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具有半私密半公共空间的板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3179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15: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具有半私密半公共空间的板房。该板房主要由结构框架、半室内地坪、墙体、屋顶、入户门、侧窗、晾衣杆、固定挡板、可旋转挡板、固定挡板一体化折叠椅、横墙一体化折叠桌构成。该板房每个标准房间的入户处由晾衣杆、固定挡板、可旋转挡板、固定挡板一体化折叠椅、横墙一体化折叠桌共同限定出一个半户外的半私密半公共空间,进一步解决现有安置区空间层次不明确的问题,改善安置区的入户巷道使用空间。该板房固定挡板一体化折叠椅与横墙一体化折叠桌,提供住户在入户空间休憩、聊天、就餐的场所,促进邻里交往,扩大住户日常生活使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具有半私密半公共空间的板房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层板房,具体是指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具有半私密半公共空间的板房。
技术介绍
板房因便于拆装、运输,搭建周期短,可循环使用,而广泛作为应急的过渡安身之所。在用地紧凑或板房需求量大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高建筑密度的过渡安置区。这里的高建筑密度是指区内的建筑密度比GB50180-93(修订本)5.0.6.1的规定高15%以上,或人均用地比GB50180-93(修订本)3.0.3中对组团的规定高15%以上(GB50180-93(修订本)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修订本)》)。建筑密度是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的芦山地震后,四川地震灾区均出现了大量高建筑密度的单层板房过渡安置区,为高效利用土地,板房采用平行行列式布局,板房间距和户外公共活动交流空间被尽量缩减。每栋板房包括了若干标准房间,一般5~15栋板房组成一个组团,组团内每两栋板房入口面相对,共用一个3m~3.5m的入户巷道,组团间通道宽5~7m,除了上述通道外,几乎没有可用于户外活动的室外空地,减少了邻里社会交往的机会。2015年1月4日~7日我们在芦山县芦阳镇电影院过渡安置区对住户白天的户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统计住户户外活动的类型和活动人次,以研究户外空间对邻里交往的影响。该安置区的总平面图如图13所示,除板房退距和住区主、次入口空地外无其他户外活动场所,户外休闲设施严重缺乏,其户外活动空间按形态特征可分为以下5类:住区入口空地、住区后空地、厨厕浴圈、组团通道、入户通道。前两者呈“面型”;“厨厕浴圈”是公共厨厕浴四周的通道,呈“环型”,由于部分住户需由此入户,因此该空间又细分为:“厨厕浴入户”和“厨厕浴公共”两个子空间。“组团通道”和“入户通道”均为“线型”,两者相交呈“鱼骨状”,其交集空间的归属难以界定,因此以“组团通道”和“入户通道”的中心线交点为圆心,5m为半径界定一个子空间,定义为“十字路口”,因此,“鱼骨状”的网状空间被细分为:“组团大道”、“入户巷道”和“十字路口”3个子空间,三者无交集。总之,该安置区的户外活动空间按形态可细分为:住区入口空地、住区后空地、厨厕浴入户、厨厕浴公共、组团大道、入户巷道、十字路口7种空间类型。图23为观察期间记录的户外活动类型及人次,由于过渡安置区设置公用厨厕浴,且住宿套内建筑面积局促,很多家务无法在户内完成,因而过渡安置区的户外活动中出现了“门口家务”和来往于住宿和公共用房间的“行走家务”。从图23可知,由于“出行”、“门口家务”和“行走家务”活动的工作性和必要性,其活动人次均高于休闲娱乐类活动,但这三者均具有较强的行为目的性,活动过程中与邻里发生交流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休闲娱乐类活动。在安置区中休闲娱乐类活动与常规住区相比种类更少,以自主性活动为主,缺少集体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在各种休闲娱乐活动中,活动人次最多的前四名依次是“站聊”、“儿童玩耍”、“站立观望”和“散步”,其活动人次至少是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的2.1倍,所以,该四类活动是安置区中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由于“站立观望”和“散步”大多是独处行为,而“站聊”人次中儿童仅占3.5%,所以,在安置区户外,“聊天”是成人最重要的邻里交往方式,而“玩耍”是儿童的主要交往方式。值得关注的是:同样是聊天,“坐聊”活动的人次排序却为倒数第四位,其活动人次仅为“站聊”的17.6%。可见,安置区的户外休闲设施甚至无法为“坐聊”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参与聊天的住户大多只能站着。另据统计,在“坐聊”和“站聊”的活动人次中,老年人分别占83.9%和47.7%,是安置区主要交往活动(聊天)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老化、体力难以持久,自然更倾向“坐聊”,但现实中“坐聊”的老年人次仅为“站聊”老年人次的31.5%,可见户外休憩座椅的缺乏迫使大部分有聊天和交流欲望的老年人只能“站聊”。而“站聊”的时长与老年人体力密切相关,可以推断年迈体弱的老人根本无法如愿或尽情的站着与邻里畅聊。所以,要保证安置区邻里聊天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户外休憩座椅不可或缺。图24显示观察期间主要休闲娱乐活动的户外空间分布情况,其中“站聊、儿童玩耍、站立观望”的活动空间按户外空间的7小类界定。而“散步”位移的时空变化较快,按户外空间的5大类型界定其活动领域。