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室大棚地热温湿度调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356338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7 2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温室大棚地热温湿度调节系统,温室大棚内南侧同一平面并排设置4‑6组一部分管道垂直于地面的主管,主管上端头部为靠近棚内顶部的北向弯管,主管头部和引风管上分别设有挡片,每组主管上端分别通过风机与引风管一端连接,每组引风管与地面平行且另一端向南伸出温室大棚外部,每组主管埋于地下的部分被并联埋管呈垂直交叉连通构成在一个平面上管道连通的格状管网,并联埋管设有16‑20根且每根平行排列,并联埋管上方铺设50‑100mm厚的玉米秸秆,玉米秸秆上方垂直方向安置管径10‑12mm的平行PVC通气管,玉米秸秆上方为土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大棚内空气及夏季和冬季土壤温湿度达到适于农作物生长的标准。

Geotherma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egulating system of greenhous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Geothermal Greenhous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in charge of the 4 6 groups of a part of the pipeline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ground in a greenhouse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same plane are arranged in the upper end of the main tube is near the top of the head in North Bend, head of the head and the air guide pipe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each baffle plate, the upper end of the main tube through the fan and the air guide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air guide pipe in parallel with the ground and the other end is extended South outside greenhouse, each in charge of the buried portion is parallel pipe vertical cross connected grid connected pipes in a plane parallel buried pipe is provided with 16 and 20 each parallel pipe at the top of the laying of 50 100mm thick corn straw buried in parallel,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s arranged in parallel above the corn straw PVC diameter 10 12mm ventilation pipe, above the corn straw into soil.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invention is that the air in the greenhouse and the soi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summer and winter can meet the standards for the growth of crop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室大棚地热温湿度调节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温室大棚建设
