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包括支撑架、划行犁、套管、紧固顶丝、第一升降机构、两个滚轮、两个第二升降机构以及三点悬挂架;套管套设在前支梁上,且套管的内径大于前支梁的外径以使得套管可以在前支梁上左右滑动;划行犁通过第一升降机构可升降地固定在套管上;如此设置,使得用于划行的划行犁可以在前支梁上左右滑动,使得本申请提供的划行器可以左右自由调节划行行距,且划行犁通过第一升降机构可相对于套管作上下升降运动,使得本申请提供的划行器可以上下自由调节划行深浅,简单易操作、省时省力、划线清晰、不易出现孤拐,且缩短了旋耕耙耢后至播种的时间,能够及时抢墒播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
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
技术介绍
农业栽培试验中,根据种植密度的不同,经常需要设置不同的行距。田间试验播种前,需要我们试验人员根据不同试验设计,划出田间种植图,并依照田间种植图在试验田划出播种行。传统的划行需要打基线、量行距、拽绳、划行,费时费工,划行不直。因此,如何简单易操作、省时省力、划线清晰、不易出现孤拐地完成划行工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该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能够简单易操作、省时省力、划线清晰、不易出现孤拐地完成划行工作。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包括支撑架、划行犁、套管、紧固顶丝、第一升降机构、两个滚轮、两个第二升降机构以及三点悬挂架;所述支撑架包括前支梁、后支梁、左支梁以及右支梁,且所述前支梁、后支梁、左支梁以及右支梁围成一个内含矩形框的框架结构;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前支梁上,且所述套管的内径大于所述前支梁的外径以使得所述套管可以在所述前支梁上左右滑动;所述紧固顶丝设置在所述套管上以用于将所述套管紧固在所述前支梁上;所述划行犁通过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可升降地固定在所述套管上,且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用于升降所述划行犁在所述套管上的位置;一个所述滚轮通过一个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左支梁上,另外一个所述滚轮通过另外一个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右支梁上,且所述第二升降机构用于升降所述滚轮与相应的所述左支梁或右支梁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三点悬挂架通过三个连接点与所述支撑架连接,且其中一个连接点在所述前支梁上,剩余两个连接点在所述后支梁上。优选的,所述前支梁为槽钢。优选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钢板以及螺栓,所述钢板以竖直朝向固定在所述套管的外侧壁上,且所述钢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插入所述螺栓的通孔,且所述划行犁的上部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插入所述螺栓的通孔,且所述划行犁通过所述螺栓可升降地固定在所述钢板上。优选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为丝杠升降机构。优选的,所述三点悬挂架与所述支撑架之间的三个连接点为三个铰接点。优选的,所述三点悬挂架与所述支撑架之间的三个连接点为三个焊接点。优选的,所述前支梁、后支梁、左支梁以及右支梁为矩形钢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包括支撑架、划行犁、套管、紧固顶丝、第一升降机构、两个滚轮、两个第二升降机构以及三点悬挂架;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前支梁上,且所述套管的内径大于所述前支梁的外径以使得所述套管可以在所述前支梁上左右滑动;所述紧固顶丝设置在所述套管上以用于将所述套管紧固在所述前支梁上;所述划行犁通过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可升降地固定在所述套管上,且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用于升降所述划行犁在所述套管上的位置;如此设置,使得用于划行的划行犁可以在前支梁上左右滑动,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滑动距离范围内可以任意滑动,使得本申请提供的划行器可以左右自由调节划行行距,且划行犁通过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可相对于套管作上下升降运动,使得本申请提供的划行器可以上下自由调节划行深浅,简单易操作、省时省力、划线清晰、不易出现孤拐,且缩短了旋耕耙耢后至播种的时间,能够及时抢墒播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区域的放大图。图中:1支撑架,101前支梁,102后支梁,103左支梁,104右支梁,2划行犁,3套管,4紧固顶丝,5钢板,6螺栓,7滚轮,8丝杠升降机构,9三点悬挂架,10焊接点。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轴向”、“径向”、“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区域的放大图。