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换热器和包括该多排换热器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78156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5 0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多排换热器和包括该多排换热器的空调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多排换热器。该多排换热器包括位于空气进入一侧的迎风侧换热器排和位于空气排出一侧的背风侧换热器排,多排换热器设置有用于迎风侧换热器排的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和用于背风侧换热器排的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与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彼此独立。多排换热器构造成使得:当在空调器处于除霜模式下对多排换热器进行除霜时,经由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流入迎风侧换热器排的冷媒量多于经由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流入背风侧换热器排的冷媒量。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化霜时减少热量浪费并且能够提高化霜速度。

Multi row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the sam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multi row heat exchanger and an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the multi row heat exchanger. According to one aspect of the utility model, a multi row heat exchanger for an air conditioner is provided. The multi row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the windward side is located in the air into the side of the row and is located on the leeward side of the air side heat exchanger exhaust heat exchanger, the heat exchanger is provided with multiple rows of the windward side of the refrigerant flow pipe heat exchanger for the windward side and the heat exchanger for the leeward side of the leeward side of the cold medium flow pipe, the windward side of the refrigerant flow pipe and the leeward side of the refrigerant flow pipe independently of each other. Multi row heat exchanger is configured such that: when the air conditioner in the defrosting mode of multi row heat exchanger defrosting, the refrigerant quantity more than through the leeward side of the refrigerant flow of refrigerant lines into the leeward side heat exchanger exhaust quantity through the windward side refrigerant flow conduit to the windward side heat exchanger row. According to the utility model,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duce the waste of heat and improve the defrosting spe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除霜效率方面做出改进的多排换热器以及一种包括该多排换热器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通常,在空调系统所用的多排换热器中,例如在低温时迎风面的那一排铜管(迎风侧换热器排)结霜最严重,而背风面的铜管(背风侧换热器排)处则基本无霜。在进行空调系统化霜时,如果使冷媒(制冷剂)的流程既经过迎风面铜管又经过背风面铜管,则冷媒流经背风面铜管时浪费了热量,这导致化霜效率较低。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本部分中所提供的
技术实现思路
旨在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理解,而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或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多排换热器以及一种包括该多排换热器的空调器,以便改进多排换热器的化霜效率。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多排换热器。所述多排换热器包括位于空气进入一侧的迎风侧换热器排和位于空气排出一侧的背风侧换热器排,所述多排换热器设置有用于所述迎风侧换热器排的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和用于所述背风侧换热器排的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与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彼此独立。所述多排换热器构造成使得:当在所述空调器处于除霜模式下对所述多排换热器进行除霜时,经由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流入所述迎风侧换热器排的冷媒量多于经由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流入所述背风侧换热器排的冷媒量。优选地,在上述多排换热器中,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包括多个并联的迎风侧子管路,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包括单个背风侧子管路或多个并联的背风侧子管路,所述迎风侧子管路的数量大于所述背风侧子管路的数量。优选地,在上述多排换热器中,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的用于引入或排出冷媒的迎风侧入出管的长度小于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的用于引入或排出冷媒的背风侧入出管的长度。优选地,在上述多排换热器中,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的用于引入或排出冷媒的迎风侧入出管的管径大于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的用于引入或排出冷媒的背风侧入出管的管径。优选地,在上述多排换热器中,所述多排换热器包括第一分流-集流装置和第二分流-集流装置,所述迎风侧入出管包括第一迎风侧入出管和第二迎风侧入出管,所述背风侧入出管包括第一背风侧入出管和第二背风侧入出管,所述第一迎风侧入出管和第一背风侧入出管汇集于所述第一分流-集流装置,所述第二迎风侧入出管和所述第二背风侧入出管汇集于所述第二分流-集流装置。优选地,在上述多排换热器中,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的管径大于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的管径,并且/或者,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的管内壁的粗糙度小于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的管内壁的粗糙度。优选地,在上述多排换热器中,所述迎风侧换热器排为单排,并且/或者,所述背风侧换热器排为单排或多排。优选地,在上述多排换热器中,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和/或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包括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多排换热器的换热翅片中的U形管、连接两个相邻的所述U形管的弯头和用于引入或排出冷媒的入出管。优选地,在上述多排换热器中,所述多排换热器为所述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或室内换热器。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多排换热器。