z需剔除破碎段的段长,并输出到段长框内,显示为Z;d105.分别累加[3cm,10cm)、[10cm,30cm)、[30cm,50cm)[50cm,100cm)、[100cm,∞)的数据,并对起止桩号段的累加成果求和,结果为S,显示为S;d106.根据公式RQD值=S/Z计算RQD值,并将所述RQD结果与规范指标对比,得到完整性评价,输出所述RQD值和所述完整性评价,并显示到结果框内。;进一步的,步骤d中RBI分析过程包括:d201.计算程序的RBI计算选项:d202.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输入起桩号A,弹出对话框输入止桩号B,当用户输入起桩号和止桩号后,显示为Am至Bm;当未输入起桩号或止桩号时,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无数据输入的字符,用户点击取消后,回到原始界面;d203.起止桩号输入后,计算程序读取电子数据表,将电子数据表中的数据导入二维数列,二维数列行数由起止桩号确定,列为24列,原数据中为空值或为非数字的,赋值为-1000;d204.判断输入的起止桩号是否为完整岩体,若起始端为完整岩体,弹出起始端为完整岩体的对话框,当用户点击确认后,返回步骤d201;若终止端为完整岩体,弹出终止端为完整岩体的对话框,当用户点击确认后,返回步骤d201;若起止桩号不都不为完整岩体,进入步骤205;d205.判断是否需要还原原始岩体长度,若不需要,则直接执行步骤d206;若需要,则还原原始岩体长度之后再执行步骤d206;d206.计算程序检验原始数据第一列、XX+、+100+、+XX列,若值不为-1000则累加1,从桩号起始端检验累加到止桩号为止,得到累加结果Z,该累加结果Z需剔除破碎段的段长,并输出到段长框内,显示为Z;d207检验每米桩号段的2至21列以及25列的数字,分别累加[3cm,10cm)、[10cm,30cm)、[30cm,50cm)[50cm,100cm)、[100cm,∞)范围的值,依次获得累加值sum1、sum2、sum3、sum4、sum5;并基于各个累加值分别求出各个范围的获得率Cr3、Cr10、Cr30、Cr50、Cr100;其中,Cr3=sum1/(Z*100),Cr10=sum2/(Z*100),Cr30=sum3/(Z*100),Cr50=sum4/(Z*100),Cr3=sum5/(Z*100);d208.基于公式RBI值=3×Cr3+10×Cr10+30×Cr30+50×Cr50+100×Cr100计算RBI值,并将所述RBI结果与规范指标对比,得到块度评价,输出所述RBI值和所述块度评价,并显示到结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a.在平洞内等间距设桩,并依次编号;b.将相邻两个桩之间的岩体作为一个测量单元,依次测量并记录各个测量单元内1米腰线处的岩体长度;c.使用一个电子数据表存储大于等于3cm的岩体长度数据;所述电子数据表按M行N列存储数据,其中,M由平洞的起止桩号确定,N为24,且第一列为桩号行,第22‑24分别为XX+、+100+、+XX列,XX+、+100+、+XX列用于存储标跨单元数据;XX+、+100+、+XX表示裂隙间距跨单元的特殊情况,即:一个单元终止位置无裂隙仍然为完整岩体,测量时数据测量到单元终止位置,记录此时的数据,并将此数据标记为XX+;一个单元起始位置无裂隙仍然为完整岩体,测量时数据测量从单元起始位置开始测量,记录此时的数据,并将此数据标记为+XX;整个单位内及起止位置均无裂隙为完整岩体,记录此时的数据值100,并将此数据标记为+100+;d.打开计算程序进行RQD或RBI分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a.在平洞内等间距设桩,并依次编号;b.将相邻两个桩之间的岩体作为一个测量单元,依次测量并记录各个测量单元内1米腰线处的岩体长度;c.使用一个电子数据表存储大于等于3cm的岩体长度数据;所述电子数据表按M行N列存储数据,其中,M由平洞的起止桩号确定,N为24,且第一列为桩号行,第22-24分别为XX+、+100+、+XX列,XX+、+100+、+XX列用于存储标跨单元数据;XX+、+100+、+XX表示裂隙间距跨单元的特殊情况,即:一个单元终止位置无裂隙仍然为完整岩体,测量时数据测量到单元终止位置,记录此时的数据,并将此数据标记为XX+;一个单元起始位置无裂隙仍然为完整岩体,测量时数据测量从单元起始位置开始测量,记录此时的数据,并将此数据标记为+XX;整个单位内及起止位置均无裂隙为完整岩体,记录此时的数据值100,并将此数据标记为+100+;d.打开计算程序进行RQD或RBI分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在平洞每隔1米的位置设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RQD分析过程包括:d101.点击计算程序的RQD计算选项;d102.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输入起桩号A,弹出对话框输入止桩号B,当用户输入起桩号和止桩号后,计算程序显示为Am至Bm;当未输入起桩号或止桩号时,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无数据输入的字符,用户点击取消后,回到原始界面;d103.起止桩号输入后,计算程序读取电子数据表,将电子数据表中的数据导入二维数列,二维数列的行数由起止桩号确定,列为24列,原数据中为空值或为非数字的,赋值为-1000;d104.计算程序检验原始数据第一列、XX+、+100+、+XX列,若值不为-1000则累加1,从桩号起始端检验累加到止桩号为止,得到累加结果Z,该累加结果Z需剔除破碎段的段长,并输出到段长框内,显示为Z;d105.分别累加[3cm,10cm)、[10cm,30cm)、[30cm,50cm)[50cm,100cm)、[100cm,∞)的数据,并对起止桩号段的累加成果求和,结果为S,显示为S;d106.根据公式RQD值=S/Z计算RQD值,并将所述RQD结果与规范指标对比,得到完整性评价,输出所述RQD值和所述完整性评价,并显示到结果框内。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RBI分析过程包括:d201.点击计算程序的RBI计算选项:d202.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输入起桩号A,弹出对话框输入止桩号B,当用户输入起桩号和止桩号后,显示为Am至Bm;当未输入起桩号或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皓张世殊李华李崇标李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