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模块和接头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69606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4 06: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承载模块和接头模块,承载模块以可分离的方式与一总线连接,该承载模块包括一本体、一电性接头以及一弹性元件,其中弹性元件具有设置于本体与电性接头之间的至少一弹性部。当一第一外力沿一第一方向施加于承载模块时,电性接头与总线卡合并位一第一位置。当一第二外力沿该第一方向施加于承载模块时,电性接头相对于本体由第一位置沿一第二方向移动至一第二位置并压缩前述弹性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承载模块。更具体地来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可活动的电性接头的承载模块。
技术介绍
数据中心(datacenter)是指用于安置电脑系统及相关部件的设施,例如电信和储存系统,一般包含供电、数据储存、环境控制(例如空调、灭火器)和各种安全设备。前述供电和数据储存设备通常会使用多个机柜和多个承载模块,使承载模块与机柜上的总线(busbar)连接以供电或传输信号。然而,在承载模块的尺寸较大的情况下,常常会因制造时所产生的误差而无法设置及固定于机柜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承载模块,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机柜和承载模块的尺寸不完全对应时,承载模块无法设置及固定于机柜内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承载模块,以可分离的方式与一总线连接,该承载模块包括一本体、一电性接头以及一弹性元件,其中弹性元件具有设置于本体与电性接头之间的至少一弹性部。当一第一外力沿一第一方向施加于承载模块时,电性接头与总线卡合并位一第一位置。当一第二外力沿该第一方向施加于承载模块时,电性接头相对于本体由第一位置沿一第二方向移动至一第二位置并压缩前述弹性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外力大于第一外力。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位置与本体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位置与本体之间的距离。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方向相反于第一方向。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前述弹性元件固定于本体上。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前述弹性元件固定于电性接头上。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当电性接头位于第二位置时,电性接头贴附本体的一侧面。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前述本体包括相互卡合的一盒体和一盖体,其中盒体具有一侧面,当盖体相对于盒体朝前述侧面移动时,盖体与盒体分离。此外,弹性元件还包括一挡止部,可活动地设置于盖体和前述侧面之间。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前述弹性元件还包括一连接部,连接前述挡止部。当连接部受到按压时,挡止部离开盖体和侧面之间。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前述弹性元件包括一金属弹片。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接头模块,设置于一本体的一侧面,包括一电性接头以及一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具有至少一弹性部,且该弹性部设置于该本体与该电性接头之间,使该电性接头与该本体之间形成一间隙。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承载模块示意图。图2表示图1所示的承载模块的分解图。图3表示图2所示的分解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示意图。图5表示图1所示的承载模块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6表示图1所示的承载模块去除盖体的部分壳体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表示图1所示的承载模块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8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承载模块设置于机台内的示意图。图9和图10表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承载模块设置于机台内的示意图。图11表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承载模块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本体110盒体111侧面111a开口111b孔洞111c穿孔112凸起113凸出件114底面120盖体121钩状结构130容置空间200电性接头300弹性元件310开口320弹性部340挡止部350连接部400连接元件A1第一方向A2第二方向B总线C承载模块E电子元件G间隙R、R’机柜R1、R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承载模块。