,涉及一种温室大棚地热温湿度调节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温室大棚种植采用太阳能集热器或太阳能热水器加热水送入温室大棚管网,使温室增温的方法,此种方法是水作集热介质,需要水在系统中反复循环流动,耗费水泵的电能较大,前期费用较高,也存在腐蚀、泄漏等问题,不适宜大面积推广;另外还有以太阳能为介质,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板,将热量储存到地下,使温室增温的方法,此类方法的缺陷为前期投入费用高,及后期需专业人员维护等问题,不适合在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室大棚地热温湿度调节系统,解决了现有温室大棚内空气和土壤夏季温湿度过高,冬季温度低和湿度高,及建增温系统大棚成本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南北走向的温室大棚,温室大棚内南侧同一平面并排设置4-6组垂直于地面的主管,每组主管之间距离相等且距离为8000-12000mm,主管上端头部为靠近棚内顶部的北向弯管,主管的另一部分管道埋于地下450-490mm处并平行于地面且延伸至温室大棚内北侧边缘,每组主管上端分别通过风机与引风管一端连接,每组引风管与地面平行且另一端向南伸出温室大棚外部,主管头部和引风管上分别设有挡片,挡片关闭时能够阻挡管中的空气流通,每组主管埋于地下的部分被并联埋管呈垂直交叉连通构成在一个平面上管道连通的格状管网,并联埋管设有16-20根且每根平行排列,并联埋管上方铺设50-100mm厚的玉米秸秆,玉米秸秆上方垂直方向安置管径10-12mm的平行PVC通气管,PVC通气管东西走向平行与地下主管铺设4-6行,间距8000-12000mm,南北走向8-12列、间距520-560mm,PVC通气管一端通到地面层,玉米秸秆上方的所有PVC通气管用管径10-12mm的PVC管相连通,形成平行于玉米秸秆的网格状排列,玉米秸秆上方为土层。本专利技术的特点还在于主管采用PVC管,管径300-350mm;引风管采用PVC管,管径300-350mm,引风管横截面中心点与棚内地面距离2000-2065mm;并联埋管采用PVC管,管径50mm,管间距340-380mm;PVC通气管最北侧距大棚北边500mm;土层下部分为松土层,上部分为耕作层。主管为5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大棚内空气和土壤夏季和冬季温湿度达到适于农作物生长的标准。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温室大棚地热温湿度调节系统的东西走向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温室大棚地热温湿度调节系统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采用本系统后夏季两座温室大棚棚内地下20cm处地温变化情况;图4是采用本系统后夏季两座温室大棚棚内温度变化情况;图5是采用本系统后夏季两座温室大棚棚内湿度变化情况;图6是采用本系统后冬季两座温室大棚棚内温度变化情况;图7是采用本系统后冬季两座温室大棚棚内地下20cm处地温变化情况;图8是采用本系统后冬季两座温室大棚棚内湿度变化情况。图中,1.风机,2.挡片,3.主管,4.并联埋管,5.土层,6.玉米秸秆,7.PVC通气管,8.引风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南北走向的温室大棚,温室大棚内南侧同一平面并排设置4-6组垂直于地面的主管3,每组主管3之间距离相等且距离为8000-12000mm,主管3上端头部为靠近棚内顶部的北向弯管,主管3的另一部分管道埋于地下450-490mm处并平行于地面且延伸至温室大棚内北侧边缘,每组主管3上端分别通过风机1与引风管8一端连接,风机1采用轴流式风机,每组引风管8与地面平行且另一端向南伸出温室大棚外部,主管3头部和引风管8上分别设有挡片2,挡片2关闭时能够阻挡管中的空气流通,通过挡片2的开关,可分别调节主管3和引风管8通过空气交换传递温湿度,每组主管3埋于地下的部分被并联埋管4呈垂直交叉连通构成在一个平面上管道连通的格状管网,并联埋管4设有16-20根且每根平行排列,并联埋管4上方铺设50-100mm厚的玉米秸秆6,玉米秸秆6上方垂直方向安置管径10-12mm的平行PVC通气管7,PVC通气管7东西走向平行与地下主管铺设4-6行、间距8000-12000mm,南北走向8-12列、间距520-560mm,PVC通气管7一端通到地面层,玉米秸秆6上方的所有PVC通气管7用管径10-12mm的PVC管相连通,形成平行于玉米秸秆6的网格状排列,玉米秸秆6上方为土层5。主管3采用PVC管,管径300-350mm;引风管8采用PVC管,管径300-350mm,引风管8横截面中心点与地面距离2000-2065mm;并联埋管4采用PVC管,管径50mm,管间距340-380mm;PVC通气管7最北侧距大棚北边500mm;土层5下部分为松土层,上部分为耕作层。主管3为5组。该系统主要是利用土壤巨大的热容量和较小的导热率,使热量从温度较高的地下土壤向上缓慢传递,使得大棚内浅层土壤温度升高,满足作物根系对地温的需求和冷热空气对流。该系统温室内可安置5台风机1,形成“3吸2排”的地上地下冷、热空气交换对流,以调节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最适温湿度。冬季,当白昼环境温度较高时,利用太阳能加热棚内空气温度,再将一定的热量通过空气对流和土壤导热储存到地下,夜间环境温度较低时,将土壤中的储存的热量缓慢释放,以达到提高冬季夜间棚内和地温温度的目的。