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包括支撑架1、划行犁2、套管3、紧固顶丝4、第一升降机构、两个滚轮7、两个第二升降机构以及三点悬挂架9;所述支撑架1包括前支梁101、后支梁102、左支梁103以及右支梁104,且所述前支梁101、后支梁102、左支梁103以及右支梁104围成一个内含矩形框的框架结构;所述套管3套设在所述前支梁101上,且所述套管3的内径大于所述前支梁101的外径以使得所述套管3可以在所述前支梁101上左右滑动;所述紧固顶丝4设置在所述套管3上以用于将所述套管3紧固在所述前支梁101上;所述划行犁2通过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可升降地固定在所述套管3上,且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用于升降所述划行犁2在所述套管3上的位置;一个所述滚轮7通过一个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左支梁103上,另外一个所述滚轮7通过另外一个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右支梁104上,且所述第二升降机构用于升降所述滚轮7与相应的所述左支梁103或右支梁104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三点悬挂架9通过三个连接点与所述支撑架1连接,且其中一个连接点在所述前支梁101上,剩余两个连接点在所述后支梁102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梁101为槽钢。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钢板5以及螺栓6,所述钢板5以竖直朝向固定在所述套管3的外侧壁上,且所述钢板5上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插入所述螺栓6的通孔,且所述划行犁2的上部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插入所述螺栓6的通孔,且所述划行犁2通过所述螺栓6可升降地固定在所述钢板5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升降机构为丝杠升降机构8,该丝杠升降机构8在农业机械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广泛应用于铧式犁上,此处不再赘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点悬挂架9与所述支撑架1之间的三个连接点为三个铰接点。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点悬挂架9与所述支撑架1之间的三个连接点为三个焊接点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梁101、后支梁102、左支梁103以及右支梁104为矩形钢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包括支撑架1、划行犁2、套管3、紧固顶丝4、第一升降机构、两个滚轮7、两个第二升降机构以及三点悬挂架9;所述套管3套设在所述前支梁101上,且所述套管3的内径大于所述前支梁101的外径以使得所述套管3可以在所述前支梁101上左右滑动;所述紧固顶丝4设置在所述套管3上以用于将所述套管3紧固在所述前支梁1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划行犁、套管、紧固顶丝、第一升降机构、两个滚轮、两个第二升降机构以及三点悬挂架;所述支撑架包括前支梁、后支梁、左支梁以及右支梁,且所述前支梁、后支梁、左支梁以及右支梁围成一个内含矩形框的框架结构;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前支梁上,且所述套管的内径大于所述前支梁的外径以使得所述套管可以在所述前支梁上左右滑动;所述紧固顶丝设置在所述套管上以用于将所述套管紧固在所述前支梁上;所述划行犁通过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可升降地固定在所述套管上,且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用于升降所述划行犁在所述套管上的位置;一个所述滚轮通过一个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左支梁上,另外一个所述滚轮通过另外一个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右支梁上,且所述第二升降机构用于升降所述滚轮与相应的所述左支梁或右支梁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三点悬挂架通过三个连接点与所述支撑架连接,且其中一个连接点在所述前支梁上,剩余两个连接点在所述后支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田间试验用机械划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划行犁、套管、紧固顶丝、第一升降机构、两个滚轮、两个第二升降机构以及三点悬挂架;所述支撑架包括前支梁、后支梁、左支梁以及右支梁,且所述前支梁、后支梁、左支梁以及右支梁围成一个内含矩形框的框架结构;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前支梁上,且所述套管的内径大于所述前支梁的外径以使得所述套管可以在所述前支梁上左右滑动;所述紧固顶丝设置在所述套管上以用于将所述套管紧固在所述前支梁上;所述划行犁通过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可升降地固定在所述套管上,且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用于升降所述划行犁在所述套管上的位置;一个所述滚轮通过一个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左支梁上,另外一个所述滚轮通过另外一个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右支梁上,且所述第二升降机构用于升降所述滚轮与相应的所述左支梁或右支梁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三点悬挂架通过三个连接点与所述支撑架连接,且其中一个连接点在所述前支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涛,杨中旭,李秋芝,尹会会,王士红,李彤,张晗,商娜,赵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