然而,可轻易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许多合适的专利技术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以局限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揭露所属的一般技艺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首先,请参阅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承载模块C主要包括一本体100、一电性接头200以及一弹性元件300。本体100包括一盒体110和一盖体120,两者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130,因此,承载模块C可于容置空间130内容纳并承载各种不同种类的电子元件E,例如电路板或硬盘。前述电性接头200和弹性元件300则构成一接头模块。如图3所示,前述盒体110的侧面111上形成有一开口111a、四个孔洞111b和四个穿孔111c,其中孔洞111b分别位于开口111a的四个角落,彼此之间大致具有相同间距。电性接头200可通过连接元件400(例如螺丝或铆钉)穿过穿孔111c而设置于前述侧面111,且由于电性接头200的位置对应于开口111a,因此导线(未图标)可穿过开口111a而使电性接头200和容置空间130内的电子元件E彼此电性连接。接着请一并参阅图3~图5,于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300固定于盒体110内部,并具有一开口310、四个弹性部320、一挡止部340以及一连接部350。开口310的尺寸与开口111a的尺寸大致相同,且弹性部320亦分别位于开口310的四个角落,并具有与孔洞111b相似而略小的外形,因此当弹性元件300装设于本体100内部时,弹性部320会穿过孔洞111b并凸出于盒体110的侧面111,使电性接头200与本体100之间产生一间隙G(图5)。另外,在弹性元件300固定于盒体110上时,开口310系对应于开口111a,因此不会阻碍前述导线的配置。于本实施例中,前述间隙G介于0.5mm~3mm,例如1mm,而前述弹性元件300例如为一金属弹片。请继续参阅图3~图5,弹性元件300的连接部350连接挡止部340,并凸出于前述侧面111,而挡止部340则可活动地位于盖体120和盒体110的侧面111之间。需特别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盒体110和盖体120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凸起112和多个钩状结构121,故盖体120仅能朝侧面111滑动而使两者分离。当前述挡止部340设置于盖体120和侧面111之间时,挡止部340会阻挡盖体120朝侧面111滑动而使盖体120稳固地与盒体110结合,因此不需额外的锁固元件。而当使用者需要替换或维修容置空间130内的电子元件E时,则可按压连接部350以带动挡止部340离开前述盖体120和侧面111之间的位置,使用者即可朝向侧面111滑动盖体120使盖体120与盒体110分离。此外,请参阅图7,于本实施例中,至少一凸出件113形成于盒体110的底面114,用以将承载模块C固定于一机柜R上(图8、图10)。接着请参阅图8,当使用者欲由电性接头200供应电力或传输信号至承载模块C时,可沿一第一方向A1提供一第一外力使承载模块C移动至机柜R内,并使电性接头200与机柜R上的总线B(busbar)连接。若承载模块C的尺寸以及凸出件113的位置恰与机柜R配合,则电性接头200可在与本体100相距间隔G的位置(第一位置)处与总线B连接,且前述凸出件113可进入机柜R的凹槽R1内以固定承载模块C。如图9所示,若承载模块C的尺寸以及凸出件113的位置恰与机柜R’不完全配合,即有误差存在时,使用者仍可施加第一外力推动承载模块C沿第一方向A1移动至机柜R内并使电性接头200与机柜R上的总线B连接。然而,在此情况下,虽然电性接头200已总线B连接,凸出件113仍无法进入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9/201510688210.html" title="承载模块和接头模块原文来自X技术">承载模块和接头模块</a>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承载模块,以可分离的方式与一总线连接,该承载模块包括:一本体;一电性接头;以及一弹性元件,具有至少一弹性部,且该弹性部设置于该本体与该电性接头之间,其中当一第一外力沿一第一方向施加于该承载模块时,该电性接头与该总线卡合并位于一第一位置,且当一第二外力沿该第一方向施加于该承载模块时,该电性接头相对于该本体由该第一位置沿一第二方向移动至一第二位置并压缩该弹性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模块,以可分离的方式与一总线连接,该承载模块包括:一本体;一电性接头;以及一弹性元件,具有至少一弹性部,且该弹性部设置于该本体与该电性接头之间,其中当一第一外力沿一第一方向施加于该承载模块时,该电性接头与该总线卡合并位于一第一位置,且当一第二外力沿该第一方向施加于该承载模块时,该电性接头相对于该本体由该第一位置沿一第二方向移动至一第二位置并压缩该弹性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模块,其中该第二外力大于该第一外力。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模块,其中该第二位置与该本体之间的距离小于该第一位置与该本体之间的距离。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模块,其中该第二方向相反于该第一方向。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模块,其中该弹性元件固定于该本体上。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模块,其中该弹性元件固定于该电性接头上。7.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继良
申请(专利权)人: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