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表密封壳及智能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82423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5 2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表密封壳及智能表,该密封壳包括壳主体、第一压环、透明板、第二压环,壳主体的其中一端为第一开口,在壳主体的第一开口处、第一压环上、第二压环上均设有连接孔,连接件穿过第一压环与壳主体的连接孔,并将第一压环连接在壳主体的第一开口处,第一压环与壳主体第一开口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连接件穿过第一压环与第二压环的连接孔,并将第二压环连接在第一压环上,第一压环、第二压环至少其中之一相对的一侧下凹形成安装凹部,所述透明板位于第一压环与第二压环之间的安装凹部,在第一压环与透明板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更好的保证整个智能表的密封效果,防水等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智能表领域,具体涉及智能表密封壳及智能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智能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智能水表、智能气表等等,智能表相对于传统的机械表而言,具有测量精度高的优点,并且便于数据的后续处理分析;但另一方面,由于采用智能的电路模块,其防水性要求较高,对于在水下环境中使用的智能表更是如此。在密封壳的壳主体上需要安装密封端盖,现有的大部分作法是:密封端盖通过螺纹方式与壳主体进行连接,采用螺纹连接结构会带来以下缺陷:1、在进行旋拧时会对密封圈造成损坏或移位,影响到密封效果;2、螺纹会带有倾斜角度,会影响到密封圈不同位置的挤压力度,力度过大会损坏密封圈,力度过小会密封不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表密封壳及智能表,本技术可以更好的保证整个智能表的密封效果,防水等级更高。其技术方案如下:智能表密封壳,包括壳主体、第一压环、透明板、第二压环,壳主体的其中一端为第一开口,在壳主体的第一开口处、第一压环上、第二压环上均设有连接孔,连接件穿过第一压环与壳主体的连接孔,并将第一压环连接在壳主体的第一开口处,第一压环与壳主体第一开口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连接件穿过第一压环与第二压环的连接孔,并将第二压环连接在第一压环上,第一压环、第二压环至少其中之一相对的一侧下凹形成安装凹部,所述透明板位于第一压环与第二压环之间的安装凹部,在第一压环与透明板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环具有第一法兰、第一侧壁,第一侧壁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一法兰的外径,第一侧壁外表面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该第一密封槽内且与所述壳主体接触;所述连接孔设于第一法兰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法兰径向向内延伸形成内环,在内环朝向所述第二压环一侧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该第二密封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压环接触。进一步的,在所述壳主体的密封外壁设有第一过线孔,该第一过线孔为台阶孔,其外端直径大于内端直径,在该台阶孔内放有第三密封圈,第一过线孔的外端设有内螺纹,压紧件上设有与前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压紧件的中部设有第二过线孔;在所述壳主体的密封外壁连接有外固件,该外固件盖住所述压紧件,外固件上设有第三过线孔。进一步的,在所述外固件上第三过线孔位置固接有导线保护管。进一步的,还包括有固定撑管,该固定撑管具有固定端及连接端,固定端与连接端呈170度至130度弯折,固定端及连接端均具有连接法兰,连接端的连接法兰与所述壳主体的密封外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壳主体呈筒状结构。智能表,包括控制电路板及前述密封壳,电路板位于所述密封壳内,控制电路板具有显示模块,该显示模块与所述透明板相对应。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一、第一…”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对于部件名称的区分。下面对本技术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1、在壳主体的第一开口处需要密封并设置透明板用于对智能表的显示进行观察,此处由第一压环、透明板、第二压环形成端部的密封结构,主要是为了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理由如下:A、对于传统结构而言,端盖是采用螺纹的方式密封壳主体部分连接,采用螺纹的方式连接,一方面,在进行旋拧时会对密封圈造成损坏或移位,影响到密封效果,另一方面,螺纹会带有倾斜角度,会影响到密封圈不同位置的挤压力度,力度过大会损坏密封圈,力度过小会密封不严;B、本方案的密封结构是采用第一压环、第二压环的结构进行密封,在安装时,连接件穿过连接孔将第一压环、第二压环安装于壳主体上,避免通过螺纹旋拧而带来的缺陷,减少对第二密封圈的损坏或移位,尽可能的保证第二密封圈各处受力均匀,密封效果更好;C、第一压环或第二压环相对的一侧设有安装凹部,用于将第二密封圈置于该安装凹部内,通过设置该安装凹部的深度即可精确的控制第二密封圈的压紧量,减少安装时的人为因素,密封效果更好。2、第一压环具有第一法兰、第一侧壁,第一法兰方便连接件的固定,第一侧壁外表面用于安装第一密封圈,该第一密封圈与壳主体的内壁配合密封。3、第一压环上还具有内环,其第二密封槽内可以放置第二密封圈,该第二密封圈与透明板配合密封。