根据本技术,由于在化霜时将较多冷媒分配至结霜较重的迎风侧换热器排而将较少冷媒分配至结霜较轻或基本无霜的背风侧换热器排,因此能够减少热量浪费并且能够提高化霜速度。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为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排换热器的立体图。附图标记清单:10---多排换热器20---迎风侧换热器排22---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4---第一迎风侧入出管26---第二迎风侧入出管30---背风侧换热器排32---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4---第一背风侧入出管36---第二背风侧入出管40---第一分流-集流装置42---第一分流-集流装置的端口50---第二分流-集流装置52---第二分流-集流装置的端口62---换热翅片64---U形管66---弯头AD---空气流动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借助示例性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对本技术的以下详细描述仅仅是出于说明目的,而绝不是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用途的限制。参照本申请唯一的图即图1(图1为示出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排换热器的立体图),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空调器的多排换热器10可以呈大致V形并且包括位于空气进入一侧(V形外侧)的迎风侧换热器排20和位于空气排出一侧(V形内侧)的背风侧换热器排30。亦即,迎风侧换热器排20位于空气流动方向AD的上游侧,而背风侧换热器排30位于空气流动方向AD的下游侧,并且迎风侧换热器排20与背风侧换热器排30并排布置。通常,在多排换热器中,例如在低温时在迎风侧换热器排处结霜最严重,而在背风侧换热器排处则结霜较轻或基本无霜。在图示的示例中,迎风侧换热器排20为单排,并且背风侧换热器排30为单排。然而,可以构想的是,迎风侧换热器排20也可以为多排,并且背风侧换热器排30可以为多排。同样地,通常在多排的迎风侧换热器排20处结霜较重而在多排的背风侧换热器排30处结霜较轻。多排换热器10设置有用于迎风侧换热器排20的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和用于背风侧换热器排30的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和/或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可以包括: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多排换热器10的换热翅片62中或者说穿过换热翅片62设置的U形管64(例如U形铜管,并且优选地为多个并排的U形管)、连接两个相邻的U形管64的弯头66(例如U形小弯头)和用于引入或排出冷媒的入出管24、26、34、3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迎风侧换热器排20和背风侧换热器排30可以共用同一个换热翅片。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与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彼此独立。亦即,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与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彼此并联地连接而不串联地连接。由此,流经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的冷媒不会串流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并且反之亦然,从而迎风侧换热器排20中的冷媒流程与和背风侧换热器排30中的冷媒流程彼此分开。根据本技术,多排换热器10构造成使得:当在空调器处于除霜模式下对多排换热器10进行除霜时,经由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流入迎风侧换热器排20的冷媒量多于经由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流入背风侧换热器排30的冷媒量。为此,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可以包括多个并联的迎风侧子管路,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包括单个背风侧子管路或多个并联的背风侧子管路,迎风侧子管路的数量大于背风侧子管路的数量。在图示的示例中,迎风侧子管路的数量为三,而背风侧子管路的数量为二。然而,应当理解,在本技术中,迎风侧子管路的数量和背风侧子管路的数量不限于此,只要迎风侧子管路的数量大于背风侧子管路的数量以便实现迎风侧换热器排20中的冷媒量多于背风侧换热器排30中的冷媒量即可。这里,还需指出的是,迎风侧换热器排20中的冷媒量多于背风侧换热器排30中的冷媒量的情况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9/201621127206.html" title="多排换热器和包括该多排换热器的空调器原文来自X技术">多排换热器和包括该多排换热器的空调器</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多排换热器(10),所述多排换热器(10)包括位于空气进入一侧的迎风侧换热器排(20)和位于空气排出一侧的背风侧换热器排(30),所述多排换热器(10)设置有用于所述迎风侧换热器排(20)的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和用于所述背风侧换热器排(30)的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与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彼此独立,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排换热器(10)构造成使得:当在所述空调器处于除霜模式下对所述多排换热器(10)进行除霜时,经由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流入所述迎风侧换热器排(20)的冷媒量多于经由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流入所述背风侧换热器排(30)的冷媒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空调器的多排换热器(10),所述多排换热器(10)包括位于空气进入一侧的迎风侧换热器排(20)和位于空气排出一侧的背风侧换热器排(30),所述多排换热器(10)设置有用于所述迎风侧换热器排(20)的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和用于所述背风侧换热器排(30)的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与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彼此独立,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排换热器(10)构造成使得:当在所述空调器处于除霜模式下对所述多排换热器(10)进行除霜时,经由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流入所述迎风侧换热器排(20)的冷媒量多于经由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流入所述背风侧换热器排(30)的冷媒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排换热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包括多个并联的迎风侧子管路,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包括单个背风侧子管路或多个并联的背风侧子管路,所述迎风侧子管路的数量大于所述背风侧子管路的数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排换热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的用于引入或排出冷媒的迎风侧入出管(24,26)的长度小于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的用于引入或排出冷媒的背风侧入出管(34,36)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排换热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侧冷媒流动管路(22)的用于引入或排出冷媒的迎风侧入出管(24,26)的管径大于所述背风侧冷媒流动管路(32)的用于引入或排出冷媒的背风侧入出管(34,36)的管径。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排换热器(10),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松斌高玉平王明剑袁前钟振棠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