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升降的水文观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79775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0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文观测设备的技术领域,公开了自动升降的水文观测设备,包括浮体、自动升降结构、承重绳、信号缆、承重绞盘以及信号绞盘,自动升降结构包括第一升降滚轮以及第一纵向弹簧,承重绳的外端与承重绞盘连接,第一纵向弹簧的下端固定布置,第一升降滚轮连接在所述第一纵向弹簧的上端,承重绳的内端绕过第一升降滚轮的上侧,连接有承重坠;信号缆的外端与信号绞盘连接,信号缆的内端连接有观测仪器;水文观测设备包括当第一升降滚轮升降至极限位置启动信号绞盘及承重绞盘运作的限位启动结构。利用承重绞盘拉动承重绳,利用信号绞盘拉动信号缆,成本低,便于长途运输,提高水文剖面观测的效率,实现观测仪器无法实现长期稳定的剖面观测。

Automatic lifting hydrologic observation equipmen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 equipment and discloses a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 equipment automatic lifting, including floating body, automatic lifting structure, bearing rope, signal cable, and signal bearing winch winch, automatic lifting structure includes a first lifting roller and the first longitudinal spring, bearing rope and the out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bearing is fixed on the lower end of the winch, the layout of the first longitudinal spring, upper end of the first lift roll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longitudinal spring, the inner end of the load-bearing rope around the first lifting roller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bear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er end of the fall; the signal cable winch signal connection, connected with the end of the signal cable in the observation instrument;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 equipment including when the first lifting roller lifting to limit position of the start signal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winch winch bearing limit starting structure. The load bearing rope pulling winch, winch pull signals by signal cable, low cost, convenient for long-distance transportatio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ydrological profile observation, unable to realize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profile observation observation instru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升降的水文观测设备
本技术涉及水文观测设备的
,尤其涉及自动升降的水文观测设备。
技术介绍
测量及获取水文相关数据资料能为防汛决策及盐水入侵治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而采用浮体搭载观测仪器是对水文数据资料观测的有效方法之一,可在无人值守的条件下,长期、连续、同步、自动地对水文要素进行全面综合观测,是离岸观测的重要手段。剖面观测浮体能够用于观测水文参数的垂直变化,但多年来,我国只能依靠引进国外剖面浮体建设实时海洋观测网,直至201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剖面观测浮体才首次加入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然而,无论是由国外引进还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剖面观测浮体目前都仅被应用于深海海域的海洋观测,而在河道、河口及浅海等水域的剖面观测一直采取依靠人工拉绞车的传统方式进行,操作起来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导致成本过高,操作效率低,且无法进行长期稳定的剖面观测,因此直至现在,河道、河口及浅海等水域的剖面观测资料都十分有限,制约着河口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自动升降的水文观测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水文观测设备采用人工拉绞车方式升降承重绳,导致操作效率低、成本高以及观测仪器无法实现长期稳定的剖面观测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自动升降的水文观测设备,包括浮体、设置在所述浮体上的自动升降结构、承重绳、信号缆、收卷或放出所述承重绳的承重绞盘以及收卷或放出所述信号缆的信号绞盘,所述自动升降结构包括第一升降滚轮以及第一纵向弹簧,所述承重绳的外端与所述承重绞盘连接,所述第一纵向弹簧的下端固定布置,所述第一升降滚轮连接在所述第一纵向弹簧的上端,所述承重绳的内端绕过所述第一升降滚轮的上侧,朝下延伸布置,且所述承重绳的内端连接有承重坠;所述信号缆与所述承重绳并列活动布置,所述信号缆的外端与信号绞盘连接,所述信号缆的内端连接有观测仪器;所述水文观测设备包括当所述第一升降滚轮升降至极限位置启动所述信号绞盘及承重绞盘运作的限位启动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升降结构包括第二纵向弹簧、第二升降滚轮以及过渡滚轮,所述第二纵向弹簧与所述第一纵向弹簧并列布置,且所述第二纵向弹簧的上端固定布置,第二升降滚轮连接在所述第二纵向弹簧的下端,所述过渡滚轮布置在所述第二纵向弹簧的外侧;所述承重绳的内端依序绕过所述第一升降滚轮的上侧、第二升降滚轮的下侧以及过渡滚轮的上侧,并朝下延伸布置。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启动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升降滚轮的抵接件、上触动器以及下触动器,所述上触动器与下触动器呈上下间隔布置,所述抵接件置于所述上触动器与下触动器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向弹簧的侧边设有纵向布置的竖杆,所述上触动器及下触动器连接在所述竖杆上。进一步地,所述浮体上设有呈水平状布置的承重限位结构,所述承重限位结构中设有供所述承重绳穿过的第一定位间隙。进一步地,所述浮体上设有呈水平状布置的信号限位结构,所述信号限位结构中设有供所述信号缆穿过的第二定位间隙。