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267779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4 02:39
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影像撷取透镜组中的透镜为六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包含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取像装置,以及包含该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Image capture lens group, image tak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n image capturing lens,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 image pickup lens group, from the object side to the image side sequentially comprises a first lens, a second lens, the third lens, the fourth lens, the fifth lens and the sixth lens. The first lens having a negative refracting power. Second lens with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Third lens with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Fourth lens with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Fifth lens with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The sixth lens having negative refracting power. The lens of the image capturing lens group is six pieces. The invention also discloses an image pickup device comprising the image capture lens group,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the image pickup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像镜头的蓬勃发展,微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像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像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传统搭载于电子装置上的高像素小型化摄影镜头多采用少片数的透镜结构为主,但由于可携式装置、车用装置与家庭智能辅助系统等高规格电子装置的盛行带动小型化摄影镜头在像素与成像品质上的要求提升,现有技术的透镜结构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需求。更进一步来说,传统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难以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环境,尤其是影像辨识、车道偏移警示系统、无人驾驶车等有高成像品质需求的电子装置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包含六片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利于扩增光束范围,进而增大光圈值以提升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进光量。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调和第一透镜的发散能力以修正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皆具有正屈折力,可加强影像撷取透镜组汇聚光线的能力,同时平衡影像撷取透镜组物侧端与像侧端的像差。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与第二透镜形成相对称的结构以增加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对称性,有效提升成像品质。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平衡整体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色差,以缩小不同波段光线所汇聚的像点。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有利于扩大光圈值,提升整体进光量。此外,也能缩减后焦距,避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总长过长。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影像撷取透镜组中的透镜为六片。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一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1,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二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2,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五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5,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六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6,其满足下列条件:(|P1|+|P2|)/(|P5|+|P6|)<0.60。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影像撷取透镜组中的透镜为六片。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0<f/R12<3.0。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成像面上。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当(|P1|+|P2|)/(|P5|+|P6|)满足上述条件时,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有利于扩大光圈值以提升整体进光量,同时能缩减后焦距以避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总长过长。当f/R12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进一步缩减后焦距而维持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小型化。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使用包含六片透镜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利于扩增光束范围,进而增大光圈值以提升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进光量。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调和第一透镜的发散能力以修正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皆具有正屈折力,可加强影像撷取透镜组汇聚光线的能力,同时平衡影像撷取透镜组物侧端与像侧端的像差。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与第二透镜形成相对称的结构以增加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对称性,有效提升成像品质。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平衡整体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色差,以缩小不同波段光线所汇聚的像点。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有利于扩大光圈值,提升整体进光量。此外,也能缩减后焦距,避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总长过长。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影像撷取透镜组藉由上述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而能广泛应用于影像辨识、车道偏移警示系统以及无人车驾驶。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3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5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7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9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3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5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7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19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2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23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图25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6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7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取像装置︰10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1211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1212第二透镜︰120、220、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以及一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中,该影像撷取透镜组中的透镜为六片,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1,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该第二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2,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该第五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5,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该第六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6,其满足下列条件:(|P1|+|P2|)/(|P5|+|P6|)<0.6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以及一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中,该影像撷取透镜组中的透镜为六片,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1,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该第二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2,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该第五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5,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该第六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6,其满足下列条件:(|P1|+|P2|)/(|P5|+|P6|)<0.6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为凹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为凹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为凹面,且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为凸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光圈,设置于该第二透镜和该第三透镜之间。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6,其满足下列条件:V6<30。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5,亦可表示为该第i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30<Vi,其中i=1、2、3、4、5;以及5.0[毫米]<f<15.0[毫米]。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光圈,设置于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六透镜之间,其中位于该光圈物侧方向的该些透镜为前群,位于该光圈像侧方向的该些透镜为后群,前群的焦距为ff,后群的焦距为fr,其满足下列条件:-0.50<fr/ff<0.50。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f/EPD<1.85。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4.0<Td/ImgH<8.0。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0.80<(R5-R6)/(R5+R6)<0.10。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0.50<((R9+R10)/(R9-R10))+((R11+R12)/(R11-R12))<0.50。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0.10<T12/T34<1.5。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入瞳孔径为EPD,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0.65<EPD/ImgH<3.0。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0.40<tan(2*HFOV)<1.0。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凌峣黄歆璇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