4、壳主体的密封外壁设有第一过线孔,此处安装有外固件,导线穿过该第一过线孔,压紧件将第三密封圈压紧,导线同时穿过第二过线孔,为避免外界因素对于压紧件的影响,避免压紧件脱落及松动,通过外固件将压紧件盖住,导线再穿过外固件上的第三过线孔,通过该结构保证在穿过导线位置的密封效果。5、在所述外固件上第三过线孔位置固接有导线保护管,导线保护管的端部固接在外固件上,不易脱落或摆动,减少导线在该处的弯折,提高其使用效率。6、固定撑管呈弯折状,可以使智能表的显示面倾斜朝上,以方便观察,使用更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智能表的拆解图;图2是壳主体在第一方向的结构图;图3是壳主体的正视结构图;图4是隔件的立体图;图5是隔件的剖视图;图6是第一压环的结构图;图7是第二压环的结构图;图8是外固件的结构图;图9是固定管的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0、隔件,11、第二法兰,111、第四密封槽,12、第二侧壁,121、第三密封槽,13、底部,131、穿线孔,20、壳主体,21、密封外壁,211、第一过线孔,22、第一开口,23、第二开口,31、第一压环,311、安装凹部,312、第一法兰,313、第一侧壁,3131、第一密封槽,314、内环,3141、第二密封槽,32、外固件,321、第三过线孔,322、安装孔,33、透明板,34、第二压环,35、连接孔,36、固定法兰,40、第二端盖,50、第一密封空间,60、第二密封空间,71、第一密封圈,72、第二密封圈,73、第四密封圈,80、固定撑管,81、固定端,82、连接端,83、连接法兰,90、控制电路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9所示为一种智能表,其包括密封壳、控制电路板90、电池(图中未示出),密封壳包括隔件10、壳主体20、第一端盖、第二端盖40,壳主体20具有筒状的密封外壁21,其两端分别为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23,第一端盖位于壳主体20的第一开口22处并与其连接,隔件10位于壳主体20的第二开口23处并与其连接,并在壳主体20内形成第一密封空间50,隔件10与第二端盖40连接并在其间形成第二密封空间60,隔件10上设有穿线孔131,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密封空间50内,电池位于所述第二密封空间60内,电池与控制电路板90之间通过电源线连接,电源线穿过所述穿线孔131,在穿线孔131处设有第四密封圈73。其中,所述隔件10的边缘部分形成第二法兰11,其中部向壳主体20一侧内凹形成所述第二密封空间60,该第二法兰11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壳主体20、第二端盖40连接。所述隔件10还包括有第二侧壁12、底部13,所述第二法兰11、底部13分别连接在第二侧壁12的上端及下端,所述穿线孔131设于底部13,在第二侧壁12上沿的外表面设有第三密封槽121,第三密封槽121内放置有与壳主体20的内壁配合的第五密封圈(图中未示出),第二法兰11朝向第二端盖40的一侧设有第四密封槽111,该第四密封槽111内放置有与第二端盖40的第六密封圈(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压环31、透明板33、第二压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智能表密封壳及智能表

【技术保护点】
智能表密封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主体、第一压环、透明板、第二压环,壳主体的其中一端为第一开口,在壳主体的第一开口处、第一压环上、第二压环上均设有连接孔,连接件穿过第一压环与壳主体的连接孔,并将第一压环连接在壳主体的第一开口处,第一压环与壳主体第一开口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连接件穿过第一压环与第二压环的连接孔,并将第二压环连接在第一压环上,第一压环、第二压环至少其中之一相对的一侧下凹形成安装凹部,所述透明板位于第一压环与第二压环之间的安装凹部,在第一压环与透明板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表密封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主体、第一压环、透明板、第二压环,壳主体的其中一端为第一开口,在壳主体的第一开口处、第一压环上、第二压环上均设有连接孔,连接件穿过第一压环与壳主体的连接孔,并将第一压环连接在壳主体的第一开口处,第一压环与壳主体第一开口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连接件穿过第一压环与第二压环的连接孔,并将第二压环连接在第一压环上,第一压环、第二压环至少其中之一相对的一侧下凹形成安装凹部,所述透明板位于第一压环与第二压环之间的安装凹部,在第一压环与透明板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2.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表密封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环具有第一法兰、第一侧壁,第一侧壁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一法兰的外径,第一侧壁外表面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该第一密封槽内且与所述壳主体接触;所述连接孔设于第一法兰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智能表密封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法兰径向向内延伸形成内环,在内环朝向所述第二压环一侧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该第二密封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压环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文胜戴龙陆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