即白昼温棚内温度因太阳能而提高,当温度达到白昼温度最高值时,打开风机1开关,其中3台风机吸风,进行棚内和土壤间冷热空气交换,并将一定热量通过并联埋管4和土壤导热储存到土壤中;另外2台风机1将棚内另一部分的热量和水分与棚外空气进行交换(视温棚内所种作物所需温湿度,可打开或关闭挡片2以调节温湿度交换)。夜间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棚内温度也随之降低,这时,白昼储存在土壤中的蓄热通过并联埋管4和PVC通气管7的通气孔缓慢释放到棚内土壤和空气中,同时土壤蓄水也发生蒸发,增加了棚内夜间湿度,满足了作物对温棚内温湿度和作物根系对地温和水分需求。夏季由于太阳强照射,白昼棚内温度较高(一般在下午1点-3点间),打开风机1开关,3台风机吸风,进行棚内土壤和空气的对流交换,将土壤中一定量的热量通过并联埋管4和PVC通气管7的通气孔交换到棚内环境中;2台风机(排气)进行棚内外空气交换,即将温棚内一定的热量和水分抽到室外,以降低夏季白昼温棚内的温湿度。通过“3吸2排”的地上地下冷、热空气交换对流降低了夏季棚内地温温度和土壤湿度,同时也降低了因温室大棚棚内和土壤温湿度过高而造成的农作物伤害和减产。夜间,因白昼棚内进行了空气交换,土壤地温和棚内温度也有适度下降,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地下铺设的玉米秸秆6起到减缓并联埋管4内温度释放速度,从而避免作物根部因温湿度变化过快造成的伤害;形成“秸秆缓冲带”,起到保温降湿的作用;且土壤不容易被踏实,透气性较好,非常有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发育。本专利技术是以空气为载热介质,土壤为蓄热介质,白天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由风机1把热空气抽入地下,通过地下管道及通气孔与土壤进行热交换,将热量传给土壤储存。白昼棚内温度高于所种作物温度上限时(一般在14点~16点交换热两个小时左右),启动风机1使棚内空气流过壁温较低的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温室大棚地热温湿度调节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温室大棚地热温湿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南北走向的温室大棚,温室大棚内南侧同一平面并排设置4‑6组垂直于地面的主管(3),每组主管(3)之间距离相等且距离为8000‑12000mm,主管(3)上端头部为靠近棚内顶部的北向弯管,主管(3)的另一部分管道埋于地下450‑490mm处并平行于地面且延伸至温室大棚内北侧边缘,每组主管(3)上端分别通过风机(1)与引风管(8)一端连接,每组引风管(8)与地面平行且另一端向南伸出温室大棚外部,主管(3)头部和引风管(8)上分别设有挡片(2),挡片(2)关闭时能够阻挡管中的空气流通,每组主管(3)埋于地下的部分被并联埋管(4)呈垂直交叉连通构成在一个平面上管道连通的格状管网,并联埋管(4)设有16‑20根且每根平行排列,并联埋管(4)上方铺设50‑100mm厚的玉米秸秆(6),玉米秸秆(6)上方垂直方向安置管径10‑12mm的平行PVC通气管(7),PVC通气管(7)东西走向平行与地下主管铺设4‑6行、间距8000‑12000mm,南北走向8‑12列、间距520‑560mm,PVC通气管(7)一端通到地面层,玉米秸秆(6)上方的所有PVC通气管(7)用管径10‑12mm的PVC管相连通,形成平行于玉米秸秆(6)的网格状排列,玉米秸秆(6)上方为土层(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室大棚地热温湿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南北走向的温室大棚,温室大棚内南侧同一平面并排设置4-6组垂直于地面的主管(3),每组主管(3)之间距离相等且距离为8000-12000mm,主管(3)上端头部为靠近棚内顶部的北向弯管,主管(3)的另一部分管道埋于地下450-490mm处并平行于地面且延伸至温室大棚内北侧边缘,每组主管(3)上端分别通过风机(1)与引风管(8)一端连接,每组引风管(8)与地面平行且另一端向南伸出温室大棚外部,主管(3)头部和引风管(8)上分别设有挡片(2),挡片(2)关闭时能够阻挡管中的空气流通,每组主管(3)埋于地下的部分被并联埋管(4)呈垂直交叉连通构成在一个平面上管道连通的格状管网,并联埋管(4)设有16-20根且每根平行排列,并联埋管(4)上方铺设50-100mm厚的玉米秸秆(6),玉米秸秆(6)上方垂直方向安置管径10-12mm的平行PVC通气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玲曹忻唐仕华陈琰明祁芸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民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