从图24可知,“站聊”和“儿童玩耍”在“十字路口”的活动人次最多;“站立观望”主要集中在“十字路口”和“住区入口空地”;“散步”在“组团通道”的活动人次明显高于其他空间,而“组团通道”覆盖了绝大部分“十字路口”空间。所以,“十字路口”不仅是成年人重要的邻里交往(“站聊”)的主要场所,也是儿童“玩耍”的聚集场所,而且该空间不仅是动态活动(儿童玩耍、散步)的主要空间,也是静态活动(站聊、站立观望)的聚集点。总之,不论从空间行为的重要性还是从空间行为的多样性来考量空间,“十字路口”均是过渡安置区户外活动的核心空间,它均匀的分布在安置区中,当“点”状的单空间相互关联而形成“网”状的系统性覆盖时,安置区将形成均质的、使用距离成本最小化的户外交往空间网络,有利于实现住区的公平和共享,因此,“十字路口”是充分激活该过渡安置区邻里交往的首要节点。在调研的过渡安置区中,作为交通空间的“十字路口”之所以能衍生出重要的交往和活动功能,是因为该过渡安置区缺失具有吸引力的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然而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基本特性:临时性、集约性和经济性必然使这种开放性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只能是种奢望,因此,在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中“十字路口”承载交通功能以外的多种功能不是个别或偶然,而是普遍和必然。从图24还可知,在“入户巷道”中发生的“站聊”和“儿童玩耍”的活动人次仅次于“十字路口”空间;而且“入户巷道”还是“组团通道”以外的两个主要的“散步”活动空间之一。可见,“入户巷道”也是主要户外活动“站聊”、“儿童玩耍”和“散步”的主要承载空间。但“入户巷道”“站聊”的规模小于“十字路口”,其规模以2人居多,而“十字路口”的规模以3~5人居多,且经常聚集其他活动人群。另外就“站立观望”而言,被观望的主体是指发生在某特定空间中的对观望者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活动或事件,其内容一般具有公共性和非日常性。从图24可知,“站立观望”活动集中的发生在“十字路口”和“住区入口空地”中,而很少在“入户巷道”发生,此处的发生人次仅占“站立观望”总人次的7.1%。这表明“入户巷道”与“十字路口、住区入口空地”在空间属性上的差异,与“十字路口、住区入口空地”相比,“入户巷道”空间的公共性弱化的同时私密性得以增强,其“站聊”规模小于“十字路口”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差异的存在。可见“入户巷道”承担着户外公共空间向室内私密空间过渡的重要职能。早在1977年美国学者纽曼就提出:一个空间层次清晰的住区需具有“公共一半公共一半私密一私密”四层空间递进关系。这种住区有利于住户形成领域感和归属感,确保不同层次空间中居民活动交往的同时,制约外界穿越,保障了住户安全。因此为构建一个邻里和谐的安全的灾后安置区,需要建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具有半私密半公共空间的板房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具有半私密半公共空间的板房,主要由结构框架(1)、半室内地坪(2)、墙体、屋顶(3)、入户门(4)、侧窗(5)、晾衣杆(6)、固定挡板(7)、可旋转挡板(8)、固定挡板一体化折叠椅(9)、横墙一体化折叠桌(10)构成,墙体包括横墙(11)、山墙(12),横墙一体化折叠桌(10)包括水平支杆(13)、桌子折叠支架、桌面(14)、横向铰链(15),其中桌子折叠支架包括桌子折叠支架板(16)和竖向铰链(17),固定挡板一体化折叠椅(9)包括座面(18)、座椅折叠支架、横向铰链(15),其中座椅折叠支架包括座椅折叠支架板(19)和竖向铰链(17),其特征在于,晾衣杆(6),固定挡板(7),可旋转挡板(8),固定挡板一体化折叠椅(9),横墙一体化折叠桌(10)共同限定出一个半户外的半私密半公共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具有半私密半公共空间的板房,主要由结构框架(1)、半室内地坪(2)、墙体、屋顶(3)、入户门(4)、侧窗(5)、晾衣杆(6)、固定挡板(7)、可旋转挡板(8)、固定挡板一体化折叠椅(9)、横墙一体化折叠桌(10)构成,墙体包括横墙(11)、山墙(12),横墙一体化折叠桌(10)包括水平支杆(13)、桌子折叠支架、桌面(14)、横向铰链(15),其中桌子折叠支架包括桌子折叠支架板(16)和竖向铰链(17),固定挡板一体化折叠椅(9)包括座面(18)、座椅折叠支架、横向铰链(15),其中座椅折叠支架包括座椅折叠支架板(19)和竖向铰链(17),其特征在于,晾衣杆(6),固定挡板(7),可旋转挡板(8),固定挡板一体化折叠椅(9),横墙一体化折叠桌(10)共同限定出一个半户外的半私密半公共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房,其特征在于,固定挡板(7)通过结构框架(1)与横墙连接并垂直于板房横墙,其长度为0.9m~1.2m,等于半室内地坪(2)的宽度,其高度为2.5m~3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房,其特征在于,可旋转挡板(8)通过竖向铰链(17)与固定挡板(7)相连接,其长度为0.9m~1.2m,高度高于入户门(4)5cm~10cm。可旋转挡板(8)按材料可分为夹芯板、钢网两种形式,按分隔方式可分为完整、分两段、分三段三种形式,五种形式按住户需求组合应用,可旋转挡板(8)使用形式包括完整夹芯板、分两段夹芯板、分三段夹芯板、完整钢网、分两段钢网、分三段钢网、一段夹芯板一段钢网、一段夹芯板两段钢网、两段夹芯板一段钢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房,其特征在于,晾衣杆(6)直径0.3cm~0.5cm,长度与两固定挡板(7)之间的距离相等,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宏楠黄鹭红刘晔子赵佳怡朱宁远郑子汉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民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