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人工膝关节,即使成为人工膝关节也能够以接近原来的功能的状态对前十字韧带进行重构。是在人工膝关节全置换技术中使用的人工膝关节(1),具备大腿骨部件(10)以及胫骨部件(20),在胫骨部件(20)上,贯通胫骨部件(20)的韧带插入孔(20h),形成在置换为人工膝关节(1)之前的膝中、前十字韧带(ACL)所存在的位置。由此,通过使韧带通过韧带插入孔(20h),由此能够将韧带设置为对大腿骨(F)的远位端(DT)与胫骨(T)的近位端(PE)进行连结,由此,能够以与置换为人工膝关节(1)之前的膝为几乎相同的状态的方式对前十字韧带(ACL)进行重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工膝关节。
技术介绍
膝关节是由大腿骨、胫骨、膝盖骨形成的关节。在膝关节中,在大腿骨的远位端与胫骨的近位端之间,存在膝软骨、半月板,通过这些起到缓冲的作用,由此膝关节能够顺畅地工作。但是,如果由于肥胖、年龄增长等而膝软骨、半月板产生削减等,则不仅大腿骨的远位端与胫骨的近位端之间的缓冲性损失,而且有可能产生膝关节的变形。此外,在成为关节风湿病或者膝受伤的情况下,膝关节会产生变形。在此外所述的膝关节的变形(变形性膝关节症)的情况下,膝关节变得不能够顺畅地工作,患者在歩行等时会感到巨大痛苦,此外,有时会变得歩行困难。作为这样的变形性膝关节症的治疗法,采用有人工膝关节全置换技术。该人工膝关节全置换技术,是将大腿骨的远位端以及胫骨的近位端切除,将所切除的部分置换为人工膝关节的技术。在现状中,多数的患者接受人工膝关节全置换技术,具有能够将疼痛除去,此外,能够进行通常的歩行等的效果,患者的满足度较高。然后,开发有大量在人工膝关节全置换技术中使用的人工膝关节(参照专利文献1、2)。然而,在膝关节中,为了使膝关节的工作、姿势稳定,而大腿骨与胫骨通过韧带连结。但是,在进行上述人工膝关节全置换技术的情况下,将大腿骨的远位端、胫骨的近位端切除,因此有时该部位所连结的韧带、即前十字韧带、后十字韧带被切除。在现状中,存在将两个十字韧带切除而使人工膝关节替代韧带功能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将前十字韧带切除但保留后十字韧带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根据关节的损伤状况、韧带的损伤状况来选择所采用的方法。然而,无论在哪个方法中都将前十字韧带除去。虽然能够使人工膝关节替代前十字韧带的功能,但是与本来的前十字韧带的功能差距较大。因此,作为人工膝关节的患者,虽然通常的歩行不会感到太多的不自由,但在楼梯升降等运动中会感到不自由。此外,在由于由运动导致的受伤等而成为人工膝关节的患者的情况下,即使在成为人工膝关节之后想要运动这样的要求也较强烈。但是,在上述那样的方法中,不能够完全响应所述要求。为了满足所述要求,还开发有具有保留前十字韧带的方式的人工膝关节(专利文献3)。但是,在变形性膝关节症中前十字韧带损伤的情况较多,并且也有时随着关节变形而韧带长度变化,在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即使保留前十字韧带,也难以使其作为前十字韧带发挥足够的功能。此外,在由于前十字韧带的损伤的原因而产生的变形性关节症中,即使保留前十字韧带也不能够期待发挥其功能。在专利文献4中,开发有如下技术:在胫骨部件以及插入物具有移动机构(插入物在胫骨部件上具有自由度地活动的机构)的人工膝关节中,作为防止插入物脱落的机构,将大腿骨部件与胫骨部件通过人工韧带连结。在该专利文献4的技术中,公开有如下内容:将人工韧带的胫骨侧部件的端部经由弹簧等弹性部件相对于胫骨侧部件连结,通过成为所述构造,能够使人工韧带的硬度接近自然的硬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299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517911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3-517911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11-502608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3-21545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4的技术中,在大腿骨部件与胫骨部件之间设置有人工韧带,因此具有将大腿骨部件与胫骨部件连接这样的功能。此外,这是人工膝关节部件彼此的连结,而大腿骨与胫骨未直接连结。由此,在大腿骨部件与胫骨部件之间产生牵引力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到带来韧带的破损、人工关节的松动的风险,难以使原来的膝关节的前十字韧带的功能充分发挥。在设置人工膝关节而返回接近原来的膝关节的状态的基础上,要求重构前十字韧带。但是,专利文献4的技术,仅使作为人工膝关节的构成的一部分而设置有人工韧带,并没有考虑到重构前十字韧带。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5中,记载有通过对胫骨部件施加U字状切口来保留前十字韧带附着部的内容。并且,公开了如下技术:作为追加项在胫骨部件上形成贯通其表面里面的孔,并在该孔中插入重构前十字韧带,由此将重构前十字韧带固定于大腿骨和胫骨。即,可以认为,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能够重构前十字韧带而将大腿骨与胫骨连结的人工膝关节。