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升降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纵向布置的第一导轨杆,所述第一纵向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升降滚轮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导轨杆上。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有纵向布置的第二导轨杆,所述第二纵向弹簧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导轨杆上,所述第二升降滚轮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导轨杆上。进一步地,所述浮体,包括呈水平状布置的架体以及多个气缸,所述架体为多个水平管体连接搭建而成,且所述水平管体之间通过拆卸结构连接;所述架体的重心位置设有安装台,所述自动升降结构连接在所述安装台上,所述架体的外周形成有多个顶点位置,多个所述气缸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架体的多个顶点位置,且所述气缸位于所述架体的下方。进一步地,所述架体呈等腰三角形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水文观测设备,其可以利用承重绞盘拉动承重绳,利用信号绞盘拉动信号缆,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操作效率高,且成本也低,便于长途运输和保存,极大提高了水文剖面观测的效率,能为为防汛决策及盐水入侵治理研究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并且,可以实现观测仪器无法实现长期稳定的剖面观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升降的水文观测设备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浮体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浮体的主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参照图1-3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水文观测设备,用于放置在海上或者河道上,其上设置有观测仪器106,用于测量以及获取水文数据资料,以为防汛决策及盐水入侵治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水文观测设备包括浮体、自动升降结构、承重绳109、承重坠105、信号缆110以及承重绞盘108。其中,自动升降结构设置在浮体上,其包括第一升降滚轮111以及第一纵向弹簧115,其中,承重绳109的外端缠绕在承重绞盘108上,当承重绞盘108正向转动时,则可以收卷承重绳109,当承重绞盘108反向转动时,则可以放出承重绳109;第一纵向弹簧115呈纵向布置,其下端固定布置,且第一升降滚轮111连接在第一纵向弹簧115的上端,这样,第一升降滚轮111则会随着第一纵向弹簧115的伸缩而上下升降移动;承重绳109的内端由上绕在第一升降滚轮111上,且承重坠105连接在承重绳109的内端,这样,当承重绳109的内端处于自然状态时,在承重坠105的作用下,承重绳109的内端处于垂直状布置。信号缆110与承重绳109并列活动布置,且信号缆110的内端连接有用于观测水文数据的观测仪器106,信号缆110的外端连接有信号绞盘107,当信号绞盘107正向转动时,则可以收卷信号缆110,当信号绞盘107反向转动时,则可以放出信号缆110;水文观测设备还包括控制承重绞盘108启动或关闭的限位启动结构,当第一升降滚轮111上升至极限位置或者下降至极限位置时,该限位启动结构则会启动承重绞盘108转动,进而对应收卷或放出承重绳109。在实际运用中,当水文观测设备放置在河道、河口及浅海等水域的剖面观测,其可以利用承重绞盘108拉动承重绳109,利用信号绞盘107拉动信号缆110,从而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操作效率高,且成本也低;当浮体随着水面朝上上升时,整个水文观测设备也随之上升,此时,第一升降滚轮111则会相对朝下移动,第一纵向弹簧115被压缩,当然,承重坠105以及信号缆110也随之下降,此时,当第一升降滚轮111下降至极限位置时,限位启动结构则会控制承重绞盘108启动收卷承重绳109,控制信号绞盘107启动收卷信号缆110,使得承重绳109以及信号缆110上升,直至恢复原先位置;当浮体随着水面朝上下降时,整个水文观测设备也随之下降,此时,第一升降滚轮111则会相对朝上移动,第一纵向弹簧115被拉伸,当然,承重坠105以及信号缆110也随之上升,此时,当第一升降滚轮111上升至极限位置时,限位启动结构则会控制承重绞盘108启动放出承重绳109,控制信号绞盘107启动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动升降的水文观测设备

【技术保护点】
自动升降的水文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浮体、设置在所述浮体上的自动升降结构、承重绳、信号缆、收卷或放出所述承重绳的承重绞盘以及收卷或放出所述信号缆的信号绞盘,所述自动升降结构包括第一升降滚轮以及第一纵向弹簧,所述承重绳的外端与所述承重绞盘连接,所述第一纵向弹簧的下端固定布置,所述第一升降滚轮连接在所述第一纵向弹簧的上端,所述承重绳的内端绕过所述第一升降滚轮的上侧,朝下延伸布置,且所述承重绳的内端连接有承重坠;所述信号缆与所述承重绳并列活动布置,所述信号缆的外端与信号绞盘连接,所述信号缆的内端连接有观测仪器;所述水文观测设备包括当所述第一升降滚轮升降至极限位置启动所述信号绞盘及承重绞盘运作的限位启动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升降的水文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浮体、设置在所述浮体上的自动升降结构、承重绳、信号缆、收卷或放出所述承重绳的承重绞盘以及收卷或放出所述信号缆的信号绞盘,所述自动升降结构包括第一升降滚轮以及第一纵向弹簧,所述承重绳的外端与所述承重绞盘连接,所述第一纵向弹簧的下端固定布置,所述第一升降滚轮连接在所述第一纵向弹簧的上端,所述承重绳的内端绕过所述第一升降滚轮的上侧,朝下延伸布置,且所述承重绳的内端连接有承重坠;所述信号缆与所述承重绳并列活动布置,所述信号缆的外端与信号绞盘连接,所述信号缆的内端连接有观测仪器;所述水文观测设备包括当所述第一升降滚轮升降至极限位置启动所述信号绞盘及承重绞盘运作的限位启动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升降的水文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升降结构包括第二纵向弹簧、第二升降滚轮以及过渡滚轮,所述第二纵向弹簧与所述第一纵向弹簧并列布置,且所述第二纵向弹簧的上端固定布置,第二升降滚轮连接在所述第二纵向弹簧的下端,所述过渡滚轮布置在所述第二纵向弹簧的外侧;所述承重绳的内端依序绕过所述第一升降滚轮的上侧、第二升降滚轮的下侧以及过渡滚轮的上侧,并朝下延伸布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升降的水文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启动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升降滚轮的抵接件、上触动器以及下触动器,所述上触动器与下触动器呈上下间隔布置,所述抵接件置于所述上触动器与下触动器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升降的水文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陈邹华志何用吴门伍高时友叶荣辉陈荣力黄日生
申请(专利权)人: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