但是,专利文献5的技术中的孔的形成,被记载为用于使胫骨组件的制作变得容易,使强度增加。即,在专利文献5的技术中,虽然记载有基于能够通过重构的前十字韧带将大腿骨与胫骨直接连结即可这样的思想来形成孔,但是对于孔的位置并没有具体的记载,并没有考虑孔的布局与重构的前十字韧带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即,专利文献5的技术,对于在使重构的前十字韧带发挥其功能的方面较重要的具体的孔的布局,完全没有启示。如上所述,虽然开发有各种人工膝关节,但是并没有开发出能够使原来的膝关节的前十字韧带的功能充分发挥的人工膝关节,而希望开发所述的人工膝关节。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事情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膝关节,即使成为人工膝关节有可能使前十字韧带在接近于原来的功能的状态下进行重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第一专利技术的人工膝关节,是用于人工膝关节全置换技术的、能够将大腿骨与胫骨提供重构韧带连结的人工膝关节,其特征在于,具备安装于大腿骨远位端的大腿骨部件以及安装于胫骨近位端的胫骨部件,在上述胫骨部件上形成有对该胫骨部件进行贯通的韧带插入孔,该韧带插入孔形成于在置换为人工膝关节之前的膝中、前十字韧带所存在的位置。第二专利技术的人工膝关节的特征在于,在第一专利技术中,设置有多个上述韧带插入孔。第三专利技术的人工膝关节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者第二专利技术中,上述韧带插入孔形成为,开口的中心被配置在离上述胫骨部件20的前方为25~50%、从左右方向的中央向左右为0~10%的位置。第四专利技术的人工膝关节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二或者第三专利技术中,在上述胫骨部件中,在内侧髁与外侧髁之间具备髁间隆起,该髁间隆起的高度形成为与置换为人工膝关节之前的膝中的髁间隆起为同等程度的高度。第五专利技术的人工膝关节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二、第三或者第四专利技术中,在上述胫骨部件中,内侧髁形成为凹陷的曲面,外侧髁形成为平坦面。第六专利技术的人工膝关节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五专利技术的任一项中,上述胫骨部件的内侧髁形成为,比外侧髁更后倾。第七专利技术的人工膝关节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六专利技术的任一项中,上述胫骨部件的内侧髁以及外侧髁的表面内倾。第八专利技术的人工膝关节的特征在于,第一至第七专利技术的任一项中,上述胫骨部件为,内侧髁以及/或者外侧髁的周边部形成为曲面状。第九专利技术的人工膝关节的特征在于,在第八专利技术中,上述胫骨部件为,其侧面以及/或者后面与外侧髁的边界线部分,形成为朝向外侧为凸的曲面状。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第一专利技术,在胫骨部件上,在置换为人工膝关节之前的膝中、前十字韧带所存在的位置形成韧带插入孔,因此只要使人工韧带、生物体韧带(以下简称为重构韧带)通过韧带插入孔,就能够以将大腿骨的远位端与胫骨的近位端进行连结的方式设置重构韧带。于是,能够以与置换为人工膝关节之前的膝成为几乎相同的状态的方式重构前十字韧带。根据第二专利技术,能够使构成所重构的前十字韧带的各韧带,能够更接近原来的前十字韧带的状态。根据第三专利技术,在使膝屈伸时,能够使在所重构的前十字韧带产生的张力、紧张弛缓的状态与置换为人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膝关节,是在人工膝关节全置换技术中使用的、将大腿骨与胫骨通过重构韧带连结的人工膝关节,其特征在于,具备安装于大腿骨远位端的大腿骨部件以及安装于胫骨近位端的胫骨部件,在上述胫骨部件上,形成有对该胫骨部件进行贯通的韧带插入孔,该韧带插入孔,形成于在置换为人工膝关节之前的膝中、前十字韧带所存在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6.24 JP 2014-1288321.一种人工膝关节,是在人工膝关节全置换技术中使用的、将大腿骨与胫骨通过重构韧带连结的人工膝关节,其特征在于,具备安装于大腿骨远位端的大腿骨部件以及安装于胫骨近位端的胫骨部件,在上述胫骨部件上,形成有对该胫骨部件进行贯通的韧带插入孔,该韧带插入孔,形成于在置换为人工膝关节之前的膝中、前十字韧带所存在的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膝关节,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多个上述韧带插入孔。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人工膝关节,其特征在于,上述韧带插入孔形成为,开口的中心被配置在离上述胫骨部件(20)的前方为25~50%、从左右方向的中央向左右为0~10%的位置。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人工膝关节,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浦裕正,日野和典,
申请(专利权)人:国立大学法人爱媛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